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河北日报》——“巴铁”留学生:我在河北挺好的_石家庄铁道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辅仁网/2017-07-18


(宣传部)1月19日,《河北日报》第10版深读周刊·人物整版报道了我校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巴铁”留学生:我在河北挺好的》,现将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巴铁”留学生:我在河北挺好的
阅读提示
说起巴基斯坦,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年轻的网友,总是亲切地称之为“巴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快速推进,来我国进修学习的“巴铁”留学生数量也在持续增长。目前,在我省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已近千人,平均每6个在冀外国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来自巴基斯坦。
作为两国友好关系新一代的使者,这些“90后”巴基斯坦留学生对中巴友谊有着怎样的理解?他们在河北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石家庄铁道大学,走近巴基斯坦留学生。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我们打小就知道”
1月13日,星期五,下午3时许,结束了寒假前的最后一门考试,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法瑞斯和他的巴基斯坦学弟们,一起骑自行车到新华路附近的一家清真餐馆,点上各自喜爱的美食,大快朵颐。
对他们来说,每周五下午的聚餐,已成惯例。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每次聚餐也变得越来越热闹。
“上学期就有5位新学弟加入我们,相信明年还会有更多。”法瑞斯是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名2014级留学生,也是全校10位巴基斯坦留学生中的老大哥。
不仅在石家庄,在省内多地,相信很多人都已注意到了街头和校园里巴基斯坦留学生的身影。据了解,目前,我省巴基斯坦留学生数量已近千人,平均每6个在冀外国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来自巴基斯坦。
“中国是巴基斯坦人留学的热门目的地。”2015年9月,阿里来到石家庄铁道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他看来,巴基斯坦的“中国热”,既有现实原因,又有历史原因。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我们打小就知道。这一点和中国老百姓是一模一样的。”2016年10月1日,中国国庆节,阿里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自己精心挑选的图片——五星红旗和巴基斯坦国旗紧紧拧在一起,“就像一股绳”。
“来中国前,我们就知道,中国人喜欢称我们‘巴铁’。一提到中巴关系,我们当地的报纸、电视上也经常会出现这个说法。”阿里说,历史积淀的友谊代代相传,是两国人民交往最甜蜜的底色。
石家庄铁道大学的10位巴基斯坦留学生,最小的只有18岁,最大的法瑞斯也只有23岁,按中国的流行语来说,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90后”。对中巴之间上一辈的援建项目和友好往来,这些稚气未脱的“巴铁”小兄弟缺少直观印象,“更多的是通过课本了解”。但对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合作实实在在的推进,他们往往有更切实的感知。
“我选择到中国留学,一开始就是爸爸要求的。”2015级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阿卜杜拉告诉记者,自己在大学毕业前夕开始筹划赴海外留学。起初,家境富裕的他想去澳大利亚,但父亲却提出了对他留学选择的唯一要求——去中国。
“爸爸从1996年开始,一直在和中国人做生意,经常来中国。”阿卜杜拉从小就看到父亲在家里热情地招待中国朋友,还经常一脸陶醉地品尝中国茶,他能理解父亲对中国文化的情有独钟。
而阿卜杜拉也知道家里的电子电器零件进口生意,一多半业务都集中在中国。作为今后要从父亲手中接管家族生意的长子,他自然更能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要成为合格的继承者,必须认真学习汉语,必须真切了解中国。”
“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是阿卜杜拉来华后,与父亲在电话中经常提及的话题。“这个项目建得差不多了,那个项目快竣工了……每次通电话,爸爸都要给我讲讲家乡那些工程的进度。”
“‘中巴经济走廊’处于‘一带’和‘一路’的交会地带,它的起点在中国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全长3000公里。不久前,中方运营的瓜达尔港已经开航了。”阿卜杜拉的汉语说得还略显生硬,但说起“中巴经济走廊”却头头是道。“这条走廊一旦建起来,巴基斯坦和中国、非洲、欧洲做生意,陆上、海上交通都会方便很多。”
“中国同学告诉我,‘中巴经济走廊’不仅能给巴基斯坦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也能为中国的开放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令阿卜杜拉感到欣喜的是,“在日常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中国人也很关心‘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推进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而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的雷扎,最关心的则是“中巴经济走廊”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站的建设。
雷扎的家乡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卡洛特水电站就建在他一个亲戚家附近,距离雷扎自己家也只有100多公里。“巴基斯坦电力很紧张,即使是在首都伊斯兰堡等大城市,也时不时会停电。而中国三峡集团正在帮我们修建的卡洛特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巴基斯坦第五大水电站,将大大缓解巴基斯坦电力短缺的问题。”
