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1/60/2B/513C42F7F485394F1C02EB05287_CF1141B6_A4C66.png)
克服困难 在吉林支援的时间最长
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教授3月5日就接到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紧急通知,作为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首批专家,前往吉林支援。截至4月18日,她已经在吉林省奋战45天,成为支援吉林省最早,也是坚持时间最久的外省医疗专家。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D/46/8F/6C5F835DCD4D405B4D38D9919C2_B4C037F0_A89FC.png)
从3月14日开始,重症医疗队来到吉林,在赵鸣雁带领下,费东生副主任、王磊总护士长、王慧护士长组织全体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吉林市中心医院重症病房。
初到吉林时,医疗团队遇到不少困难,面对陌生的信息系统,而且收治的都是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绝大多数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6/60/19/5537C5BC4151C5460404404977A_618502E4_DE4DD.png)
“参加抗疫工作是国家对我们的信任,能够在需要援助的省份疫情工作中发挥一些作用,也是国家卫健委对黑龙江重症救治工作的肯定。”面对每天增多的患者,赵鸣雁为黑龙江省医疗队员们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为救治工作有序、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日夜奋战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支援期间,赵鸣雁作为专家组成员带领黑龙江省支援吉林省医疗队全体成员,进行院区改造、优化通道建设,并制定总的制度流程,积极深入开展医疗、护理及院感等方面工作。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4/71/74/B6737360D4ACF73DBCBC87BB872_69EADFC0_BCAF0.png)
“在这里我们的工作不分白天、晚上,也没有休息日,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每个人都是‘沉浸式’的工作状态。”救治期间,赵鸣雁每天为患者会诊,研判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F/D6/1C/BB8591077AABAAA612D2D8A83E5_8AFEBC18_AC3FE.png)
针对呼吸衰竭的危重型患者,医疗队昼夜奋战,每天深入病房查房,讨论治疗方案,严格执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吉林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诊疗参考》,根据国家级专家组指导意见,对患者精准施策、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4/1D/C6/AFA8FD2AFE98A2643AB0BC8D822_59F2F30F_A789E.png)
为了保证治疗质量,每名队员都处于高强度、超负荷状态,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遇到为患者气管插管、支气管肺泡灌洗等高风险操作时,队员们总是主动冲锋在前,每天多次进行呼吸力学监测、肺复张、滴定最佳呼气末正压、调整机械通气参数、开展俯卧位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救治手段,在医疗队员们的努力下,多数机械通气的危重型患者成功脱机并治愈出院。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9/36/E8/59B2C2349745D52D3878C793AD2_A97A8544_F73BB.png)
重症医疗队就是要啃硬骨头的
“咱们来了就是要啃硬骨头的!”这是费东生常和队员们说的一句话。费东生、罗云鹏、杜文众、张伟、徐锐峰、邱庭辉、曾凯7名医生,在吉林期间,他们24小时待命,除了每天要负责重型、危重型病例的常规救治工作外,还要随时深入病房参加抢救工作,负责病区的ECMO、气管切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各项高风险、高难度操作。越是到关键时刻,越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5/E7/AA/D366CA6F07957926B89058774D9_6CEA5FF7_102130.png)
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完成支援吉林医疗队首例应用ECMO救治危重型病例,共计完成ECMO救治6例、有创心功能监测4例,有创血压监测50余例、有创机械通气20余例、无创机械通气20 余例、经鼻高流量氧疗近40例、连续性血液净化40余次、支气管镜治疗50余次、中心静脉置管40余例、重症超声150余次、气管切开3例,为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时间。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A/EB/BA/D981EE41A2DC8D69D2373F6CF90_C18AA7FF_CFA81.png)
王磊带领护理团队严格执行《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护理规范》,成立护理ECMO小组、气道管理小组、CRRT小组、压疮小组、俯卧位小组、转运小组、感控小组、质控小组等6个专项小组,合理进行人员调配,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除配合医生完成高强度救治工作外,护理团队还承担患者个人日常生活。重症病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有些老人失能或者半失能,不能自己吃,护士们就耐心地喂老人们吃饭,不能上厕所,就三四个护士一起抬。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王磊带领大家不辞劳苦,主动延长进舱工作时间,确保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治疗。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B/17/9B/4C5CA53E29B38D29EE38B192637_8C83A0EF_CFA81.png)
在吉林市中心医院重症病房工作期间,哈医大一院支援吉林重症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进入病区工作,有时根据需要一天内多次进入病区,累计工作时间甚至达到12小时以上。他们克服困难、艰苦奋战,主动延长进舱工作时间,高强度、超负荷地连续工作30多个昼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哈医大一院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
![](https://www.hrbmu.edu.cn/__local/E/8D/40/592EA0176B40136BD62A86A424B_F930A7A3_BB524.png)
归心似箭 投身龙江抗击疫情
4月19日,即将凯旋回家的哈医大一院支援吉林重症医疗队来到吉林市中心医院门前合影留念。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现场,医疗队员们突然唱起了生日歌,并捧出了一个小蛋糕,原来今天是第二批支援吉林重症医疗队领队、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费东生的生日。
赵鸣雁和队员们想方设法弄来了一个小蛋糕,给费东生和徐锐锋、刘宁两个因为工作没过上生日的队员,过了一个简短的生日。
“国家有需要,我们就出征!家乡有需要,我们就回到家乡,回到岗位上,和同事们并肩战斗!”
身在吉林的赵鸣雁和队员们,一直挂念着家乡疫情的变化。在圆满完成支援吉林救治重症患者的任务后,归心似箭的他们将在隔离结束后,迅速回到医院,投身龙江抗击疫情、保障患者救治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