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介绍
果树学
果树学科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重点学科。该学科始建于 1941 年, 1978 年开始本科招生。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18 名。其中教授 6 名,副教授 6 名;博士后、博士 5 名,硕士 11 名;《果树学报》编委、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6 人。
近十年来,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30 项,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5 项,在园艺学报、果树学报及其它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130 余篇,在果树遗传育种、果树种质资源、果树栽培生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一、 果树遗传育种、野生果树资源方向:
河北省北部具有独特的生态地理特点和丰富的果树资源,是河北省果树优势产区和北方树种集中分布区域。该方向针对果树生产和果树育种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品种的发展趋势开展研究,通过近多年工作,形成了以桃遗传育种、葡萄诱变育种和野生果树选优为特色的方向。在桃遗传育种方面,研制了预测桃实生树童年期的方法,摸清了桃实生树生长结果特点和提早结果的途径,明确了主要育种性状的变异范围和遗传规律,提出了 “ 少组合,大群体 ” 的育种思路,培育出了晚红蜜、 21 世纪等七个新品种。在葡萄育种方面,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倍体诱变育种技术,成功地将玫瑰香等多个二倍体品种诱变成为四倍体。在野生果树研究方面,建立了野生山杏的种下分类系统,发现了重瓣山杏、绿萼山杏、甜仁山杏等变异类型;完成了野生欧李资源调查、分类及驯化工作,选出了大果型欧李新品种 “ 燕山 1 号 ” 。
目前,该研究方向正在利用大久保桃自交大群体进行成熟期种质的创新,以及花粉育性基因( Psps )和成熟期基因 (Smsm) 的定位(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期望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手段使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正在利用燕山丰富的板栗资源进行板栗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在利用新疆丰富的扁桃资源进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河北省教育厅博士基金项目)。
二、果树栽培生理方向:
冀东冀东北是北方落叶果树适栽区,适宜苹果、梨、桃、葡萄、樱桃、李、杏、山楂等多种果树栽培。该方向紧密结合该地区特色果树产业(葡萄、甜樱桃、大山楂和设施果树)开展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在设施果树方面,完成了设施条件下桃、大樱桃、杏、李等树种的生长、发育和休眠规律。如设施条件下桃花芽分化规律、桃性细胞形成、大樱桃落花落果规律,以及桃和樱桃的促花机制与促花技术、需冷量、生态因子调控等研究;在葡萄、酿酒葡萄方面,完成了 “ 酿酒葡萄优质栽培技术 ” 、 “ 葡萄化控综合配套技术 ” 等课题,并在叶幕结构、叶龄结构、负载量调控、施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甜樱桃方面完成了 “ 甜樱桃早、高、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 、 “ 甜樱桃枯死病及保健技术 ” 两项成果。在山楂方面完成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山楂种子休眠原因及发芽生理研究 ” 。
目前,该方向正在开展甜樱桃矮化密植、酿酒葡萄无公害生产、山楂杂交亲和性和杂种胚败育、设施甜樱桃和梨方面的生理研究。
果树学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创新性强,具有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经历,具有仪器设备齐全的实验室、研究室以及种质材料丰富的试验基地,为科学试验和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欢迎报考果树学科硕士研究生。
应用化学
化学系现有专职教师 28 人。其中,教授 4 人,特聘教授 1 人,副教授 7 人;博士后 1 人,博士 6 人,硕士 13 人。已建立起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发展迅速,目前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和教学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 35 篇,出版国家统编教材 10 余部。本学科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和科学研究,目前已形成稳定的、在国内具有鲜明特色且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
一、 功能分子材料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和应用开发为目标,针对无机纳米颗粒与树型高分子、高分子微球和大环化合物等复合掺杂体系,在光电、催化和传感等领域开展工作。王东军博士发现了 PAMAM 树型高分子的奇特现象 ---- 适当 pH 条件下可发射强烈的荧光 , 该研究内容发表在 JCAS 上 , 被 JCAS 编辑称为 “ 近几年化学发光领域的重要发现 ”, 此现象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同时发现适当形貌的无机 / 树型高分子纳米复合体系也能引发此荧光现象,亦观察到 PAMAM 树型高分子特殊的电致发光现象。张先付博士在大环及超分子体系作为高性能光电材料的研究领域做了一系列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分子聚集行为对光电材料活性的影响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理论分析,实验测试方法及计算机模拟手段,据此可对功能材料的性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在《英国化学会志》 (1993 年 ) 、《中国科学》 (1994 年 ) 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多篇,被 SCI 收录 10 余篇。
二、 天然产物化学
该研究方向本着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天然产物的综合利用等医药和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和应用、动植物中有效成分提取等几个研究领域开发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天然绿色新产品,同时注重进行基础理论探索。在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及高值化研究方面,自 1992 年曾先后得到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次受河北省教育厅基金等资助,开展有关壳聚糖的改性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首次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壳聚糖的微纤结构,该照片被作为《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期刊的封面。先后在《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 Chemistry Letters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等期刊上发表有关壳聚糖改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取得发明专利 1 项。
