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新高”系列论坛(三)|坚持内涵发展 建设一流专业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23

5月28日下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晓华,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张振克,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麻宝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教授梁兴雨,应邀莅临我校“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系列论坛”,围绕“坚持内涵发展,建设一流专业”主题,分别进行主旨演讲。
600.jpg
  论坛由本科生院、学校办公室、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人文与法律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联合承办。我校副校长李延涛与会致辞,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马岱、副院长纪志永,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于明,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商植同、副院长任芝军、副院长闵春华,人文与法律学院副院长马立民等出席论坛。论坛由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帅主持。我校教师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20210601162253021695800277.jpg
李延涛副校长致辞
  李延涛在致辞中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在十四五开局之际,要以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大讨论为契机,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持续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校形成潜心教书,奋发有为的育人氛围,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10601162253025138008515.jpg

张晓华教授作报告
  张晓华教授作了题为《复杂工程问题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
他围绕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复杂工程问题的凝练与专业特色,从什么是“复杂工程问题”、为什么强调“复杂工程问题”和如何培养“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三方面解读了复杂工程问题,并指出,创新性人才是国家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急需,“新工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十分必要。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工作进入新时期,专业认证成为提高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各高校逐渐形成自己的“质量文化”,但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是“短板”,张教授详细阐述了应在课程实施细化三个能力:系统建模与推理能力、工程实践与决策能力(平衡“技术性、经济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复杂关系)与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
张晓华讲解了“复杂工程问题”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两方面。技术因素包括综合性、理论性、工程背景,非技术因素又分为外部制约因素(环境、社会、可持续、健康、法律、文化和伦理)和内部制约因素(职业道德、团队意识、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他强调,创新人才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意识培养是关键,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思维方式比能力更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最后还他分享了关于一流专业与新工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流专业建设的重点在“课程体系+师资”,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与思维方式养成的重要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与高校的质量文化相辅相成,致力于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创新”的工程师品格。
20210601162253037084808151.jpg
张振克教授作报告
张振克教授作了题为《强化实践教学,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
他结合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理念和自身的指导实践教学经历指出,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巩固学科知识、训练科研素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新工科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振克分析了目前实践教学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冲击,如科研竞争冲击、实践经费不足、实践教师短缺、组织管理松散等问题。指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是解决与应对这些冲击,助力实践教学发展很好的方式,可为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依托。张教授对实践教学基地规划管理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组建团队,规划管理,持续发展才会有影响;结合教学科研,申报教学成果奖,需要持续建设3-5年。
他提出了几条关于实践教学改革举措: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
张振克指出,“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仍任重道远,这是教育部给高校提出的目标,需要发挥每个高校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学科和专业的作用。建一流专业、育一流人才,对于高校和老师而言应做到“点滴做起,全员育人”。
20210601162253042747906732.jpg
麻宝斌教授作报告
麻宝斌教授作了题为《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之路径》的主旨报告。
他提出,当今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源于工业社会的专业分工,公共管理硕士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要从专业化转到复合型,复合能力不同于技能,体现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麻宝斌指出,时代发展对当下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公共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见钱不见人”矮化人的价值、“见理性不见人性”无视人性复杂、“见物不见人”迷失人的地位、“见规则不见人情”忽视人的情感、“见事不见人”漠视人的需求、“见数不见人”抹杀人的区别等。我们应当重新发现公共管理中“人”的灵魂:塑造具有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主线和教育的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的灵魂与精神。
针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他详细阐释了五个要点:其一要回归理论前提,人天生具有理论思维能力,但是需要锻炼和发展——学习理论;其二要夯实理论基础,概念、范畴并不是认识的工具,而是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把名称升华为概念,就是从非专业的熟知升华为专业性的真知;其三要拓宽理论视野,从教师的角度看,任何个人都有专业局限,为此需要建立多元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鼓励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建立常态化的学术讨论和交流合作机制,努力形成高度透明、极度开放的学术氛围,从多个学科视角培养多元的思维模式;其四是撞击理论思维,教学方式的选择、研究课题的设计,都应围绕着如何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展开,随时让学生感受不同理论思维间的冲突与碰撞;最后是提升理论境界,理论不仅是先人给予我们的知识体系,也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一种人生意义,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是需要有一种理论意识,因为人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自为的存在。
20210601162253048392207871.jpg
梁兴雨教授作报告
梁兴雨教授作了题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考与实践》的主旨报告。
他介绍了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能源与动力工程的专业特点。他指出,天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拥有国内外高校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内燃动力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聚焦于中低品味能源获取与利用。
梁兴雨重点分享了天津大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情况。他指出,自2017年天津大学成功举办全国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并提出中国《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以来,逐渐形成了新工科教育的“天大方案”,完善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金字塔,促进了传统专业与新工科的融合发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进行了大类培养方案的修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增设了人工智能、新型动力系统等课程,在传统课程中体现新内容新体系。他特别介绍了天津大学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包括在三五三教育体系(即三大能力素质-五大教育板块-三大教育资源)下所实施的系列化的课程建设、产业实践、群体创新、国际交流以及暑期实习等,并结合院校文件解读介绍了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和制度保障措施。
他介绍了天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流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在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下,天津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成果、金课建设、新工科教改项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得到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他指出,天津大学将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守天大品格,继续完善大类新工科方案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以一流专业建设为一流学科发展奠定基础,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专业。
20210601162253090096507674.jpg
张帅主持会议
通过本次论坛,我校学习借鉴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大学等优势高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经验,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一流专业建设、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方面协同提升,为国家培养更多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文/刘静霖 苏世杰图/屠琼芳 任文晓
审核/于明 张帅


相关话题/创新 工程 培养 人才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