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杨宜音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4-02

姓名

杨宜音

职称

教授

博导/硕导

博导

所在专业

E-mail

Yiyiny2003@yahoo.com.cn

yiyinyang@gmail.com

cassyiyinyang@126.com

联系电话

(86-10)**(O)

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1995.09 - 1998.0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博士研

究 生,获法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自己人’及其边界:关于‘差序格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导教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陆学艺教授及香港大学心理学系杨中芳博士。

1986.09 - 1989.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研究方

向硕士研究生, 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中学生友人间执行‘分享分担’规范的研究”。指导教师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章志光教授。

1978.03 – 1982.01 北京经济学院(现更名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政

治经济学专业学生, 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学士论文:“一以贯之:试论《资本论》主要概念的发展逻辑”。指导教授为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系丁冰教授。

工作经历:

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柔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2008年起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201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法学部学术委员

社会兼职 :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年— 今)、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大陆地区代表(2009年— 2011年)、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2001年— 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2001年 — 今)、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 2011年)、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4年 — 2009年)、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0年 — 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理事(2005年 — 2010年)、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聘任专家(2006年 — 今)、全国博士后基金评审委员(社科类)(2009年 — 今)、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2012年 — 今)、《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编委、顾问(1993年— 今)、《社会学研究》(北京)编委(2000年 — 今)、《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委会主任(2005年 — 今)、《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编委会委员(2009年 — 今)。

主要研究领域

1. 群体过程的文化社会心理学。主要领域为:(1)中国人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2)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性别认同、群际歧视;(3)社会信任。

2. 变迁(转型)社会心理学。主要领域为:(1)社会变迁与社会心态;(2)价值观、个人现代性与传统性。

3.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社会测量、问卷调查、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等)。

讲授主要课程

论文著作教材

学术期刊论文:

1、 Linda, James, H. Liu, Yiyin Yang, Hui Chen, Li Liu, Xu Lun (2012). Exploring the Cross-cultural Generalizability and Scope of Morally Motivated Intoleranc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印刷中)

2、杨宜音(2012)“试论社会心态的心理机制和效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6期

3、杨宜音、张曙光(2012)“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第6期

4、杨宜音(2012)“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研讨会发言纪要)。2012, Vol. 20, No. 4,489–491

5、J.J. K.Y. Yiyin Y. Yuan Li., et al. (2011)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candals of Cultural Heroes:When Does Moral Character Make a Difference?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杨宜音(2010)“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尊严——心理学解读与建议”(研讨会发言纪要)《心理学进展》,Vol.18,No.7.,1030-1031。(核心期刊)

7、杨宜音(2010)“人格变迁与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第2期,1-8页。(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10期,3-12(全文转载)

8、Yang, Y., Chen, M., Chen,W., Ying, X., Wang, B., Wang, J.& Kolstad A.(2010). The effects of boundary-permeated self and patriotism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13, 109-117. SCI

9、Yang Yiyin(2009).Guanxilization or categorizatio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formation of Chinese concept of “u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30, No.2.49-67.

10、杨宜音(2008)“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北京),148-159,2008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C4《社会学》全文转载

11、杨宜音(2008)“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 《社会学研究》(北京),第2期,45-67,收录在唐晋主编《大国策:公民社会》,152-164,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版

12、杨宜音、张曙光(2008)“理想社区的社会表征:北京市居民的社区观念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第1期,109-123;收录在陈向明主编《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第一卷,151-173,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13、杨宜音(2007)“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谁是华人?何种文化?如何认同?——以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为例”,《社会心理研究》(北京),第2期,15-28

14、杨宜音(2006)“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北京),第4期,117-131

15、Chen Jie, Lu Chulong,Yang Yiyin. (2006). Popular Support for Grassroots Self-Government in Urban China:Findings from a Beijing Survey,Modern China Vol.33; No.4, 505-528

16、《中国投资者动机和预期调查数据分析》联合课题组(唐寿宁、杨宜音、齐天翔、刘勤)(2002)“参与、不确定性与投资秩序的生成和演化——解读投资者动机和预期的另一个视角”,《经济研究》(北京)第二期

17、杨宜音(2002)“自己人:从中国人情感格局看婆媳关系”,《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总第16期,3-41

18、杨宜音(2001)“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总第13期,277-316

19、杨宜音(2000)“社会文化视野中的社会科学:近期中国大陆社会科学界关于规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评析”,《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第一期,69-96

20、杨宜音、陈午晴、徐冰(2000)“中国网民的社会心理分析”,《Internet网络世界》(北京)第四期,4-11

21、杨宜音(1999)“‘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北京)第二期,38-52

22、杨宜音(1999)“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心理学动态》(北京)第三期,58-62

23、杨宜音(1998)“自我及其边界:文化价值取向角度的研究进展”,《国外社会科学》(北京)第六期,24-28

24、杨宜音(1998)“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农村人情消费研究”,《社会心理研究》(北京)第四期,5-15

