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彭松柏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年8月 籍贯 湖南长沙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导
行政职务 系主任 Email psongbai@aliyun.com
工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邮政编码 430074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388号
单位电话
个人主页 http://dxy.cug.edu.cn/content.asp?id=2700
个人简介
彭松柏(Peng Songbai),1963年8月出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及地质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84-2007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2007-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系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岩石大地构造、蛇绿岩混杂岩、显微构造、区域成矿及矿田构造研究,以及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地质学教学。主要研究地区:华南鄂西黄陵穹隆地区、粤西-桂东南地区,以及滇西腾冲地区。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质学会理事、《华南地质与矿产》编委。现任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评价专家、财政部中央财政资源类专项评审专家、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资源评审委员等职。
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
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合作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论文65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4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EI论文21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十一)、省、部级科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排名第十一)、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1项、二等奖1项(参加)。2003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扬子克拉通黄陵穹隆古元古代混杂岩成因及深俯冲动力学意义 (2018-2021);
2. 参加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地学长江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大地质过程及资源效应(2017-2020)。
工作经历
2017/03-2017/09,加拿大温莎大学,公派访问****,合作****Ali Polat教授;
2007/07-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2001/12-2007/07,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构造地质和区域成矿预测研究;
1995/12-2001/12,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宜昌地矿所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从事构造地质和区域成矿预测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
1989/12-1995/12,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构造地质和区域成矿预测研究;
1984/07-1989/12,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从事构造地质和区域成矿预测研究。
2001/12,获构造地质专业研究员(教授)技术任职资格;
1995/12,获构造及地质力学专业副研究员技术任职资格;
1989/12,获地质力学专业助理研究员技术任职资格;
近年来,主要在华南鄂西黄陵穹隆地区及秭归实践教学基地从事区域构造地质科研和教学工作。
教育经历
2001/09-2006/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导师:金振民;
1986/09-1989/0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及地质力学专业,硕士,导师:郑伯让、金振民;
1980/09-1984/07, 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学士,导师:秦松贤;
获奖、荣誉称号
2003/01,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质学会理事、《华南地质与矿产》编委。现任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评价专家、科技部国家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资源评审委员、科技奖励评审专家;财政部中央财政资源类专项评审专家等职。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岩石大地构造、蛇绿岩混杂岩、显微构造、区域成矿及矿田构造研究,以及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地质学教学。主要研究地区:华南鄂西黄陵穹隆地区、粤西-桂东南地区,以及滇西腾冲地区。
科研项目
主持及参加的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国家攻关、部攻关等项目16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等科研项目8项,主持编写的科研报告8份,参加编写的科研报告7份,参加编写的专著4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十一)、省、部级科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排名第十一)、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1项、二等奖1项(参加)。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项目
1.2018/01-2021/12,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扬子克拉通黄陵穹隆古元古代混杂岩成因及深俯冲动力学意义”(编号:**),总经费80万元;
2.2013/01-2016/12,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扬子克拉通黄陵背斜元古宙变镁铁-超镁铁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编号:**),总经费95万元,获省级一等奖(排名第一);
3.2011/01-2014/12,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华北克拉通破坏”重点项目《华北克拉通与世界其他代表性克拉通的对比研究:对克拉通破坏和大陆生长的启示》(排名第二)(编号:**),总经费210万元;
4.2001/01-2003/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云开造山带元古宙变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构造演化》(编号:**),负责项目实施和变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构造同位素年代的研究,总经费22万元;
5.1996/01-1998/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云开地区前加里东花岗质岩石中有序结构的动力学成因》(编号:**),负责项目实施和花岗岩成因及构造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总经费10万元;
6.1990/01-1992/12,参加国家黄金管理局重点攻关项目《粤西地区构造特征与金矿关系的研究》(编号:90051-05-07-05),具体承担构造及显微构造方面的工作,总经费10万元,项目获部级三等奖(排名第三)。
7.1989/01-1991/12,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福建-台湾海峡一带新生代幔源包体的流变学及其意义》,具体承担显微构造及流变学研究,资助经费6万元;
(二)省、部级项目
1.2020/05-2020/08,主持广西地勘局科研项目《广西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初步研究》,总经费10万元;
2.2017/12-2020/06,参加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地学长江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大地质过程及资源效应”(编号:CUGCJ1708),总经费200万元;
