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陈林林 (教授)
性 别:男
系 所:
专 业:法学理论
学 历:博士研究生
学 位:博士
硕 导:是
博 导:是
E-mail:
职 务:
教育经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92.9-1996.6,大学本科);
浙江大学,法学博士(2000.9-2005.6,硕博直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06.9-2008.6);
首尔大学社会科学院,访问****(2009.9-2010.8)。
个人简介
社会职务
研究方向
开授课程
科研项目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贯彻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7);
2.《司法决策的心理学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2013);
3.《宗教事务法治化的基本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6);
4.《法官公信力的伦理和技能指标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2014);
5.《疑案裁判中的法律判断模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规划项目(2010);
6.《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07);
7.《法官决策的影响因子与心理机制研究》,中国法学会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14);
8.《裁判的进路与方法》,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06);
9.《法律判断模型的形式与实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08);
10.《浙江省社会科学促进条例立法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7)。
11.《民意对裁判影响的认知科学研究》,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项目(2014);
12.《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
13.《司法论证模型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7);
14.《裁判方法比较研究》,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2006);
15.《党内法规的审查标准体系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
论文著作1、《公众意见影响法官决策的理论和实验分析》,《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
2、《司法判决中的词典释义》,《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获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泛化》,《法学研究》2014年第1期;
4、《公众意见在裁判结构中的地位》,《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法治的三度》,《法学研究》2012年第6期;
6、《基于法律原则的裁判》,《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论上诉不加刑》,《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8、《古典法律解释的复式结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2期;
9、《法律方法与法治:对纳粹司法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2期;
10、《认知心理学视阈中的陪审团审判》,《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2期;
11、《论经验法则的司法定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0期。
12、《古典法律解释的合理性取向》,《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获浙江省社科联第四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3、《法律中的数学理性》,《光明日报》
14、《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光明日报》
15、《基于态度的司法决策》,《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3期;
16、《司法解释立法化三论》,《人大复印·法理学》2010年第10期;
17、《在艺术和巫术之间的宪法解释》,《政法论坛》2010年第5期;
18、《法官是说谎者吗》,《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19、《司法裁判中的演绎推理》,《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20、《论法治的不可能性》,《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
21、《正义科学之道德祭品》,《中外法学》2003年第4期;
22、《方法论上之盲目飞行》,《人大复印·法理学》2004年第12期;
23、《无因管理中损害赔偿问题探讨》,《人大复印·民商法学》,2004年第12期。
24、《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25、《超越事实与规范的学理》,《人大复印·民商法学》2001年第4期(2/2);
26、《陪审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功能》,《中外法学》2001年第4期;
27、《古代鬼神信仰的一种法文化观察》,《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
28、《合伙企业法遗留问题三论》,《人大复印·经济法学》,1998年第8期;
29、《二元规范理论下的法律原则检讨》,《现代法学》2010年第5期;
30、《法律方法与法治》,《法学家》2010年第5期;
31、《裁判上之类比推论辨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4期;
32、《法治主义的神学分支?》,《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1期;
33、《上帝怎样审判》,《法学》2001年第3期;
34、《无罪推定原则思考》,《法律科学》1995年第5期;
35、《制度效益取向的法律解释理论》,《清华法学》2013年第5期;
36、《论情理裁判的可普遍化证成》,《现代法学》2014年第1期。
37、《法律解释中的数学思维》,《求是学刊》2008年第1期;
38、《合同法上违约金条款及其改进》,《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39、《婚姻侵权及救济》,《学术交流》1999年第2期;
40、《作为实践的法律解释论纲》,《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1、《权、合理性与司法裁判》,《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42、《直觉在疑案裁判中的功能》,《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43、《自发秩序与无为而治》,《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4、《见危不救行为之可罚性的法理分析》,《江淮论坛》2012年第5期;
43、《权利保护抑或思想控制》,《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45、《法治指数中的戏谑和认真》,《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46、《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求是学刊》2012年第1期;
47、《法律原则的模式与应用》,《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48、《法律的认知科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49、《法律解释的动态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50、《裁判行为的心理学阐释》,《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
51、《人之图像与法治模式》,《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52、《认识的双重加工模型与司法决策》,《浙江学刊》2014年第5期;
53、《宗教法治的三个基本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54、《法治语境中的判决正当性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55、《法治与“法律拜物教”批判》,《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56、《社会组织治理中的法律人格设置》,《学术交流》2016年第4期;
57、《劳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合理差别对待》,《北京联合大学学办》2016年第2期。
荣誉奖励浙江省人文社科领军人才,2019;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015;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对象,201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
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
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
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
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2)。
工作经历浙江大学信电系,辅导员(原杭州大学电子系,1996.8-2004.8);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教师(2004.8-2008.6);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师(2008.6-2017.11),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浙江大学法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法学理论学科负责人。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导、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