25、杨宜音(1998)“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北京)第二期,82-93

26、杨宜音(1996)“略论宗教崇拜的社会心理功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第二期,120-124

27、杨宜音(1995)“略论宗教崇拜的情绪体验”,《社会心理研究》(北京)第三期,38-41

28、杨宜音(1995)“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北京)第五期,18-23

29、杨宜音(1993)“谢村:关于农民的答案”,《中国农民》(北京)第九期

30、杨宜音(1991)“20世纪中国心理学著作的出版”,《中国出版》(北京)第一、二期合刊,118-120

31、杨宜音(1991)“中学生友人间执行‘分享分担’规范的研究”,《心理学报》(北京)第三期,325- 333

32、杨宜音(1990)“友人关系”,《社会心理研究》(北京)第三期,35-42;1990年10月《当代青年研究》(上海)第五期,全文转载,52-58,43

33、杨宜音(1986)“462名一年级大学生道德判断水平”,《青年与发展》(第二期,南宁)18-20

34、郑日昌、杨宜音(1986)“运用社会心理测量法,研究青年群体结构”,《青年与发展》(南宁)创刊号,7-10,64

35、杨宜音(1986)“应用社会心理测量法的初步尝试”,《青年与发展》(南宁)创刊号,11-13

36、杨宜音(1983)“充分利用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深入进行青年研究”,《青年研究》(北京)第十期,19-22

37、杨宜音(1983)“从大学生的读书结构看其思想结构”,《青年研究》(北京)第三期,33-39

专著及专著论文:

1. 杨宜音(2011)“北京市民对金融危机的感受和应对”, 王俊秀、杨宜音主编《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杜军峰、饶印莎、杨宜音(2011)“2010年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分析”, 王俊秀、杨宜音主编《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杨宜音、饶印莎、林含章、朱鹮(2010)“当前中国女性社会心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基于《2006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孟宪范主编《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9-181

4. 杨宜音(2010)“全国城镇居民各类储蓄动机分析——1999年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的数据报告”,张涛主编《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状况调查与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06-213

5. 杨宜音(2009)“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选择——以中国人群己关系的研究为例”,载谭琳、孟宪范主编《他们眼中的性别问题:妇女/性别研究的多学科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5

6. 社会心态问题研究课题组(杨宜音、陈午晴、王俊秀、李原、王兵、王轶楠、徐惊蛰)(2007)“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及其深层心理原因分析”,《社会政法学部集刊:第1卷》“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Yang Yiyin. (2008). Relation et identite approche du processus psycho-social de la formation du “nous” chez les chinois.451-480. Sous la directionde Laurence rouleau-berger,Paris: CNRS Editions. (in France).

8. 王俊秀、杨宜音、陈午晴(2006)“我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民主与科技》文摘

9. 杨宜音(2005)“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谁来参与,为何参与,如何参与”,载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69-285

10. 杨宜音、王甘、陈午晴、王俊秀(2004)“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性别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互联网”,载《转型时期中的中国妇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五千字,社会学所一等奖,该书获全国妇女研究会一等奖

11. 杨中芳、杨宜音(2002)“从‘本土’回到‘现代’ 杨国枢院士在大陆学术界影响之回顾与前瞻”载叶启政主编《从“现代”到“本土”》台北:远流图书公司

12. 杨宜音(2002)“社会变迁与人的变迁:杨国枢等人关于个人现代性研究述评” 载叶启政主编《从“现代”到“本土”》台北:远流图书公司,19-40

13. 杨宜音(2002)“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为例”,载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三卷《文化、教育、与认同》,台北:华侨协会总会出版,407-420

14. 杨宜音(2001)“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杨中芳主编《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一个人际交往的观点》,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31-158

15. 杨宜音(2001)“自己人:中国人的情感格局——以婆媳关系为例”,杨中芳主编《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一个人际交往的观点》,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222

16. 郭于华、杨宜音、应星(2001)“社会认同与事业共同体:中国青基会组织凝聚力研究”,载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编《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44-159

17. 杨宜音(2001)“社会文化视野下的社会科学:近期中国大陆社会科学本土化及规范化论述析评”,载阮新邦、朱伟志主编《社会科学本土化:多元视角解读》,NJ:八方文化企业公司,317-347

18. 郭于华、杨宜音、应星(1999)《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杨宜音撰写两章:“组织激励:工作动机分析”、“组织激励;激励机制与组织认同”,98-201

19. 杨宜音(1999)“自己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载陈丽瑛主编《人文与科技:海峡两岸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台北:中华经济研究院出版,199-217

20. 杨宜音(1997)“转移与流动:非农化的两种形态”,载黄平主编《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15-126

21. 杨宜音(1997)“江南苏乙村:就地向非农转移”,载黄平主编《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73-199

22. 杨宜音(1996)“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载陆学艺主编《社会学年鉴·1992.6 - 1995.6》,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58-65

23. 杨宜音(1993)“报∶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观”,载李庆善主编《中国人社会心理论集·1992》,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58-170

译文、译著:

1. 杨宜音(1989)“青少年的道德与价值观”,载《当代青年研究》(上海)第二

期,第三期, 译自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1987, Pergamen Books Inc.

