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伦理学(010105)
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古老的人文科学, 经历了古代、中世、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外思想史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伦理学逐渐从道德哲学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分支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伦理学的指导思想。我校伦理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为基础理论,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突出应用伦理学研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势力较强的三个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经济伦理、公共伦理。伦理学原理方向主要研究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道德建设、中外传统伦理思想以及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等内容。经济伦理方向属于应用伦理,主要研究经济制度中的伦理问题、经济与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经济与管理主体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伦理道德对经济与管理的意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等内容。公共伦理方向也属于应用伦理,主要研究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比如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公共项目中的道德和责任、公共伦理主体、公共伦理客体、公共制度和政策伦理、公共权力与公共伦理、公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公共伦理建设等内容。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 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人,硕士13人。学科带头人王莹教授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伦理学会会长、《道德与文明》杂志副主编、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十多项,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十余项。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从事伦理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才。毕业后可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在有关部门和单位从事理论宣传、思想政治、新闻出版、公共管理等性质的工作。
政治经济学(020101)
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是经济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又最富有时代性的学科。它不仅为我国经济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和指导,而且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校政治经济学学科始建于1978年。该专业点所设专业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研究、收入分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与评价四个方向,各方向特色显著,学术带头人成果突出,学术梯队合理,且均有较为坚实的成果支撑。其中,发展经济学研究方向,运用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我国“省际”经济关系,以为河北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本专业方向的努力,想在省际经济竞争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收入分配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理论,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深入研究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分配领域出现的诸如贫困与小康、公平与效率、分配与保障等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关注市场经济发展深化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宏观经济分配理论与评价研究方向,侧重于以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宏观经济发展走势进行分配和预测,评价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与效果,为政府各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该专业点师资力量较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有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有高级职称者18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20人。在历年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一批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出版学术著作约3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21项,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立项课题30余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经济学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较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的外文资料。学位获得者能够胜任研究、教学、宣传和经济管理工作。
经济史(020103)
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十分鲜明,在提高经济学理论素养、锻造经济理性思考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往而知来,征古而察今。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变迁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今中外各种经济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这些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仅为我国经济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和指导,而且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校经济史专业设有经济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外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商业史研究等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经济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史方向,以社会制度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社会制度的变革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坚持坚持史论结合,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对中国经济制度演变轨迹的研究,探讨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现实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中外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方向,以新经济史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中西方不同国家各自的发展路径,探索各种经济发展路径的条件、构成和绩效,比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加深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商业史研究方向,以中国商业经济发展为研究重点,探讨中国各阶段社会制度的变迁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商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围绕市场、贸易及政府调控政策等主题,探索中国社会商业发展与运行的规律。
我校经济史学科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的的学术队伍。目前本专业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1,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经济史进行实证研究,在经济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史、商业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中青年教师则致力于从多角度探索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扩大本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形成与世界经济史研究水平接轨的研究体系。
经济史既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同时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又非常显著。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系统探研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经济史领域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史学研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经济史理论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从而能担当经济史研究和学校教学等工作。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经济史文献学研读、中国商业与市场发展研究、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发展演变、明清晋与徽商研究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等。
西方经济学(020104)
西方经济学学科为适应市场经济对理论基础探索的需要而设立,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研究特色。主要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内在逻辑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对于80年代以来比较成熟的前沿理论积极鉴别和吸收。本专业设有当代经济理论与经济运行、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经济政策理论与政策分析三个专业方向。主要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理论、企业发展理论,企业行为与绩效理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西方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研究政府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政策理论、政策措施和政策实践效果,为政府宏微观经济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中国的经济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和操作能力,既可从事专业科研和教学,又能担负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专业基础课:现代经济理论语经济运行、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综述、经济学原理等。专业课: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前沿研究、计量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专题、经济转型与发展理论研究、经济学研究方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公司战略经济学、收入分配问题专题、竞争力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4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4名,有硕士学位的9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1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横向课题或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6项。获省部级奖13项。
