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武汉大学文学院导师简介-方长安

武汉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5-07-27

方长安方长安,男,1963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主要从事新诗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出版专著4部,合著多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十数篇被《新华文摘》摘要或篇目辑览,多篇收入不同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2项211工程子课题。曾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等。
详细介绍
学术专著
1.《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新星出版社(韩国)2001年版。
2.《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学术论文
1.论30年代现代派小说,《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2.外国文学译介在十七年语境中的嬗变,《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4.十七年文坛对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介绍与言说,《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5.自由对自由的背离,《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6.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7.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文学的转型,《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8.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9.中国戏剧近代转型与日本新剧之关系,《戏剧》2002年第2期。
10.十七年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韩国《中国现代文学》2002年12月。
11.形成·调整与质变,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4年第6辑。
12.鲁迅的“为人生”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远东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版。
13.现代文学的审美超越性与现实的羁绊,《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
14.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15.译诗与中国诗歌转型,《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16.《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经典化现象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17.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批评,《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
18.前期创造社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9.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0.以他者话语质疑五四文学非写实潮流,《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1.论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边缘性,《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22.晚清文体革命与日本启蒙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3.1949-1966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4.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
25.中国现代小说史雅俗论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6.现代主义文学的超越性,《文艺争鸣》1998年第5期。
27.17年文学的民族性与反西方性,《文艺争鸣》2002年第4期。
28.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发生论,《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
29.强力原型与郭沫若的《女神》,《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
30.五四文学现代性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31.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32.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33.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34.建国后17年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35.《新青年》对新诗的运作,《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36.论19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7.文化守成与艺术调整,《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38.对张恨水的《八十一梦》的形式分析,《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39.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求索》2004年第2期。
40.世纪末的探索,《诗探索》1996年第3期。
41.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形式论,《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
42.五四文学发展与《苦闷的象征》,《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43.死亡之维与新诗研究反思,《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44.《新青年》译诗与早期新诗的生成,《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
45.荆楚文化的现代形式,《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46.论《边城》叙述者性格及其功能,《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47.论丁芒归来后的诗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48.对语言现代性的反思,《长江学术》2002年第2期。
49.新中国“17年”欧美文学翻译、解读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50.新中国初期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识(译校),《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
51.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新论,《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3期。
52.“在路上”话语质疑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3.论延安小说与五四小说叙述方式之差异,《延安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
54.周立波延安时期小说谈片,《延安文艺研究》1988年第4期。
55.论延安文学的艰难选择,《延安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
56.语言与理解,《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57.新时期18年文艺鸟瞰,《武当学刊》1995年第3期。
58.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59.新诗择取民族诗歌传统之启蒙逻辑反思,《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60.近20年中国文学入史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61.1949-1966年美英解读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
62.1920年代初中国新诗中的“西方”,《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63.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感觉化叙事方式,《晋阳学刊》2004年第4期。
64.论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缘起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5.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反思,《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
66.日本文学知识与鲁迅对文学关系的言说,《福建论坛》2007年11期。
67.还原郭沫若诗创作的本真起点,《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
68.一本视角独特的“体贴”之作,《福建论坛》2008年第3期
69.1949—1966年美英对新中国作家转型现象的解读,《福建论坛》2009年第9期。
70.197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选本论,《福建论坛》2010年第9期
71.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福建论坛》2011年第6期。
72.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文学现代变迁,《福建论坛》2012年第3期。
73.冲突与融合——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思想论,《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4.文体互渗与文学史写作反思,《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75.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内容的解读及其特征,《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7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17年”的传播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7.鲁迅文学观的发生与日本文学经验,《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1期。
78.走不出的男权阴影,《文艺评论》2006年第3期。
79.死亡与超越——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新论,《传承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梁实秋诗学论,《梁实秋与中西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1月。
81.日本审美经验与周作人文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版2007年。
82.文学史编纂的结构性矛盾与陷阱,《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合辑
83.新诗对话式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索,《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建国后“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2002—2005年)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2009—2012年)
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2007—2010年)
4.211工程子项目课题:冷战语境下的中外文学交往(2003—2006)
5.211工程子项目课题:新诗经典化对民族现代精神的凝炼研究(2008—2011年)
获奖
1.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第二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6.武汉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相关话题/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