在这些“90后”留学生的家乡,“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体验。而两国合作的增多,也正使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青年主动选择将个人前途与中巴合作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我们家是做玻璃生意的,中国的产品质量好,价格相对较低,在巴基斯坦折合2元人民币的一面小镜子,在中国只需要不到1.5元。从去年开始,父亲同中国生产商建立了直接联系,并希望我能够帮助他继续关注中国市场。”同阿卜杜拉一样,以后将继承父亲手中高强度玻璃生意的阿里,也早已将目光锁定在中国。
“中资企业福利待遇好,巴基斯坦人很向往能够到中资企业工作,会说英语、乌尔都语、汉语三种语言的人炙手可热,这使得巴基斯坦的汉语学校异常火爆。”雷扎的父辈在巴基斯坦任公职,他告诉记者,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巴基斯坦的中资公司正遍地开花,中资企业的广告招牌在巴基斯坦随处可见。“来中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巴基斯坦中资企业工作。”
“在河北留学,性价比很高”
2016年12月29日,周四下午第一节课,石家庄铁道大学第一教学楼306教室里,土木专业三年级外国留学生的岩土结构课正在进行。
台上,是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岳祖润。台下,是土木工程专业三年级的法瑞斯、雷扎,以及其他24位来自南亚和非洲各国的留学生。
课程是全英文授课的小班教学。听着老师的全英文授课,看着全部采用英文书写的板书和幻灯片,四顾来自异国的学生,很容易让人产生置身国外课堂的错觉。
“良好的岩土结构基础,将为建筑工程夯实地下基础。岩土结构课是我最喜欢的一门专业课。”课间,雷扎朝讲台上正在给同学答疑的岳祖润老师努努嘴,表情颇为自豪,“岳老师是中国知名的铁道路基工程专家,跟这样的老师学习,我能学到最专业、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这就像岩土结构对整个建筑所起的作用一样,能为我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地基’。”
“中国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但即便如此,中国屡屡建造出吸引世界目光的超级工程。”在岩土结构课上,老师分析的穿越中国横断山区的雅西高速、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最新经典案例,经常令雷扎心驰神往。
“中国的建筑行业,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虽然是巴基斯坦人,但法瑞斯从小生活在迪拜,家族生意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公司总部设在英国。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建筑材料、施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2014年9月,大学毕业的法瑞斯不远万里来到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深造。
“当初之所以选择河北,选择石家庄铁道大学,正是看中了学校土木专业的实力。”通过两年多的学习,雷扎觉得不虚此行,“现在我知道,在‘一带一路’沿线,有很多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的学长正在参与建设,他们中大多数是中国人,但也有像我一样的留学生。我很希望在4年的学习之后,也能像这些学有所成的学长一样,投身其中,并成就自己的事业。”
由于巴基斯坦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卫生事业等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关人才缺口较大,因此,我省相关技术类专业较为突出的学校,也是巴基斯坦留学生集中分布的高校。
“起初,我就是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查找中国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发现石家庄铁道大学的专业排名很靠前。”法瑞斯说自己当初选择石家庄铁道大学,不无“碰运气”的成分,但仔细分析起来,这样的选择,又在偶然中带有必然。
“石家庄离北京近,交通方便,物价水平适中。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土木工程专业在中国排名很高。这样算下来,在河北留学,性价比很高。”虽然这些自费来中国留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家庭条件已属中上等,但性价比仍在他们的权衡中占据重要地位。
“巴基斯坦卢比对人民币的兑换比率约为16∶1,巴基斯坦普通人的平均月工资合算成人民币,只有不到1000元。把卢比兑换成人民币在中国花,节省花费还是必须要考虑的。”
对留学性价比的看重,正是河北高校吸引越来越多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到来的最主要原因。
“这些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最终也将回到‘一带一路’。他们带着掌握工程技术的求知欲来,我们也希望,当他们走出校门时,也都能成为一个个合格的工程施工者和管理者。”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白自立介绍,在课程设置上,留学生几乎和中国学生是一样的,学院设置的所有专业也都与学校的工程特色相关。“绝不会因为他们是留学生,而降低师资的标准和对学生的要求。”
“我们是英文授课,课件需要老师‘私人订制’。”雷扎说,由于留学生来自各个国家,专业基础存在差异,这些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但老师的专业和敬业,令这些留学生备感钦佩。
“我们的专业课老师都是从各个学院抽调来的精兵强将,很多都是院长级别的。比如岳老师,他不仅是博士生导师,还是研究生院院长。”法瑞斯说,“岳老师50多岁了,英语很好,可为了让我们听得更清楚,每次上课,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慢慢讲课。碰到我们不明白的,马上用图示说明。”
对老师的辛苦付出,这些留学生看在眼里。