国民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创立并完善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经济学科,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以现代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宏观经济活动如何进行战略决策计划、控制与监督,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有效运行。我校国民经济学学科现设有“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研究”两个研究方向。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消费结构与行为、消费理论与政策以及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工业化与城镇化方向主要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以及政府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等重大问题。
本学科挂靠于我校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拥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多研究成果的教师。18名教学和研究人员中有省管优秀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教授9人,副教授5人;博士5人,硕士7人。
1998年以来,经济研究所承担国家社科项目10项,省社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家》等高层次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近20项。多项成果、观点被国内权威期刊、报纸转载或摘录。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具有战略眼光和预见能力的,忠实于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工作者、师资和科研人员。要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国民经济学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政策分析、方案设计能力。
区域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市场开发、区域发展规划、企业的区位选择和资源的空间资源配置方式、区域投资环境改善、区域竞争力提高等方面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本专业以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经济运行、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国情和河北省经济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实用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如何开发区域市场或资源、如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如何优化区域内行为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集团与个人)行为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提升地区竞争力、如何协调与解决区域间矛盾与冲突、如何提高区域内人民生活水平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如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如何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如何制订与实施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从而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
本专业设有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区域市场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三个专业方向。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理论课: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等。专业课: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高级计量经济学、市场中介组织专题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专题、竞争力经济学、区域经济政策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专题等课程。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其中正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5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5名,有硕士学位的13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横向课题或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6项。
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大的运用市场。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经济学基础理论扎实,具有系统、深入的区域经济学专门知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市场研发和区域经济管理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外贸公司、三资企业、证券期货公司、咨询公司、等单位和部门从事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资本运营、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投资与营销、教学科研等高层次经济决策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
财政学(020203)
我校财政学科始建于1983年,为我校重点学科。本学科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长期与河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学科建设。本硕士点现有财政理论与实践、税收制度与管理两个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方向。其中,财政理论与实践方向主要研究财政改革理论、财政制度创新及地方财政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财政职能与财政模式的转换,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和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政府收费制度改革和财政收入体系的规范化,财政支出范围和管理方式改革,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政策与财政调控,税收支出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研究及财政风险研究等。税收制度与管理方向主要研究税制建设、税务管理及地方税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税收制度及税制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与农业税制改革,中外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比较研究,税收征管的改革与强化等。
本学科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7人,博士5人,部分教师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省高校教学名师和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8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和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学生掌握坚实的财政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财税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财政税收领域教学、科研和较高层次的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有:张晋武、古建芹、姚绍学、石树鹏、石丁、李雪筠等。
金融学(020204)
金融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各领域货币与资本运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微观与宏观、国别性与全球性特点的综合性学科。它对各国和全球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全局有着重大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金融先进研究方法的引入,金融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及实务都得到极大扩展和深入,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本学科是在原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和保险学四个专业基础上调整形成的。我校金融学学科始建于1980年,是我校设立最早和重点建设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之一。本学科建立以来,坚持金融理论与经济实践并重的办学方针,并长期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进行学科建设,有较明显的学科特色。现有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农村金融、国际金融、保险四个有较强特色的研究方向。
1、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方向: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蓝本,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研究资本市场基本理论及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问题。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本市场基本理论;资本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投、融资理论与实践;资本运营问题;我国证券市场配套建设及规范发展问题;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2、农村金融方向: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系与中国农业银行合办农村金融专业十余年,有一大批从事农村金融研究的学者。本方向主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农村货币资金运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等。
3、国际金融方向: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主要有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及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货币协调等问题。
