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午12点多,60多岁的张先生排便后刚想活动一下,就突然感觉胸骨后剧烈疼痛,呈压榨感,甚至疼得不能呼吸,伴有全身大汗、乏力、濒死感。家人发现这种情况后马上呼叫了120,急救医生赶到后做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在从江北患者家中送往医院的路上,急救医生就将心电图发到哈医大一院胸痛中心微信群里,医生会诊后即启动导管室做好手术准备。到医院后,在无核酸结果的情况下,张先生直接被推进急诊负一层的负压导管室,而此时张先生已有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状况。经紧急冠脉造影后发现,冠状动脉左主干尾部被一个大血栓阻塞,远端完全闭塞。在非常凶险情况下,医师立即为他植入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以维持血压,并在IABP保护下行冠脉内血栓抽吸和支架植入术,几分钟后张先生的血管被开通,命总算被救了回来。患者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病变时间仅为30分钟,而从急救医生接触患者到导丝通过病变时间也仅为50余分钟。
“要不是医院反应迅速,救治及时,我可能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感谢白衣天使们。”近日,在鬼门关走了一遭顺利脱险的刘先生即将出院前,拉着医护人员的手久久不肯放下。

3月17日,50岁的刘先生在外地工作时突然感到剧烈胸痛,大汗淋漓,几近晕厥,立即休息并含服硝酸甘油,但并没有效果,家人将他送到当地医院救治。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建议他转到哈医大一院治疗。

到达医院后,刘先生在无核酸报告的情况下被推到负压导管室,紧急造影显示为左主干尾部90%狭窄,前降支近端90%狭窄并血栓影,回旋支完全闭塞。刘先生在IABP保护下成功进行了左主干血管开通,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病变时间仅为29分钟。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曾被外国医生称为“WidowMaker”(寡妇制造者),因为这支血管负责大面积心肌的供血,一旦发生病变后死亡率极高,约为70%~95%,且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哈医大一院心血管监护病房副主任、胸痛中心介入团队负责人孙延明教授介绍,左主干是冠状动脉两个分支之一,血管短而粗大,向前又分出前降支和回旋支,是给全身泵血最强的左心室供血供氧的最主要动脉,约占心脏总供血量的70%~80%。因此,如果心脏的左主干出了问题,前降支、回旋支的供血都没有了,会导致极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心脏会马上停跳、室颤,发生泵衰竭,让人猝不及防,大脑、肝、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也会受到致命影响。此时越早开通血管,越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左主干病变曾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禁区,但随着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左主干病变急诊介入治疗已不再遥不可及。”孙延明介绍,哈医大一院胸痛中心介入团队每年完成超1000例急诊介入手术,医师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且有IABP、IVUS等仪器设备加持,挽救了大量患者生命。
两名左主干病变患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救治,除了和家属送医及时以及过硬的医疗团队有关外,还和医院合理的救治流程密不可分。对于急性心梗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疫情防控常态下,来哈医大一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使没有核酸报告亦可在负压导管室行急诊手术,无时间耽搁,这也为患者跑赢死神多了一份生命保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哈医大一院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保证疫情期间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哈医大一院建立了完备的疫情期间应急抢救预案,全力保障患者生命救治和医护人员的安全,确保各流程无缝衔接,用仁心医术守护百姓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