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 彭富春 | |
性 别 | 男 | |
出生年月 | 1963 年 9 月 | |
学历学位 | 博士研究生 博士(留德) | |
职称职务 | 珞珈特聘教授 全国人大代表 | |
电 话 | 027-68766780 | |
所在院系 | 哲学学院 | |
phipeng@sina.com | ||
通信地址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430072 | |
研究方向 | 哲学、美学 |
二、教师队伍情况
(一)人员构成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彭富春 | 男 | 教授 | 哲学、美学 | 负责人,主讲 |
范明华 | 男 | 副教授 | 哲学、美学 | 主讲 |
张贤根 | 男 | 教授 | 哲学、美学 | 讲授 |
谢劲松 | 男 | 副教授 | 哲学、美学 | 讲授 |
王 俊 | 男 | 博士生 | 哲学、美学 | 秘书 |
(二)教师队伍整体结构
1 、学历结构:
本课程主讲教师为哲学专业毕业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是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 3 人为哲学博士, 1 人为在读哲学博士。
2 、年龄结构:
课程教学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既有讲授本课程教龄在 10 年左右的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又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生力量。
3 、学缘结构:
本课程教师队伍以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点培养的博、硕士生为主体,同时又吸收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者。负责人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留德归国哲学博士。
4 、师资配置:
本课教学队伍与学生之比例适当,本课程负责人和几位主讲教师有多年研究生哲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经验。
(三)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第一,重设教学理念。我们认为,《哲学问题与方法论》精品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从事现代化的建设,不仅包括了物质文明,而且也包括了精神文明,不仅要科技兴国,而且也要人文兴国。通过哲学的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智慧,掌握思想批判的能力。于是哲学能塑造人的灵魂,激发人的精神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强化了哲学教学在整个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为人文教育,它对于高层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必要的。这样哲学不仅要成为现代大学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而且要成为整个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
第二,更新课程内容。该课程主要是提供学生,培养思考能力。我们在哲学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方面传授中国的儒道思想,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的伟大智慧。因此课程内容做到中西交融,古今贯通。就西方而言,主要介绍了存在、思想、语言等哲学主题;就中国而言,大体介绍了儒道禅等思想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如孔孟、老庄、魏晋玄学、禅宗、宋明理学等。考虑到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相遇所出现的问题,我们的哲学课程也重视了中西哲学比较的内容。通过比较,确立中国传统思想的边界,并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建设寻找起点。同时我们的哲学教学也关注了当代的问题,即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流行等。
第三,采用原典教学。哲学专业的各种教材对于教学无疑是必要的,同时它的不断更新也是克服各种教材自身局限的一个途径。但是哲学教材的建设本身的意义是有限度的,这在于其一,教材不是原著,它始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它不能代替原著的学习;其二,由某一个体或群体所编撰的教材在全国或一定范围内普遍使用,只会使哲学教学变得单一,枯燥。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哲学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原典教学,即一堂课以某一重要的哲学原著的文本片段分析为核心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并讨论相关的研究资料。惟有如此,师生才能共同面对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并进入到哲学自身的真正领域。
第四,促进教学相长。课堂是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课堂中,不能只是把老师看成主体,学生看成客体,采用填鸭式教学或满堂灌教学,而是要克服在教与学中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相互成为主体,采用讨论班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我们认为,讨论班式教学也许是最适合哲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以哲学文本提供的话语为基础,构成了师生之间的思想对话。在此对话中,教师和学生相互激发出创造力,并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关联中,也推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
第五,改革考试方式。哲学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知识,也要具备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每门课程考试既采用课堂测验、平时小论文,也进行了课程论文考核。尤其是后者是哲学学习最主要的考核方式。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思想,而论文写作就是思想的文字表达方式。作为课程论文,除了在内容方面有所要求之外,如表达了个人对于课程相关论题的独特性思考等,在形式上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最少字数,最少的引用文献等。通过论文,老师可以判断一个学生在何种程度上掌握了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以及自身的分析批判能力。
上述是关于我们对于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实践。惟有改革,我们才能与世界先进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制度以及教学方法接轨,才能为我国大学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由此培养出具有丰富知识和深刻思想的创造性人才。
三、课程负责人教学情况
(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数 | 学生总人数 |
西方哲学美学原著选读 | 硕士生课程 | 3 学时 | 5 届 | 约 150 人 |
德国哲学美学专题 | 博士生课程 | 3 学时 | 5 届 | 约 70 人 |
美学原理 | 本科生专业课和通识课 | 4 学时 | 5 届 | 约 1000 人 |
美学的基本问题 | 研究生 | 3 学时 | 5 届 | 约 150 人 |
哲学问题与方法论 | 全院研究生通开课 | 3 学时 | 3 届 | 约 300 人 |
(二)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论文数十篇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本人所起作用 |
中西比较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 教育部 | 2004 | 主持人 |
《美学概论》精品课程(本) | 武汉大学 | 2005 | 主持人 |
《哲学问题与方法论》(研) | 武汉大学 | 2006 | 主持人 |
人民出版社 “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 《美学》项目 | 人民出版社 | 2006 | 主持人 |
美学通识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 省教育厅 | 2006 | 负责人 |
(四)近五年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 、学习如何思考,中国哲学年鉴、 2001 。
2 、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哲学动态, 2003 、 3 。
3 、读书的欢乐,博览群书, 2004 、 3 。
4 、有书如道,南方周末, 2005 、 5 。
5 、美与当代精神家园的重建,南方周末, 2005 、 7 。
(五)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的教学改革,武汉大学, 2003 。
2 、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教育部, 2003 。
3 、珞珈特聘教授,武汉大学,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