4、保险学方向:保险业务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后恢复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方向培养掌握保险理论、金融理论、投资理论,熟悉我国及国际保险各项业务、政策和法规,了解和熟悉投资与金融业务,能在保险机构、银行、证券机构和各类企业从事保险业务、投资金融业务及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学科现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8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的教师2人。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5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2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十余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一些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致力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金融学原理和较系统的金融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 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金融经济问题观察分析能力、货币政策实施能力和从事金融保险具体工作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具体工作和中高层次的金融保险管理实务工作。
产业经济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结构、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学科。它对形成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是在原部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校产业经济学学科始建于1978年,为河北省优秀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硕士点2002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设有产业理论与产业政策、商品流通与市场组织、消费经济学、市场理论与市场价格等四个研究方向。产业理论与产业政策方向主要研究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等方面的理论与政策;商品流通与市场组织方向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理论与政策、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市场组织理论与实践;消费经济学方向研究消费理论与政策、消费结构与行为、消费促进与保护、可持续消费等有关消费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市场理论与市场价格方向研究市场理论、市场结构与运行、价格理论与实务、政府调控市场的政策与措施等有关市场领域内的重大问题。
本学科现有22名教学科研人员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人,河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2人,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教授13人,副教授5人;博士8人,硕士14人。纪良纲、卢嘉瑞等教授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多名教授成为省、市政府经济决策咨询团专家成员。
2000年以来,该学科承担国家社科项目3项,省级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高层次论文300余篇;获省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近20项。多项成果、观点被国内权威期刊、报纸转载或摘录。该学科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注重培养立足我省、面向全国,服务经济建设,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强调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它同世界经济学、金融学、国际法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它对推动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和全球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本学科将为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做出有益的贡献。
我校国际贸易学学科始建于1983年,本学科设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务、国际经济合作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向,主要研究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国际商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方向主要研究外国直接投资、跨国经营、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国际承包工程等。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趋势,尤其贸易和投资相互融合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国际贸易手段、方式乃至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加强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科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2项,出版学术著作2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4项。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中高级专业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较系统的国际贸易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观察分析国际经济关系与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的国际商务管理工作。
劳动经济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市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障、绩效管理及薪酬分配。该专业通过对国内外劳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可为劳动制度改革、劳动关系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智力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我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已有了重大发展,是一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劳动经济学专业。河北经贸大学1992年开设劳动经济学专业,是河北省最早的,该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在河北省居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也具有一定影响。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3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4部,统编教材4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承担省级以上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立项课题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大。劳动经济硕士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两个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研究企业及事业单位、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绩效管理实务、薪酬福利与激励、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员工技能开发、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职业生涯规划等;劳动关系重点研究劳动关系理论、企业劳动关系处理、国际劳动关系比较研究等。
劳动经济硕士点的研究重点是为企业培养既熟知企业战略管理,又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技术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而河北经贸大学的企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拥有雄厚的教师资源,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支持。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作风严谨求实,有较高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理论、技术和方法的高层次研究型和实践型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独立从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且具备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或者独立承担相关管理实践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门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毕业后适于在企业、政府、公共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或者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统计学(020208)
统计学是以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研究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并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的方法论学科。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农学、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作为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统计学,以哲学、数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应用描述与推断统计等方法,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服务。我校统计学科始建于1985年,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4名,其中博士、博士生9名,并有9名教师分别荣获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师德标兵、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校教学名师、突贡教授等称号。迄今已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统计人才,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近五年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统计局、省软科学、省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省计委、省教育厅等项目61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并有25人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与科研奖。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以数量经济研究所为龙头,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的厂矿企业开展了大量经济管理咨询活动与专项科学研究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该学科现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数量分析、国际经济统计分析、金融统计分析和应用数理统计。
