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一、学科沿革
  
  中药学学科建立于1972年,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在学科队伍、教材及课程建设、教学计划及管理方式改革、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科学研究等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完成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向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学分制管理体制的过渡,真正实现了以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及中药炮制学为重点课程,以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药用植物学为支撑结构及大化学为基础的有机组合的教学体系,199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中药学学科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学科带头人简介
  
  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为匡海学教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
  
  匡海学教授1982年9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7年11月至1988年10月公派赴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部,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在世界著名药物化学家田中治教授的研究室进行中药化学成分的合作研究。1992年10月至1993年4月及1996年11月至1997年3月,匡海学教授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两次公派赴日本明治药科大学,在日本著名生药学家奥山彻教授的研究室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合作研究,并获药学博士学位,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药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由于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匡海学教授于1987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是黑龙江省中医药界第一位被破格晋升的最年轻的教授。
  
  二十年来,匡海学教授一直坚持以中药及复方有效成分的化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中药化学成分类型方面,以三萜类、皂苷类与配糖体类成分为重点研究内容,在中药药理作用方面,以抗肿瘤、抗菌及抗衰老为研究重点,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
  
  多年来匡海学教授主持或承担国家、部省级课题10余项,其参与的《66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对照品的研究》项目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匡海学教授对人参、黄芪叶、刺玫果、连翘、轮叶沙参、楤木叶、东风菜、药用鼠尾草、长瓣金莲花、赤包、瑞香狼毒、长梗薤白、毛脉酸膜等1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共分离出近300种化合物,并分别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30余种为新发现的化合物,这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匡海学教授还参与研制新药4种,获专利2项。
  
  在教学研究方面,匡海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2003年荣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匡海学教授目前已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8名,已有20余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其中16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匡海学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国外杂志9篇,国家级杂志12篇,并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2001年主编了教育部规划教材《中药化学》。匡海学教授在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兼任多职,并曾被日本生药学会特邀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特别讲演。
  
  三、后备学科带头人简介
  
  中药学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李永吉教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永吉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攻读药剂学硕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做为黑龙江省人事厅拔尖人才破格晋升为教授。
  
  李永吉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新药、剂型改革研究及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在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上,李永吉教授率先提出中药“活性分子组合”这一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重视和好评,该方向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多年来李永吉教授主持和参加了心脑康胶囊制剂的研究、中药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研究、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等1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并多次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奖、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省科研成果奖,现正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重大研究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重点项目。同时,李永吉教授主持和参与研制了脑供氧含片、胸痹痛片、刺丹冲剂、延参健胃胶囊、消渴停胶囊等5种新药,获得中药固体速溶制剂工艺专利1项。
  
  李永吉教授已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24名,辅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名,已有1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持和参加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职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复习题丛书——中药药剂学(含炮制学)中药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制剂学》及《中国药物大辞典》、《中药检验技术常规》等10部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并在《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医药学刊》、《中国中医药科技》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四、学科队伍
  
  中药学学科现有师资3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助教6人,35岁以下教师11人,45岁以下教师约占全体教师的70%,年龄分布比较合理。
  
  五、学科的研究方向
  
  中药学学科拥有四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
  
  1、中药及复方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该研究方向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各学科的先进技术,阐明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充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并结合中药及复方的生物活性,从体内化学、体外化学两个方面对中药及复方进行研究。本研究方向已稳定开展20余年,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2、中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该研究方向旨在以中药材及复方有效成分研究为基础,建立规范化的国际认可的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本研究方向率先建立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
  
  3、中药剂型改革及新药研究:该研究方向以中药剂型改革及复方物质基础体内动力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重点针对中药复方的剂型、工艺、质量、体内过程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方向还开辟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中居领先地位。
  
  4、中药药理及药性理论研究:该研究方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药性、中药及复方的现代药理作用进行实验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六、学科科研立项及获奖成果
  
  中药学学科整体水平较高,综合科研实力较强。近三十年来共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0余项,其中匡海学教授参与的《66种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对照品的研究》项目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学科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计12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均校级以上课题1.5项。
  
  七、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一)优势
  
  1、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研究在国际的领先地位
  
  中药学学科在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已从各种中药材中成功分离出400余种化合物,均为该药材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近50余种为新化合物。
  
  2、学术界广泛的对外交流
  
  中药学学科与国际学术界有较广泛的联系,如与日本、德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学术交流,聘任的奥山彻客座教授是日本的著名天然药物专家,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3、合作项目
  
  辽东楤木叶、鬼针草、黄芪叶、全蝎、东风菜等的研究均是与国外学者合作研究的项目,在对外合作研究方面,中药学学科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
  
  4、中药学学科已接受国外的进修学者和国内访问学者20余人次。
  
  (二)特色
  
  1、中药学学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近年来,“中药药剂学教学基本原理与实践理论分割模式”、“点、线、面定律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中药炮制学教学必须突出炮制作用与现代研究”等教学改革成果均已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效果显著。
  
  2、中药学学科一直努力坚持“教学-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体系,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齐头并进,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科根据药学事业发展的态势及最新研究成果,适时调整科研选题和科研思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科研立项及成果显著,已步入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