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鱼类肌间刺发育机制解析及无肌间刺鲫的培育”任务负责人匡友谊研究员向专家组详细汇报了肌间刺发育机制和无肌间刺鲫培育研究进展情况,展示了无肌间刺斑马鱼和鲫突变体骨骼染色标本、X射线活体成像照片、骨骼Micro-CT照片和视频,并回答了专家组对鲤、鲫肌间刺基因编辑种质的养殖情况的检查和质询。

随后,专家组前往任务执行地--黑龙江所呼兰水产试验场现场,随机选取试验鲫鱼并现场检查肌间刺数量。抽查结果显示,鲫无肌间刺突变体中没有肌间刺存在,这表明该研究团队在鲫肌间刺基因编辑种质创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而关键的突破。
专家组一致认定,无肌间刺鲫的种质创制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将极大推动鲤科鱼类无肌间刺的品种选育进程,并进而革命性地改变鲤科鱼类消费方式。专家组建议,研究团队要在获得无肌间刺鲫群体后,全面评估基因编辑和肌间刺缺失对鱼体经济性状、生产性能、生理功能、营养品质以及口感等方面的影响,深度解析肌间刺形成的分子机制和简明肌间刺的功能原理。

包振民院士强调,黑龙江所在鱼类肌间刺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尽管该项研究成果距离产业应用尚有一定距离,但这完全有力地证明了“一个基因就有可能形成和带动一个大产业”的论断。基础理论研究必须着眼于科技前沿布局,牢牢把握问题和目标导向,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和重点技术难题,为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充足的技术储备。
卢兵友处长对该项任务取得的研究进展表示肯定和认可。他认为,开展无肌间刺鲫种质创制研究为鲫品质的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续工作还要进一步研究基因编辑和肌间刺缺失对鲫的行为方式、环境适应和饲料需求等生命活动方面的变化,并加快向产业化应用研究延伸。

依据本次“淡水鱼类肌间刺发育机制解析及无肌间刺鲫的培育”研究任务中期现场检查专家组意见,课题组对前期工作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梳理,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目标,并将不断强化创新成果凝练、标志性成果产出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