区域经济数量分析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数量经济学(即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模拟仿真技术)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宏微观经济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其特色表现为两个结合:即数量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相结合,经济理论与经济实际相结合。
国际经济统计分析研究方向是西方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与统计理论研究的交叉,重点研究国际经济统计信息与数据的挖掘、国民经济核算、国际经济动态分析、国际经济博弈分析、国际竞争力比较等问题,培养能够从事国际经济问题数量分析的应用型和科研型人才。
金融统计分析研究方向以金融、保险为统计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金融统计、投资统计、保险精算、金融交易技术分析、金融市场结构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等问题,培养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业以及上市公司、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等开展金融业务活动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数理统计研究方向旨在培养掌握数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及数学软件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其特色:突出现代统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强调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致力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数理统计学基本方法和较系统的统计学专门知识;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统计分析实务工作。
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理统计、高等计量经济学、运筹与优化理论、时间序列分析、应用随机过程、现代抽样理论、国民经济核算、保险精算学、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动态与博弈分析、金融统计、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考核合格后,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数量经济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数量经济学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从量的方面把理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方案、措施、建议等等,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之间的纽带。随着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实践中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阔。
本学科设有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企业竞争力分析与战略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方向,主要运用数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方向,综合运用数量经济学与产业经济理论和方法对产业经济竞争力进行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既包括总体上的研究又包括针对各类工业、各类服务业的研究;企业竞争力分析与战略研究方向,运用定性分析与数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企业竞争力及相关领域。经济竞争力问题事关区域、产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影响因素繁多,研究内容丰富;由于国际之间、区域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高级职称的9人,学历结构中博士、博士生8人,获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社会科学青年专家、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的4人,是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的研究队伍。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被政府和企业采用,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高度评价。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数量经济学专业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并建立数量经济模型从事经济数量分析的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经济分析预测工作。
法学理论(030101)
法学理论作为法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它既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对法进行共时兴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既研究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又研究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这种抽象性研究,为部门法学提供方法论。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也是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的,它在我国曾经被称为“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我院的法学理论硕士点设有法理学、法文化学、法哲学等研究方向。其中法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法理学的一般理论、法治、自由、人权、司法等。法文化学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英美法律文化、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文化等。法哲学方向主要研究法的本体论、方法论等。
该专业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其中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有者2人、博士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法学理论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学理论研究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法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和法律事务工作。
刑法学(030104)
刑法学是以研究刑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刑法是以研究犯罪与刑事责任为对象的法律,是法律史上发展最早、最富有学理挑战性和实践性的实用法学。刑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最引人关注,因为它是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保护社会秩序的最有效的武器,也是最能伸张正义、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有利武器。只要有国家的存在,社会上就存在犯罪,就存在与犯罪作斗争的刑法,社会每向前发展一步,刑法也向前发展一步,所以它是一个有永恒魅力的学科。我校是河北省首批刑法硕士点授予权单位之一,刑法学科也是我校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河北省有一定声望,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我校刑法学科设有中国刑法、刑事政策和外国刑法三个方向。其中,中国刑法方向以研究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刑事政策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刑事政策的发展规律,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的制定、执行及评估。外国刑法方向主要研究国外的刑法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及在读博士3人。河北省骨干教师1名,出版学术专著12部,教材5部,承担省部立项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刑法学科设有刑法教研室,刑事法律研究所。河北省刑法学分会的协办单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刑法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刑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刑事审判、检查及刑事辩护工作。
民商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是研究民商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民商法学是以民事和商事法律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最富于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实用法学,我国实行民商合—主义,商法为民法的特别法。民商法是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商法学在发展民主、保障人权、繁荣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巨大作用。民商法学通过对民商法理论和各种民事商事法律制度的研究,为我国民商事立法、司法和律师实务提供法律理论指导,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法制国家建设实践服务。它包括民法学、商事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婚姻家庭法学、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与民商法学紧密相联,可以含予其内。我校的民商法学科始建于1983年,过去一直与经济法学合在一起为我校的校级重点学科。现设有债权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民事权利和票据与证券法等研究方向。其中民事权利方向主要研究民法的理论体系、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及民法各具体制度;物权法方向主要研究物权法总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债权法方向主要研究合同法的基本问题,包括合同法的原则和体系,合同主体、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效力、合同变更、合同终止、合同责任及违约补救等制度,研究比较合同法、合同与市场经济和政府行为的关系等;知识产权法方向主要研究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知识产权的基本制度(商标制度、专利制度、著作权制度)等;票据与证券法方向主要研究票据法的基本理论、证券法基本原理、上市公司收购制度、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
该专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河北省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2人、河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生4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 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等立项课题20余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民商法学学科设有民商法教研室、法学研究所。所属的《民法学》课程为省级优秀课程。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法律实务能力的法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民商事立法体系;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解释适用法律的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处理民商事案件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民商法理论研究、教学、立法、司法和法律实务工作。