3.2014/01-2016/12,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信宜-增城-龙川构造混杂岩带研究” (编号:201)下属专题“云开隆起西北缘新元古-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研究”,总经费60万元;
4.2009/01-2013/12,主持国土资源部“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重大研究计划课题《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编号:)下属专题“构造与花岗岩科研填图及遥感解译”,总经费70万元;
5.2012/01-2013/12,主持广西地勘局科研项目《广西金刚石成矿条件及选区评价研究》(桂地矿科[2011]59号)下属专题“广西基性-超基性岩成因与金刚石成矿潜力研究”,总经费50万元;
6.2010/01-2012/12,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钦杭成矿带(西段)基础地质调查综合研究》(编号:基[2010]矿评01-15-37)下属专题“钦-杭结合带(西段)主要控岩控矿构造和大地构造格局研究”,总经费45万元;
7.2010/01-2011/12,主持广西地勘局专题项目《广西大瑶山地区铜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总经费30万元;
8.2006/01-2010/12,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活动构造与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国土资规函[2008]45号)下属子课题“华南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成果研究集成” ,总经费110万元;
9.2003/01-200612,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中南地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编号:1),负责项目实施和基础地质构造研究,总经费300万元;
10.1999/01-2001/12,主持(副)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云开地区综合找矿评价》(编号:**003)项目, 协助负责项目的实施和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总经费60万元;
11.1996/01-2000/12,主持(副)原地矿部“九五”资源与环境科技攻关项目《云开地区重要成矿区带金、银、铜、铅、锌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靶区优选研究》(编号:95-02-007),协助负责项目的实施和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总经费90万元;
12.1996/01-2000/12,主持原地矿部“九五”资源与环境科技攻关课题《岑溪-博白地区金银铜铅锌成矿条件及靶区优选研究》(编号:95-02-007-01),负责项目实施和区域构造及成矿预测研究,总经费24万元;
13.2001/01-2003/12,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基础地质项目《中国花岗岩重大地质问题研究》(编号:8)下属课题《 华南过铝花岗岩及其构造环境》,具体承担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的研究,经费100万元;
14.1992/01-1996/12,参加完成了地矿部广东省“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暨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路线项目《阳春-容县地质构造综合大剖面研究》(即云开地区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形成的构造-深熔机理)(编号:粤地科字[1992]068),具体承担构造专题中显微-超显微构造方面的研究工作,总经费80万元;
15.1981/01-1986/12,参加中国地质科学院项目《中国东部燕山运动的活动规律及其成岩成矿物质分配律的研究》(即中国东部新华夏系),具体承担沉积盆地构造分析的研究;
(三)省、部级及校级教学科研项目
1.2008/01-2010/12,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实验教学项目《显微构造地质实验教学建设》;
2.2008/01-2010/12,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项目《桂东南印支期超高温变质麻粒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3.2008/01-2010/12,参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项目《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下属子课题“地质灾害陈列室建设”,负责地层、岩石、构造资料收集、图片与展板文字说明、模型设计等工作。
(四)科研与教学成果奖
1. 赖旭龙,喻建新,张先进,余宏民,周建伟,王建胜,殷坤龙,杨伦,吕占峰,冯庆来,彭松柏,侯林春. 秭归研究型现代化新基地构建与多学科实践教学综合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编号G-2-**),2018.
2. 赖旭龙,喻建新,张先进,余宏民,周建伟,王建胜,殷坤龙,杨伦,吕占峰,冯庆来,彭松柏,侯林春. 秭归研究型现代化新基地构建与多学科实践教学综合改革.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编号**),2018.
3. Peng S. B., Kusky T. M.*, Jiang X. F., Wang L., Wang J.P., Deng H.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Miaowan ophiolite, Yangtze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South China’s amalgamation history with the Rodinian supercontinent. 湖北省科协、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湖北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014.
发表论文
目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8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6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EI论文24篇。
(一)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EI论文
1. 韩庆森,彭松柏*,焦淑娟. 2020. 扬子克拉通古元古代冷俯冲低温-高压榴辉岩相变泥质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球科学, 45(06):1986-1998.
2. Han Q. S., Peng S. B.?. 2020. Paleoproterozoic subduction within the Yangtze Craton: constraints from Nb-enriched mafic dikes in the Kongling complex. Precambrian Research, 340: 105634.
3. Han Q. S., Peng S. B.?, Polat A, Kusky T. M. 2019. Petrogenesis and geochronology of Paleoproterozoic magmatic rocks in the Kongling complex: Evidence for a collisional orogenic event in the Yangtze craton. Lithos , 342-343: 513–529.
4. Liu S. F, Peng S. B.*, Kusky T. M., Polat A., Han Q. S. 2018. Origi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an Early Paleozoic (460–440 Ma) subduction-accretion shear zone in the northwestern Yunkai Domain, South China. Lithos, 322: 104-128.
5. Han Q. S., Peng S. B.*, Polat A.,Kusky T. M., Deng H.,Wu T. Y. 2018. A ca.2.1 Ga Andean-type margin built on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e in the northern Yangtze craton, China: Evidence from high-Mg basalts and andesites. Precambrian Research, 309:309-324.
6. Han Q. S., Peng S. B.*, Kusky T. M.,Polat A.,Jiang X. F.,Cen Y., Liu S. F., Deng H. 2017. A Paleoproterozoic ophiolitic mélange, Yangtze craton, South China: Evidence for Paleoproterozoic suturing and microcontinent amalgamation. Precambrian Research, 293:13-38.
