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我校91级校友徐长贵当选中国“2016年度海洋人物”_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 辅仁网/2017-07-19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中国海洋报》头版揭晓了2016年度中国十大海洋人物评选名单,我校91级校友、现中国海洋石油渤海石油管理局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徐长贵当选“2016年度海洋人物”。今天上午,2017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年度海洋人物颁奖仪式在江苏隆重举行。



2016年度海洋人物颁奖现场(左一为徐长贵)

人物简介:

徐长贵,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渤海石油管理局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工作近20年,他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次,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加油中国·传承铁人”年度人物、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等荣誉十余项。他带领团队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2016年,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三级石油地质储量2.8亿吨、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9亿吨,储量发现居全国前列。同年,他获得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先进事迹:



甘坐七年冷板凳 创出找油新理论

在别人眼里高深、枯燥的油气勘探工作,在徐长贵看来,却和扫雷游戏相似,“既要敢闯禁区,又要精于推断。”

“扫雷游戏一开始,只能随机点击,可能踩上地雷,也有可能‘挖’出没有雷的方格。油气勘探有点儿像“扫雷”,刚进入一个新的盆地或凹陷的时,必须要有敢闯禁区的胆魄,哪怕有可能踩着‘地雷’,同时还要胆大心细,吃干榨尽可用的信息,提高油田发现的成功率。”

这听起来蛮有趣的,但实际从事勘探就没那么容易了,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整个过程需要几年。1998年,徐长贵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海洋石油渤海石油管理局渤海石油研究院,成为储层地化室的一名工程师,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基础研究。

“那是比较煎熬的一段时间。每天都跟岩屑、岩心打交道,非常枯燥。”徐长贵则乐此不疲,一头扎下去,把基础的资料“啃”了个遍,把岩心“摸”了个透。他整天琢磨的只有一件事:渤海几千米地层之下,哪里会有砂子。“砂体就是我们说的‘地下装油的桶’,地下石油都是赋存在砂子的孔隙里面。所以找到砂体才能找到油田。”

数据显示,2005年之前,在渤海不成功的深部井中,60%都因为是找不到砂子,或者说找不到好砂子。传统的一些技术方法在渤海这块特殊的海域遇到了各种问题,预测砂体的整体成功率不高。

徐长贵在储层地化室的7年是为找砂子打基础的7年,正是这段时期的积累,促使他创新地提出了源-汇时空耦合富砂理论。

这一理论与以往的不同,“以前都是以湖盆为核心找砂子,现在是把湖盆和湖盆边上的山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研究砂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寻根溯源,顺藤摸瓜,这样就比较容易找到洼陷里沉积的砂子。”这就是复杂断陷盆地源-汇时空耦合富砂理论。这一理论基本思想的提出早于国际同行3年,在勘探实践中指导渤海中深层储层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7%,并掀起了渤海油田新一轮的勘探高潮,同时有效带动了其他海域的油气勘探,该理论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世界“巨鳄”抛弃的 海域拿下大油田

2005年,徐长贵任渤中勘探项目经理。渤中探区面积占渤海的1/3,但此时这一探区已整整10年没有大发现了。

面对这块沉寂的矿区,徐长贵带领团队从基础做起,把束之高阁、积满灰尘的一盒盒沉重的岩心取出来看了又看,把最原始的手写钻井记录从资料室抱了出来,换思路、再认识,大胆提出了渤中勘探应该由浅层向渤海石南探区深层转移的战略思路,突破渤中区域在浅层勘探油气的固有思维模式。

但这一思路开始时并没有得到认可,许多专家都表示担忧:“在石南深层,海上钻井技术、地质研究水平远比我们先进的世界石油巨鳄法国埃孚石油公司和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投入巨资勘探,但都铩羽而归,你们能行吗?”专家的怀疑不无道理,谁都没有100%的把握。何况深层勘探的投入动辄上千万元,钻探一口井至少需要5000万元到1个亿的投入,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但徐长贵没有放弃,他“固执”地带领身边的十来个人,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石南地区进行精细解剖,以无可挑剔的工作成果说服了风险评估专家同意在该区域钻探。

