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导师简介(2)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10-13


    宋旭东,男,1969年生,教授,任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副主任,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唐山市法医学会理事,唐山市抗癌协会理事,唐山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唐山市医学会第三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河北省医学会第一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库成员。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法医学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和司法病理鉴定工作。主持或参加省(部)级、院级课题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国内第一部《法医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参编图书2部,获省煤炭厅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及河北医学科技二等奖各1项。
研究方向:(1)肿瘤分子病理学;(2)法医损伤病理学。
    
吴 静,女,1979年出生,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已结题1项。作为主持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共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收录14篇,第一作者论文6篇,责任作者论文1篇,有2篇文章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杂志《Hepatology》(SCI IF: 12.00, JCR 1区)。
研究方向:(1)代谢性核受体与肝脏脂质代谢;(2)可变剪接与胆汁酸转运。
    段国贤,女,1968年出生,医学硕士,教授。曾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理学及机能实验学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及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共4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研究方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
 
    
孔小燕,女, 1971年出生,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工作,200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心血管内科专业,2004年3月至华北煤炭医学院基础部病理生理系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李宏杰,女,1973年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近5年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主持并完成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各2项,校级课题2项,作为第二主研人参加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二获奖人)、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研究方向(1)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防治(2)泌尿系统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赵利军,女,1975年出生,副教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3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2项,市级科研奖励1项,发表国家及省级科研论文20余篇。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编委,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获校级教学比赛三等奖及优秀教学案例奖。 研究方向: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与防治。
主要研究方向:(1)优生优育;(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的研究。
    
刘丽华,女 1964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现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优生优育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的研究。承担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发表国家及省级科研论文20余篇,曾被评为河北省医学教育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1)优生优育;(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的研究。
    
马小兵,男,1968年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发表文章4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省、市级科技奖4项,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各1项。
研究方向:矽肺纤维化分子病理学;肿瘤诊断病理学。
    
秦丽娟:女,1975年生,理学博士,教授,200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及厅局级科研项目等10余项,指导并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2项,主编和参编专著3部。
研究方向:脑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
 
    孙 红,女,1972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军科院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唐山市创伤修复研究基础创新团队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批专利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科研、教改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JCR TOP期刊6篇。2018年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2019年获华北理工大学科技进步奖。并获唐山市优秀青年、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唐山市第七批市管优秀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等荣誉称号。河北省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委员,河北省生理科学会理事会理事。
研究方向: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余 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临床与教学28年,2006年获得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生导师”任职资格。主讲校精品课程“药理学”。曾指导德国医学生临床实习三届;国际留学生全英文授课10年。参加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妇产科学学习指导》和《药理学概要》编写。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一项;省科题6项;学校级课题7项。发表SCI、核心期刊等14篇,各类论文46余篇, 专利4项。获河北省科技成果3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1)宫颈癌发病机制与治疗;(2)益气化痰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及COPD 大鼠EGFR合成MUC5AC影响的研究;(3)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
    

张一兵, 男,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承担生理学、麻醉生理学、人体机能学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研究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2项,市厅级科技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 5篇,参编教材1部。

研究方向:肿瘤发病表观调控机制研究。
    
赵 静,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医学硕士。任基础医学院病理党支部书记,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唐山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主要从事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及研究生实验技术的教学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安监局科研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6项。获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参编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研究方向:(1)肺纤维化的分子病理机制与防治的研究。(2)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
    

白静,女,1978年出生,副教授,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硕士学位。近三年主持河北省自然基金1项,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2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3部。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糖尿病发病机制及防治。
    
周洪霞,女,1970年生,硕士,副教授,河北省解剖学会理事。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负责人完成省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2项,参加省级科研项目3项;近年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SCI收录3篇, 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3部。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研究方向:1.脑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
    张秀军,男,1966年出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心理学院院长,河北省心理学会唐山分会会长,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目前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编《细胞生物学》等教材3部,参编《精神病学基础》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1)疾病防治对策与评价;(2)人群认知功能及障碍。
    李琪佳,女,1959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骨组织工程及骨移植。主要从事天然衍生骨及金属支架材料促进骨缺损修复愈合的研究。1997及2003年分别赴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骨科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参加省部级多项课题研究。;参编教材三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李治国,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医学博士。 “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1项、市级级科研课题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
研究方向:(1)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2)蛋白质组学。
    
田 炜,男,1972年出生,医学博士,教授。2004年3月毕业于日本山形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获医学博士学位,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获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资助10余项(主持7项)。完成多项成果鉴定,获省、市科技奖励4项。
研究方向:(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2)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
    
王瑞敏,教授,医学博士;美国Augusta University博士后、研究科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生理协会理事;河北省预防医学神经病变性病理事;唐山市第六批、七批优秀市管专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多项,获批唐山市雌激素替代治疗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唐山市痴呆与认知障碍重点实验室;在J Neuroscience,J Neuroinflammation,Mol Neuro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6篇,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1. 缺血性脑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2. 老年痴呆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机制及防治;3. 脑源雌激素的神经保护及预临床应用
    
王文雅,女,1963年出生,教授,医学博士。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和参加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厅级及校级课题4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究方向: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的研究。
    
习瑾昆,博士,教授,研究员。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研究助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问学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华北理工大学杰出青年,华北理工大学科技奖突出贡献奖。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天津市心脏学会委员。
       主要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河北省教育厅、卫健委、中医局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 收录20余篇。组建“唐山市缺血性心脏病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团队”,主持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唐山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朱海燕,女,1971年出生,医学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病理学教学、诊断及科研工作。承担了省市厅及院级科研课题6项,获唐山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1部。
相关话题/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