2.杨宜音(1997)“人际信任及对人性的态度”,载杨宜音、张志学、彭泗清等

《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台北:远流图书公司,488-532

3.杨宜音(1997)《宗教心理学》,斯塔伯克, E.D.著,1914(4th),台北:桂冠图

书出版公司,1-397

4.杨宜音、康庄(2004)“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所在”,载《社会心理研究》(北京)

第3、4期。译自美国《社会心理学手册》

5.吴莹、杨宜音(2006)“五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发展”,《社会心理研究》

(北京)第3期。译自美国《社会心理学手册》

6.杨宜音、王勍(2007)“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经济心理学”,《社会心理研究》

(北京)第3期。译自《经济心理学手册》

7.林含章、杨宜音(2008)“社会认同与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研究》(北京)

第4期。译自《自我归类论》,J. Tuner等人著

8.杨宜音、王兵、林含章(2011)《自我归类论》,J. Tuner等人著,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科书:

1、杨宜音、张曙光编著(2008)《社会心理学》,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39万字

2、杨宜音(2008)“社会认同”,载章志光、金盛华编著(2008)《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9月,482-504

编辑:

1. 编辑《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典籍》,任社会心理学部分的编写主持人,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 编辑《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任专栏编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6

3. 编辑《中国社会学年鉴》(1996-1999),任专栏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编辑《奥尔多投资评论: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 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主持编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第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

7. 王俊秀、杨宜音主编(2011)《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已完成课题

1、2006.12 - 2012.06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

2、2007.10 – 2011.11 社会心理学名词审定(国家名词审定委员会项目,课题负责人)

3、2010.09-2011.10 “好食品的心理表征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雀巢公司研究部课题,课题负责人)

4、2010.10 – 2011.11 社会复合主体的主体意识形成和凝聚力研究(杭州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负责人)

5、2009.10 – 2010.10 道德信念与社会态度关系的跨文化比较(国际合作课题,美国、新西兰、中国,课题中方负责人)

6、2010.03 - 2010.06 “国民民生指数研究”(人大常委会经济委员会课题,课题参加人)

7、2009.02 – 2010.10北京市民评价幸福的心理框架及其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风险感受和应对策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课题,课题负责人)

8、2006.09 - 2009.09当代中国人国家认同的建构:有关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人社会心理影响的研究之一(中挪合作项目,课题负责人)

9、2007.08 – 2009.11中国女性社会心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中心课题,课题负责人)

10、1999.12 – 2009.6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研究”之子课题“个人现代性与社会变迁”课题负责人

11、2004.02 – 2006.12 投资者参与与金融秩序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课题,课题承担人,共4人)

12、2004.06 – 2007.06重建的公共空间:变迁中的公共性与社区公共参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负责人)

13、2006.08 - 2006.10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分析(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所课题,课题负责人)

14、2006.02 - 2006.08 社会心态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国务院下派课题,课题负责人)

15、2003.01 – 2006.01公民意识研究(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项目“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法制进程”之子课题,福特基金会资助,子课题负责人)

16、2004.03 – 2005.02 女性公务员退休年龄意愿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课题,课题承担人,共4人)

17、2001.09 – 2003.12 网络与女性身份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女性研究中心课题,课题负责人)

18、2003.04 – 2003.10 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职工思想状况调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委托项目,课题主持人)

19、1996.06 - 2003.11 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心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资助项目,课题主要承担人,共10人)

20、2000.06 – 2001.06 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动机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合作项目,项目主要承担人,共4人)

21、1999.12 – 2001.07 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课题主持人)

22、1999.08 - 1999.10 互联网络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润迅互联网公司资助项目,课题主持人)

23、1998.07 - 1999.08 第三部门的激励机制研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主要课题承担人,共3人)

24、1997.01 - 1997.04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中庸实践思维(香港大学课题,研究助理)

25、1996.11 - 1997.01 农村经济社会百村调查之一——河北省三河市行仁庄村调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课题组成员)

26、1996.07 - 1996.11 中国城乡消费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

27、1996.01 - 1996.07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

28、1994.10 – 1995.09 农村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项目,课题组成员)

29、1992.05 – 1994.09 农村社会变迁中的亲缘关系(国家青年社会科学青年重点资助项目,主要课题承担人之一)

30、1989.05 – 1992.04 宗教心理学(“八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组成员)

31、1987.10 – 1989.10 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外条件及动力系统(国家教委七五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

32、1982.10 – 1986.09 大学生心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研究助理)

在研课题

1、2012.03 – 2015.06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首席研究员)

2、2012.06 - 2012.12杭州新老市民城市融入和家园认同研究(杭州社会发展

研究中心项目,项目负责人)

荣誉和奖励

其它

相关话题/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