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1、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1)新品种选育和推广

  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果树、蔬菜的常规育种工作,利用我国丰富的园艺植物资源优势,经多种途径,共选育了20余个果树蔬菜品种,推广到华中地区及其它省市,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果树的芽变选种和诱变育种,选育的柑桔品种国庆一号温州蜜柑、中秋桔、锦橙、桃叶橙、华农本地早桔、华红脐橙等已大面积推广。

  (2)果树杂交育种,培育出华梨一号、湘菊、早翠、中翠、玉水、华丰等梨品种,以及狮子山一号、二号、华农36号等苹果品种。

  (3)果树新品种引进、生产示范和推广。引进和筛选的柑橘、梨、柿等品种,如脐橙良种‘朋娜’、‘纽荷尔’已推广近100万亩。红肉脐橙、日本甜柿、日本优质砂梨等正在推广之中。

  (4)选育出蔬菜新品种辣椒华椒17号,菠菜华菠1号、2号、3号,甘蓝华甘1号、2号,红菜薹十月红1、2号、华红1、2号,茄子华茄1号,萝卜华杂1号、2号,番茄华番1号、2号,马铃薯鄂马铃薯1号等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200余万亩,新增产值10亿多元。许多品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已成为全国蔬菜的主栽品种。

  发展目标:在继续进行芽变选种、理化诱变、杂交育种的同时,积极探讨传统育种手段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进行园艺植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

  2)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

  自70年代未开始生物技术研究,在细胞工程方面具有优势,如柑桔微芽嫁接脱毒技术、原生质体再生及融合技术形成特色,利用基因工程育成了我国农作物中第一个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蕃茄品种正在推广之中。

  (1)柑橘茎尖微芽嫁接、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等技术为国内首创,柑橘无病毒良种接穗和苗木几乎辐射到全国的所有柑橘产区。马铃薯无病毒试管薯生产技术已进行产业化开发。

  (2)柑橘等植物体细胞杂种培育新技术;柑橘体细胞杂种核质互作和性状遗传规律;柑橘体细胞杂种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内首创,已获得30余个体细胞杂种,对10多个柑橘体细胞杂种正在进行经济性状和应用潜力的综合评价。

  (3)利用体细胞杂种培育三倍体无核柑橘;利用非减数配子和胚挽救培育无核大果甜柿新种质,已获得一批新材料。

  (4)柑橘和柿等果树芽变性状分子鉴定,已经获得柿品种与其母株特异的dna扩增产物。

  (5)利用基因工程育成的耐贮番茄品种华番一号、二号,目前正在中试、推广。抗虫(bt, gna)、抗病(chi, glu)番茄、白菜转基因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6)马铃薯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培育抗病品种已进入植株分化阶段。

  (7)花卉转基因。香石竹、矮牵牛等花卉的转基因技术及其花色的基因工程调控。

  (8)花卉离体快繁技术:主要切花及其它商业性花卉的高效快繁体系。

  发展目标:继续保持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研究特色,开展柑橘、番茄、马铃薯、花卉等的遗传规律、基因定位和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园艺植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材料、新技术。

  3)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

  多年来一直坚持各类园艺植物的种质收集、评价和保存方法研究,在柑桔、枇杷等的种质评价(包括形态学、同工酶、rapd等)以及进化方面的研究具有自已的特色,已建立起一个有70余份种质的柑桔离体种质库。

  (1)枇杷、柑橘、柿等果树及梅、蜡梅、桂花等观赏植物的起源、演化、亲缘关系研究。本学科有关枇杷属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等研究成果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柑橘、柿、梨等果树核心种质筛选和离体保存,以及离体保存中的遗传变异研究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已初步建立起离体种质库,收集保存了一批材料。

  (3)柿、梅花、蜡梅、柑桔的遗传多样性、经济性状评价、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研究。

  (4)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特产菜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和经济性状评价。收集蔬菜种质3497份,占总数的36.7%.整理编目2000多份,占全国蔬菜种质的17.6%.这不仅对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物质基础,形成了独特优势。

  (5)神农架及三峡地区花卉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发展目标:主要以柑橘、柿、马铃薯、梅花等园艺植物为重点,进行迁地保存(含离体保存)、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研究及经济性状评价,为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4)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原理和途径

  (1)柑橘抗寒性、抗热性和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基础。本学科已经在柑橘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利用原生质体技术进行柑橘抗性机理和抗性筛选等研究领域有一定优势。近年来,正在开展柑橘抗根腐病方面的研究工作。