三、 食品化学与工艺学
本专业在传统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强调融入现代食品开发与加工理论与技术,并扩展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择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该学科与国内著名大学、著名食品企业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科研项目多项。
欢迎报考应用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
职业技术教育学
我院是全国独立建制的 8 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在 1985 年就开展高等职业师范教育,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 1992 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北方十五省农村职业学校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心, 1999 年又被教育部首批确认为 “ 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 之一。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我院的特色学科,在培养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和高级专门人才方面有着较长的历史积淀。
该学科主要培养懂得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掌握职业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能胜任职业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该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15 名,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7 人。院长汤生玲教授,现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职教研究所所长曹晔教授为河北省 “ 三三三人才工程 ” 第二层人选;教育系主任孙景余教授为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省教育厅客座教授。同时,还聘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邓泽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博士等专家为兼职教授。
“ 十五 ” 期间以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项 16 项;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社科、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共 9 项。出版《农村职业教育论》等专著 5 部,教材 3 部,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
欢迎报考我院职业教育学研究生。
作物遗传育种
“ 作物遗传育种 ” 学科是我院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6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 人,硕士学位教师 11 人。建立了以教授、博士为带头人的学术队伍;设有农学专业实验室、农业基础实验室、生物基础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作物科学研究所、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等机构,实验室面积 4326.3m2 ,仪器设备总值 932.6 万元,有 6.2 万册专业图书, 178 种中外文期刊,具备开展以 DNA 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技术为主体的作物抗病、耐逆育种、作物资源抗逆性评价、鉴定和利用的实验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条件。20 多年的研究工作,已使本学科形成了生物技术辅助育种和作物性状遗传改良利用的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已取得科研成果 24 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11 项,在《 FUNGAL DIVERSITY 》、《 Plant Breeding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遗传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冬小麦、豌豆新品种。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北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 20 项,经费总额 192 万元。
一、植物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主要开展河北沿海地区野生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耐盐性评价,小麦及近缘属的遗传学研究,抗虫、丰产棉花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建与利用。
二、植物分子生物学
利用遗传转化技术,构建植酸酶的根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冀东地区栽培大豆,培育高磷利用率的大豆品种;针对大豆花叶病毒病( SMV )和大豆胞囊线虫( SCN )两种重大病害,进行标记辅助育种,形成了以 DNA 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技术为主体的作物抗病、耐逆育种方向。
三、作物育种目标性状遗传与改良
针对河北省东部经济发展需要及区域资源特点,以冀东特色的小麦、豌豆资源的收集、评价和种质资源创新为主攻方向,形成以资源抗逆性评价、鉴定和利用为主线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技术,采用酶促反应染色法、转基因技术、高肥旱地培育和异季育种等手段选育高产小麦、豌豆新品种,并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发挥新品种的作用。
欢迎报考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