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于惠力 教授[硕导]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4-03

师简介
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做为项目负责人曾两次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等。参加四部教材的主编、主审工作。近年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司局级项目一项。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及二等奖等。作为主持人通过省级鉴定三项;发表科研论文近三十篇,被美国CA检索五篇。培养研究生六名。



详细信息
一.生平传略: 于惠力,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出生于教师家庭。1962年考入大连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 ,1968年毕业分配到牡丹江新曙光化工厂任见习技术员、技术员工作。1970年3月该厂与牡丹江地区轻化工研究所合并改名为牡丹江地区轻化工研究,进行新产品研制、化工设备设计等工作。1977年3月调入哈尔滨科技大学(现已改名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工系、机械系任教,先后讲授过化工设备、化工工艺、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及研究生课摩擦学原理、润滑理论及技术等课,指导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等工作。指导研究生六名。于1980年晋升为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于1985年至1986年初曾在上海交通大学进修,回校后任机械设计教研室主任,现任机械系系主任工作,该系是全校最大的系,有近百名教师。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所讲授的机械设计课程三次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目前在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任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任哈尔滨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副理事长;

任黑龙江省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理事。



二.主要工作及业绩 1. 教学方面多年来始终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繁重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近年主要承担机械类主干课程“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以及研究生课“摩擦学原理”、“润滑理论及应用”等四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指导研究生及参加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多环节的教学工作,连续多年成倍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为硕士生导师,先后培养研究生六名。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并由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推荐在全校范围进行示范性教学,为年轻教师起到了表帅作用。能积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主动作学生班主任工作及联系人工作,为学生德育、智育方面的发展无私贡献。于1995年及1998年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并被评为1998年 –2000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师德标兵,于1998年——2002年两次获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工作,针对机械设计课是一门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公式多、概念多、图表多、系数多的特点,提出的“框图教学法”,使授课变得直观、形象、条理化、逻辑性强、重点突出等特点,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框图教学法研究”的课题获1996年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机械系系主任工作,为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机械类人才的需要,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增设了计算机及电方面的课程,加强了基础,拓宽了专业,使机、电更好的结合起来。新的教学计划得到了国内多方面的肯定,高等教育出版社看完了该计划后,破例同意作为二流大学的我校参加“面向21世纪机械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改课题“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构建”获2001年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撰写的相关教学论文分别在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及全国高等学校机械类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等重要会议上交流,并被收集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应的论文集中,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参加四部教材的主编、主审工作。

2. 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摩擦学范畴,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新型绿色极压(EP)添加剂的研究:

随着机械传动日益朝高速、重载方向发展,胶合失效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为延长机械寿命,防止胶合失效,近年来国内外公认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润滑入手,在润滑油中加入极压(EP)添加剂,该添加剂能在高温下分解出活性元素与金属表面起化学反应,生成一种低剪切强度的金属化合物薄层以防止胶合失效。因此,近年来极压添加剂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首次提出用金属锆代替传统的金属铅的有机化合物用做极压添加剂,并经过研究测试,其极压性能优于铅。该课题得到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题目编号为(E93013)。该研究成果已经过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鉴定(结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发表的文章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稀有金属用于机械润滑极压性能与机理研究的课题,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再次资助,项目编号为(E9816)。该研究成果已经过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鉴定(结题)。

2)牵引驱动的开发研究:

牵引传动是一个新的传动分支,牵引驱动具有体积小、传动平稳、功率大、传动比大等特点,某些场合下是其他传动方式难以取代的,甚至将有取代高速齿轮传动的可能性。其原理是利用两金属滚动体之间的那层很薄、但强度却很高的弹流油膜传递动力,本课题一方面研制出特殊润滑剂(即牵引剂)——具有很大牵引系数(类似齿轮的作用,也称化学齿轮),用来驱动金属辊子之间的运动;另一方面针对数控机床从机床主轴到刀具之间的很小空间开发研制出一系列特殊机械结构的增速刀柄,在不改变现有数控及普通机床任何结构的前提下,由特殊牵引剂进行驱动的一系列不同尺寸、不同速比的增速刀柄,使之通用于各类普通机床及数控机床,象换一把刀具一样方便,并可在工件一次装卡情况下实现粗、精加工全过程,既减少装卡次数,又能提高加工质量。实现刀具的高速回转,从而极大地提高各类机床的加工效率,减少加工工时;尤其用于铣床增速后可代替磨床用,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而无磨床的困难,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课题“牵引驱动增速系统的系列开发研制”得到了黑龙江省科技厅资助,列为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号为G00A12015,本课题正在进行中,其中有一种结构的增速比为五的增速刀柄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 **.0.类似的课题“新型传动机构的开发研制”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号为**,

3)在数控(NC)铣床实现模具数控磨削研磨技术开发研究

当前,很多产品的生产和更新都是以模具设计、制造和更新为前提的。而模具的加工生产率和经济性是产品开发的关键。在模具加工中,模具型腔的最终精加工,即磨、研工序目前国内主要靠熟练工人手工完成。其原因主要是模具型腔形状复杂,难以用现有的设备和工具进行三维曲面的磨削和研磨。手工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影响产品质量。本项目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开发的牵引驱动增速刀柄,使数控铣床在不改变原有机床任何结构情况下,使刀具增速5倍,从而可利用现有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直接进行三维曲面的磨削和研磨成为可能。该课题已得到黑龙江省科技厅资助,列为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号为G97A12—4—01. 该项目已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中牵引驱动增速机构已达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该项目已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获200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本项目欲继续开发研制NC加工自动编程系统,使之能够进行三维曲面的铣削、磨削和研磨加工,提供在一次装夹工件的条件下,实现模具所有加工工序的软件;继续开发研制通用的模块化的牵引驱动增速刀柄,在原有机床主轴转速基础上可使刀具增速5——8倍,该刀柄和其他刀柄一样放置在刀库中,需要时安装在主轴上即可使用。装卸简单、方便,工作平稳、可靠。

上述科研课题撰写的文章分别在第十届世界机器与机构理论大会(IFTOMM) (芬兰)、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ICME’2000上宣读,并被收集在相应的论文集中。还有一些论文先后发表在各种相关杂志上,近年发表科研论文近三十篇(略)。

相关话题/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