  (2)柑橘、苹果、梨等果树激素生理和化学调节。本学科已经在内源激素定性定量定位分析、成花和抗寒性以及果实发育的化学调节等研究领域形成特色。

  (3)柑橘、梨和板栗花芽分化的细胞学和生物化学过程。本学科已经在梨成花的细胞学、ca和cam在梨花芽分化中的作用等研究领域有一定学术积累。

  (4)柑橘等果树的生态生理。

  (5)马铃薯块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对提高试管块茎诱导率、改良其产业化生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发展目标:主要以柑橘、梨、板栗等果树为重点,研究果实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原理和技术措施,在根系生理(营养、水分、根际微生物)、设施栽培(套袋、地膜、根域限制、遮阳网和防雨棚、塑料大棚)、物理(修剪)、化学(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学(砧木)调节等方面探讨果树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基础和调控途径。5)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和商品化技术

  (1)长江柑橘(果树)带、三峡库区、“京九”沿线、汉江流域等地区“两高一优”园艺植物栽培技术体系。本学科已经在柑橘、板栗、花卉、盆景等园艺植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和推广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华中地区主要果品商品化处理技术。

  发展目标:主要以柑橘、砂梨、板栗、特种蔬菜和观赏植物为重点,系统探讨其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和采后处理关键技术的改进、组装、示范和推广。

  2、学术队伍的现状分析与预期达到目标

  1)学术队伍现状

  现有教师54人,其中教授11人,兼职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29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留学回国人员17人,45岁以下的教师38人,35岁以下的教师14人。

  2)学术队伍建设规划

  在未来5年里,力争达到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8人,45岁以下的教师60%具有博士学位。21世纪初,培养2-3名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有较大学术影响、品行端正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4-5名科教成果突出、作风正派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25名左右学历层次高、知识、能力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学术骨干群体。

  3、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现状分析与预期达到目标

  1995年以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它部委、省市以及横向项目共108项,其中863、948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部委和省市项目68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经费1041.5万元人民币,另加6.13万美元。就项目数而言,国家各部委项目占42%,国际合作占4.7%;就经费而言,本学科年均经费206万元人民币,另加1.2万美元。从发展趋势看,经费逐年增加,1995年为50.3万,1999年到帐336.7万。值得指出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占国内资助总经费的24.9%.5年共获得14项科技奖励,5项成果通过审定或鉴定。

  今后在加强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项目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加大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的力度,力争2000年到帐各类研究经费达380万元,且每年以10-15%的比率逐年增长。人才培养状况与发展目标。

  4、人才培养状况与发展目标

  1)人才培养现状

  本学科195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自1978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生146人(已毕业54人),共招收博士生40人(除1人退学外,已毕业31人。1993年建立了覆盖本学科的农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建立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果树学特聘教授岗位。

  2)发展目标

  努力营造一个学术空气浓厚、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人才培养环境,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引入教学过程,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使本学科成为我国园艺学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在5年之后,达到年招收博士生10-15人,硕士生30-40人的培养规模。

  5、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建设目标

  1)研究方向

  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

  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

  种质资源及分子评价

  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

  2)课程设置

  a)学位课

  第一外国语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园艺学进展

  园艺学专题讨论

  b)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第1外国语非英语者必须选修英语作第二外国语)

  c)补修课(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博士生由指导教师确定补修课程)

  6、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现状分析与要达到的要求

  本学科现有2080平方米实验室以及40余亩果树标本园、15亩花卉基地以及10亩蔬菜基地。现有实验设备664台件,计410.5万元。未来主要增加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设备以及建立实用的温室系统。经费来源主要靠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及各类项目资助、自身的筹集等。

  7、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分析与提高培养质量的措施

  1)现状分析

  毕业研究生的大多数已成为国家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学术骨干,主持或参加本单位的主要研究项目,受到所在单位的普遍好评。在31名博士毕业生中, 7人晋升正教授,4人为博士生导师,16人晋升为副教授,8人为本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领导,2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光荣称号,1人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还有多位毕业研究生正在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从事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

  2)提高培养质量的措施

  在本科生和硕士生中做好宣传工作,选好苗子,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积极报考本学科研究生,充分发挥“章文才奖学金”的作用;加强同高等农业院校同类专业的联系,积极寻求人才联合培养,互相支持,扩大不同学缘之间的人才交流。

  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seminar机制,加强个人培养计划(入学后3个月内)、开题报告(第3学期末)、中期考核(第2学年末)、课题检查、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论文答辨等培养环节,重视博士论文的社会评价(包括发表论文和社会效益)。

  注重研究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态度、工作作风以及创新性、独立工作能力等的综合培养。

  稳定研究方向,注重实验室和基地条件建设,注重研究材料的积累和技术体系的建立。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