经济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在法学体系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新中国的经济法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国外同类学科相比,我国经济法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还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总体上来说,都是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举世瞩目。经济法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立法、经济守法和经济执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未来的法制和法治发展中,经济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校的经济法学科始建于1983年,为我校校级重点学科和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是河北省重点建设学科。所属《经济法学》是省级精品课程。
现设有经济法基础理论、财政税收法、市场管理法、企业与公司法、金融法等研究方向。其中经济法基础理论方向主要研究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经济法的现代性等问题;财政税收法方向主要研究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和税法等法律制度;市场管理法方向主要研究市场管理法的一般理论、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制度;企业与公司法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形态、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公司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等问题。金融法主要研究金融调控法、金融监管法、金融业务法等问题,包括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监管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制度。
该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其中河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人、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有者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生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 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等立项课题8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经济法学科设有经济法教研室、经济法研究所,并且主办河北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经济法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经济法学研究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经济法律事务工作。
国际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是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法学二级学科,它主要包含国际经济法学、国际公法学和国际私法学三个三级学科。我校的国际经济法学学科始建于1993年,培养了河北省第一批国际经济法学本专科学生。国际经济法学设有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五个研究方向。其中国际贸易法主要研究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WTO的各类规则,尤其是关税规则、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规则、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以及各国的对外贸易管制规则等;国际投资法研究有关跨国投资的国际规则、各国涉外投资的法律规则、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规则、投资保护和争端解决的国际法制等;国际金融法研究跨国银行的监管、国际货币制度、国际信贷、国际融资租赁、国际证券和国际结算与支付的法律规则等;国际公法研究国际公法基础理论、国际刑法、国际犯罪与刑罚、引渡和国家责任等;国际私法研究涉外民商事关系的法律问题、外国人的民事法律问题以及国际民事诉讼和商事仲裁程序规范等。
该专业设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教研室和河北省世界贸易组织(WTO)法研究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及在读博士2人。其中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受者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承担省社科基金等立项课题10余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从事涉外法律业务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际法学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本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拥有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独立判断、分析和解决国际法律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和处理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国际法学的学教学、科研工作和涉外法律实务工作。
法律硕士(030180)
河北经贸大学法律硕士专业教育是2007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办和司法部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设立的,2007年10月开始招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实践性的法律人才。培养对象主要是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在职的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公安、政法委等政法部门、人大系统干部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主要培养版块是民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诉讼法等。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具有培养法律硕士的较强的学科、师资、科研等优势。学院目前有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法学理论、刑法学五个法学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和一个法学本科专业。法学本科专业是河北经贸大学由省教育厅命名的“知名专业”。经济法学科是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
法学院拥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5人。有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河北省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2人,河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人,享受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6人。有6人担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理事和常务理事,5人担任河北省经济法研究会等省级学术团体会长或副会长职务。有30余人兼职咨询员、仲裁员、律师、法律顾问等职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法学院科研及实践力量集中。近5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立项课题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项,其他奖励20余项。法学院曾获河北经贸大学先进科研集体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两次。有现代化的模拟法庭、电子案例实验室等实践设施。
该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国际经济法、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法律方法、法律职业伦理及专业选修课。
马克思基本原理(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学科。涉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认识论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强,能够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实用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如何把握市场关系,如何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协调与解决社会的矛盾与冲突等,从而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
本专业设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专业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方向,关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深化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分配问题,就业问题,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三农问题等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经济现象中的哲学问题,对经济问题的哲学解读会对经济问题产生一种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其中有博士和在读博士3名,有硕士学位的7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10多项。
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可以阅读专业的外文资料。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制订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市场研发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公司等单位和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妇女工作、教学科研等高层次决策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等,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我校设立最早和重点建设的基础理论和政治理论学科之一。本学科现设有公民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公民教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外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公民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等;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教育方向主要研究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方法,法制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等。
