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全媒体(马晓雪/文)2月4日,《中国教育报》要闻版发表头条报道《扎进实验室 奋力攻难关——探访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假科研一线》,记录了哈工大人寒假期间坚守科研一线,致力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奋跃而上,用行动诠释科研工作者初心和使命的生动故事。
报道全文如下:
扎进实验室奋力攻难关
——探访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假科研一线
冬日的黑龙江哈尔滨冰天雪地,寒假模式下,校园变得格外静谧。哈尔滨工业大学却有一群人扎进实验室,依然保持着日常工作状态,致力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走进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一个不少,大部分教师、工程师和外协人员也各就各位。
“自装置建设开工以来,院里教职工就没有什么节假日、双休日。为了保证装置建设不停工,大家主动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力争早日完成装置的国家验收,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打造哈工大新百年国之重器。”院长李立毅表达了大家的心声。
该装置由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是我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和综合环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装置主体设备已全部竣工并进入试运行阶段,用户及科研服务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奋斗者的身影随处可见。
航天学院教授智喜洋和团队正在加紧科研攻关,为今年重要的发射任务全力冲刺。智喜洋所在的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星上智能信息处理有效载荷研制的优势单位,也是哈工大在国家重大基础安全领域的“名片”之一。
在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的目光被李天龙教授工作的场景定格,他正在与团队的研究生们认真交流“医用微纳机器人系统”项目的相关实验室研究。“医用微纳机器人精准靶向治疗系统的成功研制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技术支持。”李天龙表示,项目落地、造福百姓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期待。
从沈阳出差返回的材料学院教授林铁松顾不上休息,马上来到实验室和工程师讨论设备的组装情况。2022年,林铁松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承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制造专项项目,这是一个国内外均属空白的尖端装备。“我负责的是整个项目的核心装备,早一天做出来,就能早一天实现关键部件零的突破,解决‘卡脖子’制造难题。”林铁松说。
忙碌的场景随时可见。
春节刚过,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谭久彬院士团队便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他们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和验收,寒假期间,大家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攻克系列国之重器研制中的超精密测量技术难题。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建筑学院教授倪龙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第一时间赶往示范工程所在地河南,白天指导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实施工程智慧化改造,晚上与联合团队一起探讨数字孪生平台的构建等关键技术,争取研制的高性能数字孪生平台尽快实现热泵区域供热供冷技术的智慧化提升,早日完成近3万居民的供暖节能改造。
在计算学部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丁效研究员正在与团队成员讨论“人机融合医疗会诊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的进展情况。这是学校牵头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最终构建起针对肝胆胰疾病的人机多方会诊平台。
在现场、实验室,每一个投身于科研工作的哈工大人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他们默默承担着时代使命,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新征程中,不断贡献着哈工大人的智慧。
(中国教育报记者曹曦)
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2/04/content_619668.htm?div=-1
责任编辑:马晓雪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