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院校巡礼: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简介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考研网/2015-09-21


                     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东湖之滨、小洪山麓,于1996年由原“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重建于1979年)合并而成。现任所长刘买利研究员。
  两所合并之前,著名原子物理学家王天眷,著名物理学家张承修,著名空间物理学家李钧院士,著名数学家李国平院士,著名数学家丁夏畦院士都曾在武汉物理所、武汉数学物理所长期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
  研究所围绕国家需求和核心科学问题,发挥磁共振波谱及与生命科学交叉、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综合优势,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创新与转移转化,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国际一流研究机构。
  研究所是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磁共振中心、中科院原子频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武汉)、中科院数学物理联合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组建单位之一。2011年,研究所对原有的研究室建制进行了结构性调整。新设立了6个研究部、1个高技术发展中心和2个支撑中心,即:磁共振基础研究部、磁共振应用研究部、原子分子光物理研究部、原子频标研究部、理论与交叉研究部、数学物理与应用研究部;高技术创新与发展中心;磁共振技术中心、原子频标与激光技术中心。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404人,其中科技人员326人(正高级科技人员50人,副高级科技人员87人,博士生导师45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人,国家“青年****”入选者1人,美国霍华德·休斯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院、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另有1个国家创新群体,2个中科院-国家外专局国际创新团队。
  研究所现有硕士研究生培养点7个,有无线电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分析化学、应用数学等4个博士点,有物理学和数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69人(其中硕士生119人、博士生133人)、在站博士后24人。
  1958至今,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近300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奖以及中科院和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共申请专利175项,获授权专利130项。创新三期以来,通过不断凝练目标调整布局,研究所承担国家重要科技任务能力显著增强。所内专家领衔主持了一大批包括“973”、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重点项目,年科研合同经费已达2亿元。发表在Science,PNAS,PRL,JACS等JCR Top15杂志上被SCI收录的论文每年为160篇左右,其中JCR Top15高质量论文占总数的35%。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创造多项国内第一。国内首台且唯一的光频原子钟、国内首台且唯一的离子微波频标、国内首台且唯一的小型化CPT原子钟等在研究所研制成功。
  研究所现有投资参股控股公司共7家,公司净资产已超过3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年利税3000多万元。
  由研究所主办的《数学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和《波谱学杂志》均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为最早进入SCI收录的国内数学期刊之一。
  研究所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开展了“以党建促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提升文明单位创建水平”为载体的创新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0年以来,连续五次(十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最佳文明单位”;2011年,所党委分别被中国科学院党组和湖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中科院武汉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中心 中国科学院原子频标重点实验室 武汉磁共振中心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话题/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