本学科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1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入选河北省中青年社科专家50人工程1人,享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的教师5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1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1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基础,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较强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够胜任研究、教学、宣传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旨在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新闻学(050301)
新闻学属于文学门类,隶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主要探讨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总结新闻业务方面的相关知识,研究国内外新闻学发展的历史状况与一般规律。本学科设有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三个方向:理论新闻学,从研究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基本原理入手,重点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工作原则和新闻法规、新闻伦理;应用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报刊评论、广播电视等方面的特点、规律及相关原则、要求和技能;历史新闻学,主要研究中外新闻学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中外新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概括出经验与教训,为构建新闻理论体系以及当代新闻事业提供借鉴和指导。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学方面的本科专业设立于2000年,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几年着力进行学科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先后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名,使学科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点上。目前该学科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专任教师共27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设有新闻学研究所。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厅级课题40余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0余项,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4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实务、近代新闻史以及经济新闻方面形成了特色,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学术梯队中的教师均有深厚的学识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宽广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深厚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业务能力的专门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新闻通讯社、报社、期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或新闻网页制作单位担任记者、编辑等专职的新闻宣传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形象宣传、信息沟通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研究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计算机学科服务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钥匙与纽带,是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本专业点现有不确定性经济信息系统、计算机仿真与决策、高速数据采集三个有较强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计算机仿真与决策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以多种学科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为工具,通过虚拟试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门综合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信息处理理论方法与经济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是一项基本的实用性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测量测试、语音信号分析和瞬态信号分析等众多领域。本方向通过对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尤其是超高速数据采集技术的深入研究,利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和理论,解决高速信号的数字化问题,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特色: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信息处理理论方法与经济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不确定性系统理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利工具。运用不确定性理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具有复杂性的经济行星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经济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并对其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本研究方向的设立,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确定性系统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分析和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以及以信息化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其特色:信息技术与经济实际相结合,不确定性系统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突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现有教师4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博士后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3项,出版学术著作41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9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有关计算机的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各种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研究及应用课题。可在科研院所、工业企业以及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和教学工作。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健康的体格。
会计学(120201)
会计学主要研究各微观经济主体会计活动的理论与实务,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核心学科。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主要借助于计量、记录、分析、考核等手段,对一个经济实体的财产和经济业务进行价值管理,参与经济决策,同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信息。现代会计学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审计学则是会计学的自然延伸,并构成会计学科内一个特殊的分支领域。会计学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企业管理学,尤其是其中的财务管理,存在密切的联系。我校会计学科是1994年河北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本学科已形成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审计理论与方法、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管理会计方向主要研究:行业责任会计、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预算控制管理、决策评价等理论与实务问题;财务会计方向主要研究:新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特殊行业和特殊产业以及特殊背景下的财务会计问题等;审计方向主要研究:审计基本理论,财务审计、管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特殊目的审计与其他会计服务业务的理论与方法;财务管理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企业资本筹集、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的财务运作理论和方法,企业并购、重组、清算,企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等专门问题。本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47人。教师中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各1人,博士、在读博士27人。本学科设有现代会计研究所,还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6个专业教研室。1996年会计学科被河北省教委授予“八五”期间高等学校科研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以来,出版专著38部,教材135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完成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获国家专利4项。我校会计学科人才培养特色正在形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高业务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级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胜任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各类企业及有关单位的财务、会计或审计的主管工作,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教学工作。
企业管理(120202)
企业管理是以市场为研究主体、以工商企业经营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核心学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管理的发展体现了计划经济的要求和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管理更加得到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学科也随之有了较快发展,逐步成为工商管理学的核心学科。我校的企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78年,为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设有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与创新、中小企业管理3个研究方向。其中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企业战略理论及方法、企业组织理论与方法、组织与控制、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改制与重组、企业竞争战略、企业决策理论及方法等;营销管理与创新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市场实务研究,市场开发策略与决策,品牌理论与实践,网络营销,交叉学科与市场营销,行业营销实务,关系营销等;中小企业管理主要研究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品牌管理、中小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等。
