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马真副主任指出,轻工业是我国最早市场化、国际化的行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球大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走出去”战略发展背景下,国家、行业和企业发展更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特别是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是大势所趋;另外,行业管理和企业用人需要与国际接轨,所以高校人才培养重在量身定制,与企业对接。
刘美菊副理事长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乳制品行业对国际人才有海量需求。她说,不少大型乳企在国外建厂,需要大量既懂中国国情又了解国外文化的沟通人才;世界著名的乳品企业多在中国安营扎寨,这些企业也迫切需要具有英语沟通能力的中国员工,以便更好地进行本土化,服务中国市场。
陈福泉副总裁非常认同国际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从伊利在新西兰、意大利、荷兰、美国等国的海外布局出发,结合乳制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说明企业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具有领导潜力、创新能力、商业敏锐和追求卓越的国际人才。陈副总裁还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用人单位空缺的岗位也不在少数,但却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才难的“双难”局面。造成“双难”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心理预期不相符,自我认知不够,入职后心理落差大、情绪不稳定,造成就业率低、招聘成本高等问题。
郭炎炎总监和于彩霞部长对人才招聘难也表示了两难局面。她们认为,企业未来业务想要海外拓展,在外派考查、与海外供应商交流等环节均需要具有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而目前很难筛选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外语沟通交流能力的人才。
我校付天军在发言中提到,近年来,河北地质大学在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国际化发展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成绩斐然,效果显著。我校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为了适应学校发展战略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他认为,高校要教学、研究、传承文化和服务社会;高等教育需要与社会对接;需要把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
通过本次交流会,外国语学院走出校门与企业代表了解用人需求,共商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引领我校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为企业选拔和储备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国际人才提供教育平台。我校外国语学院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测试中心的国际人才项目培养基地,紧跟国家战略,满足国际化企业的人才诉求,将更好的为我省引入资源,服务我省人才培养战略,助力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会代表合影
图片:由外国语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