勘探结果证实了徐长贵的想法完全正确。在石南陡坡带不仅找到了油田,而且还是优质高产的油田。在徐长贵圈定的秦皇岛35-2、渤中2-1等4个构造中,有3个发现了商业性油田,其中一口井测试日产超过1000吨,形成了渤海新的储量增长点和产量增长极,进一步引领了渤海海域中深层油气勘探。随后在该地区先后发现两个亿吨级油田,这一成果获得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让即将宣判“死刑”的 油田重获新生

并不是所有油井都会成功,有些井中虽然有油,但储量不大,或者油质并不好。旅大6-2油田从2006年第一口井发现油层后,接连两口评价井失利,很多专家都对这个油田的经济性表示怀疑。但徐长贵始终坚信这一海域会找到大油田。

为什么坚信?因为很多资料摆在那里,它们表明,这里有油,并且是大油田。

凭着坚定的信念,徐长贵带领团队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先后3次对该构造提出新的评价方案,但屡屡被否定。2010年,新一轮勘探方案被否定,标志着旅大6-2油田迎来了最困难的时期,如果再不能获得突破,不仅此油田将会被宣判“死刑”,还将打乱整个辽东湾海域勘探计划。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徐长贵带领研究人员,把周边所有井的资料都翻了出来,逐个研究,反复寻找可能存在的细小发现。整整两年时间,徐长贵脑袋里只有一个问题,如何盘活这个油田。最终他作出勘探层系重大调整,重新锁定勘探靶区。

2012年3月,旅大6-2油田重新钻井获得巨大成功,最终向国家申报了5000多万立方米的地质储量,一个即将被判“死刑”的油田重获新生。

旅大6-2油田的勘探故事成为渤海勘探人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典范。该地区形成的勘探理论在2012年至2016年间,被推广应用到渤海其他地区,先后指导发现了6个大中型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4亿吨,辽东湾探区的成功率从过去的22%提高到64%,远高于国际同行30%的勘探成功率。该理论及其应用成果获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承上启下育新人 堪称“勘探黄埔军校”

承上启下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不仅要学习老一辈的经验,继承优良传统,还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拥有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新人。徐长贵被称为“勘探的黄埔军校”校长。他们的团队曾荣获央企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培养出了众多业务骨干。而在培养人才方面,徐长贵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

“新人进入单位,我不会让他们直接干活,而是会先给他们指定几本书,都是有关渤海的比较好的报告,先让他们去看这些材料。不是在学校里学什么,到单位就能干什么,可能有的人学的是沉积,但在单位里却做了构造,有的人学的是地化,却要做综合勘探,所以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可能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都没有看过岩心,我会要求他至少看两万米的岩心样本。这些都是任务,我是要检查的,要看效果的。我也会将自己看到的比较好的文章推荐给他们,并给大家讲解。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适应勘探的比较全面的知识。”

这个过程让很多刚进单位的新人快速成长,也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其他人可能会给新人一年的时间学习,而徐长贵只给他们3个月。工作中,新人们要从一图一表做起,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三年。“搞科研就是要有耐心,要耐得住寂寞,这一过程正是要培养他们的耐心,直到他们的能力够了,才会给他们做项目中的某个专题。”

除了培养新人的业务能力,徐长贵还会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科研人员的表达并不是简单地与人交流,而是要向井位审查专家汇报,如果汇报不好,可能整个项目就直接被否定了。为此,徐长贵鼓励青年们多去参加研究院举办的青年论坛、技术交流等,经过四五年的实践锻炼,他们走上讲台时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出众的口才,成为既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又善于沟通、表达的全面发展的勘探人才。

有恒心,有魄力,有学识。就这样,徐长贵在海洋石油勘探领域取得了一次次突破,为我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原文转载自中国海洋在线:2016年度海洋人物候选人徐长贵 探油神针磨砺出 作者:中国海洋报记者 纪岩青

附:《2016年度海洋人物事迹简介》(《中国海洋报》2017.6.8)
相关话题/石油 海洋 地质 油气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