“我们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诚意和关心。”阿里告诉记者,不论是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生活管理上,老师们的认真负责精神都让他们感动,让他们觉得来石的选择是对的。“我们留学生宿舍楼不是集中在一起,而是分布在校园的3个角落,即便如此,每天晚上,老师都会查房,检查完3处宿舍楼,差不多就到半夜12点了。”
而阿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来自语言。
阿里告诉记者,事实上,在巴基斯坦,学校普遍采用英语和乌尔都语双语教学。所以,互相之间用英语交流,对于这些已经高中或大学毕业的留学生来说,本来不成问题。可是巴基斯坦英语发音,容易“p、b不分,l、r不分”。到了信息量巨大的课堂上,语音就会给教学带来一定挑战。
“另一方面,英语也不是咱们中国老师的母语,虽然任课教师的英文水平本身通常不低,但毕竟绝大多数专业课老师都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同样难免带有中国口音。”英语专业毕业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靳松介绍,为了克服“双非母语教学”带来的困难,近年来,教学双方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中国老师是真心实意地要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我们,语言问题总好磨合。”阿里告诉记者,他正在苦练汉语,来中国才一年,他就已经取得了汉语水平考试的3级证书。“每次听不懂,我就请老师用汉语讲,或者我们在手机里输入单词,用手机翻译。”
“你够好,我够好,我们就能成为好朋友”
寒假将至,阿里在复习考试之余,提前一个多月便在网上“淘宝”。他回家的行李箱里,已经装满了送给家人的礼物。
虽然在中国不过一年多,阿里已经能熟练地网购,还加入了支付宝大军。即便一时还认不准多少汉字,可他却能全程无障碍地自助下单。“输入‘shoes’,便能出现各式鞋。”阿里得意地告诉记者,“我通过搜索视频,学会了怎样用淘宝。这样的视频,在国际网站上有很多。”
阿里肤色较黑,鼻梁高挺,大大的双眼皮,眼睛深邃有神,脸颊上蓄着巴基斯坦流行的络腮胡子。和中国同学走在一起,典型的巴基斯坦相貌使他显得与众不同。
不过,虽然肤色不同、文化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这些“90后”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却和很多中国的同龄人一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有着非常相似的“打开方式”。
而初到中国、初到河北时,这些“巴铁”小兄弟,也曾和很多刚刚开始独立走向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有着各种无所适从。
“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喝冰水,为什么这里的人爱喝热水?”回想起自己初到石家庄铁道大学的日子,阿里承认自己曾在很多方面不习惯。“甚至做饭用的辣椒面,味道都很不一样。”
初到石家庄,因为饮食上的不习惯,阿里曾经连续一周多只用薯条充饥。这让这个身高1.8米的大小伙子打起了退堂鼓。“我在电话里跟爸爸说,我感觉简直要崩溃了,待不下去了!”但电话另一边,传来的是父亲严肃的拒绝:“为了未来,你必须留下。”
“现在想想,胃口上的不适应,更多的是由于心理上的不适应。”而让阿里真正打开心结的,则是从跟随法瑞斯到一位中国朋友家做客开始的。“大家开心地用英语交流,还一起做饭吃。”
法瑞斯还特意带阿里他们到河北博物院去参观。“里面的那些文物,和我们原来认知系统里的完全不同。虽然很大程度上我们都看不懂,但它们的精美程度和博物院的硬件条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地方,值得我们留下来好好学习和体验。”
“我们有个‘巴基斯坦人在中国’的微信群,我经常到各地找朋友玩。”在这个“朋友圈”的帮助下,活泼开朗的法瑞斯到过广州、哈尔滨、北京、新疆、青岛,逛过北京的四合院,也登上过广州的“小蛮腰”。作为一个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帮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独特的观感。
每次出行,法瑞斯最喜欢搭乘高铁,而铁道大学留学生的身份,更让他对高铁有一种特殊的亲切和向往。“中国的高铁方便快捷,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希望我们能用我们的所学,让巴基斯坦也能拥有四通八达的高铁。”
“我们国家的女性,在结婚前,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原来,我以为中国的女性也是这样,来了以后才发现,这里的女性很自由。当然,我们国家的女性,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没来中国时,阿卜杜拉对中国曾有很多揣测,来到石家庄后亲身经历的一切,刷新了他对中国的认识。
“去年寒假回国,我用中国朋友教的菜谱给家人做了大盘鸡。”学习之余,阿里他们在中国交到了很多好朋友。阿里不仅经常到自己的中国朋友家做饭、聊天,还到一位朋友的保定老家去玩过,“和他们一家人一起涮火锅”。
“在我们国家,也喜欢请好朋友到家里做客。”文化的相通,让阿里更能读懂这简单的家庭聚餐背后的友好。“你够好,我够好,我们就能成为好朋友。这跟巴基斯坦和中国是一样的。”
如今,一有闲暇时间,这群巴基斯坦青年就会出去转,公交也成为他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出门前,我请中国朋友在电子地图上标好目的地,按照地图指示的路线,跟着‘红箭头’走,出行也很便捷。”雷扎指着手机里的电子地图说。相比巴基斯坦,河北各地方便、便捷、线路覆盖广泛的公交系统,也让他们印象深刻。“我们巴基斯坦的公交车,真是挤得窗户上都能坐人。”
“有英语报站的公交车,对我们外国人会方便很多,可惜石家庄这样的公交车还不多。希望随着外国人的增多,石家庄也能有更多的英语服务。”从这些细微的建议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对融入这座城市、融入中国的渴望。
“随着对中国了解的加深,我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在,阿卜杜拉有了一个新习惯,每天都要看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不仅包括涉及巴基斯坦的,中国广袤土地上各个领域每天正在发生的新闻、故事同样吸引着他。而当初差点“绝食”的阿里,已经变成了“几天不吃饺子,心里就很想吃”的“新石家庄人”。
相关话题/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 英语 留学 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