企业管理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8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22名。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2000年以来出版学术专著38部,统编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373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委、教育部立项课题4项、省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立项课题56项。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励20多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与经济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术,能独立从事管理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毕业后能够胜任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及各类企业管理工作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是以技术的生产、流通和应用为基本对象,将技术与经济管理结合的新兴学科。科教兴国和两个根本转变战略的实施,科技在企业竞争中地位日益突出,对融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提出了大量的需求。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为适应现代企业技术管理、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金融和咨询机构论证和管理及有关部门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管理等提供理论支持。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联系特别密切。我校的企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78年,为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方向、项目管理方向、物流管理创新与企业创新方向。其中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方向主要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工程的理论及技术工具,包括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预测、决策、控制规划、金融市场投资分析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技术技能;项目管理方向主要研究项目管理与宏微观技术评价问题,涉及到项目论证与评估、项目全过程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及国家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研究它对宏观技术体系、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技术方案的微观技术评价,对方案技术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实用性、先进性及其综合技术效果进行权衡研究,目的是选择与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最佳方案,或提出方案的改进建议,为决策提供依据;物流管理创新与企业创新方向面向我国城市、区域及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的现实需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创新与企业整体创新中应用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包括城市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的构建与整合、物流需求与供给理论、第三方物流、物流政策配套、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运作、物流咨询与物流人才培训、城市与区域物流规划等。
工商管理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8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0名。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9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21部,统编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373篇。承担国家科委、教育部立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立项课题11项。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励20多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独立从事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毕业后,能胜任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及部门的技术经济分析、管理工作,也能承担科研工作和高等院校教学工作。
行政管理(120401)
行政管理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核心学科。
我校行政管理学科是河北省最早的行政管理硕士点,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河北省创新高地、河北省特色专业。本学科教师以管理学博士为主,现有教授(含院外)12名,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在读博士9名、硕士10名,有多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聘请一些著名专家和资深官员为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并与河北省社科院社会所联合共建本专业硕士点。近几年本学科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横向课题30多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29部;在国外学术期刊和《管理世界》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励20余项,有多门省级精品课程。本学科突出管理学特色,强调实证研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特色正在形成。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现已形成了公共文化、地方行政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公共文化方向主要研究: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现代政府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文化理论与公共文化建设;地方行政管理方向主要研究:地方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教育经济管理、城市土地资源管理、行政法制的理论与实践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研究: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分析方向主要研究:公共政策提出、制定的程序及方法、政策的实施、评价、比较及各种公共政策理论等。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一)学生要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二)学生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基础,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知识,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三)学生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胜任各级党政机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企业相应的管理工作。(四)学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学科迄今已招收7届硕士研究生(136人,已毕业4届),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有的考上了博士,有的在省属重点大学任教或被中央部委、省政府机关录用。本学科优秀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合作曾多次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管理世界》、《哲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并多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欢迎省内外重点大学具有良好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外语基础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我校的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社会保障学(120404)
社会保障专业是培养系统掌握当代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把握国际国内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前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我校是全省最早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科研方面历史最长,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前身是劳动经济专业,早在1992年就开始招收劳动经济专业本科生、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学科队伍和一批研究成果。
目前从事于这一学科的专业研究与教学人员已达17人,研究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9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和相当水平的教师8人,其中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12人,且积极推进学科建设,鼓励本院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读博士3位。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
本学科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三个研究方向:
1.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中国社会保障的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财政承受能力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2.社会保障管理创新
主要就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流动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
3.特殊群体社会保障
注重对社会救助与低保受益群体、城乡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关注社会改革与城乡社会安全保障体制研究,特殊群体维权行为规范和趋向研究,城乡社会发展与人口问题理论研究,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社会保障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具备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才能。要求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运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管理和教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