7. Deng H., Peng S. B.*, Polat A., Kusky T. M., Jiang X. F., Han Q. S., Wang L., Huang Y., Wang J. P., Zeng W., Hu Z. X. 2017. Neoproterozoic IAT Intrusion into Mesoproterozoic MOR Miaowan Ophiolite, Yangtze Craton: Evidence for evolving tectonic settings. Precambrian Research, 289: 75-94.
8. 林木森,彭松柏*,乔卫涛. 2017. 滇西腾冲更新世粗面安山岩Ar-Ar 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岩石学报,33(10):3134-3146.
9. 彭松柏,韩庆森,Polat A., Kusky T. M. 2016. 扬子克拉通黄陵穹隆北部发现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 地球科学,41(12): 2117-2118.
10. 张明正, 彭松柏*, 张利, 方家松, 张先进, 韩庆森. 2016. 秭归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碳酸盐岩结核成因新认识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41(12):1977-1994. Doi: 10. 3799/dqkx. 2016. 138
11. 彭松柏,刘松峰,林木森,吴长峰,韩庆森. 2016. 华夏早古生代俯冲作用(Ⅱ):大爽高镁-镁质安山岩新证据. 地球科学,41(6): 931-947. Doi: 10. 3799/dqkx. 2016. 079
12. 彭松柏, 刘松峰, 林木森, 吴长峰, 韩庆森. 2016. 华夏早古生代俯冲作用(I):来自糯垌蛇绿岩的新证据. 地球科学,41(5):765-778. Doi: 10. 3799/dqkx. 2016. 065
13. Jiang X. F., Peng S. B*., Polat A., Kusky T. M., Wang L., Wu T. Y., Lin M. S., Han Q. S. 2016.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mylonitic metasedimentary rock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terozoic Miaowan Ophiolite Complex, Yangtze crato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eodynamic events.Precambrian Research, 279: 37-56.
14. Fu D., Huang B., Peng S. B.*, Kusky T. M., Zhou W. X., Ge M. C. 2016.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late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from northern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Gondwana Research, 36: 545-560.
15. Lin M. S., Peng S. B.*, Jiang X. F., Polat A., Kusky T. M., Wang Q., Deng H. 2016.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Neoproterozoic mafic–ultramafic rocks from the western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Gondwana Research, 35: 338-356.
16. 林木森,彭松柏*,乔卫涛,李辉. 2014. 腾冲地块高地热异常区晚白垩世-始新世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岩石学报,30(2):527-546.
17. 林木森,彭松柏*,乔卫涛,李昌年,徐海军. 2014. 滇西腾冲地块新生代火山岩中高温麻粒岩包体的发现及成因. 地球科学,39(7):807-819. Doi: 10. 3799/dqkx. 2014. 076
18. Peng S. B., Kusky T. M.*, Jiang X. F., Wang L., Wang J.P., Deng H. 2012.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Miaowan ophiolite, Yangtze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South China’s amalgamation history with the Rodinian supercontinent. Gondwana Research, 21(2-3):577-594.
19. Peng S. B*., Kusky T. M., Zhou H. W., Wang L., Xiong W. 2012. New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Sinian tectonic evolution of Huangling anticline regio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3(5): 639-647.
20. Jiang X. F., Peng S. B*., Kusky T. M., Wang L., Wang J. P., Deng H. 2012.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deformational ages of the basal thrust belt of the Miaowan ophiolite in the southern Huangling anticlin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3(5): 705-718.
21. Cen Y. Peng S. B*., Kusky T. M., Jiang X. F., Wang L. 2012.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c ag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BIFs from the Kongling group in the northern Huangling anticlin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3(5): 648-658.
22.Peng S. B , Jin Z. M.,Liu Y. H., Fu J. M., He L. Q., Cai M. H., Wang Y. B. 2006. Petrochemistry,Chronolog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Strong Peraluminous Anatectic Granitoids in Yunkai Orogenic Belt,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17(1) : 1-12.
23.彭松柏,金振民,刘云华,付建明,何龙清,蔡明海,王彦斌. 2006. 云开造山带强过铝深熔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地球科学,31(1) : 110-120.
24.Peng S. B. , Zhang Y. M., Zhan M. G., Chen F. W., Qiu R. Z.. 2000. Sm-Nd, Pb-Pb, Rb-Sr isotopic dating and its dynamic singnificance for the proterozoic granitic rocks in Yunkai area,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Acta Geological Sinica (Special Issue), 74(2) :289-296.
25.彭松柏, 张业明, 战明国,陈富文,邱瑞照. 2000. 云开元古宙花岗质岩石Sm-Nd、Rb-Sr同位素体系定年及其动力学意义. 岩石学报, 16(1):99-105.
(二)非第一作者SCI、EI论文
1. Lu Kai, Li Xian-Hua, Zhou Jiu-Long, Peng Song-Bai, Deng Hao, Guo Shun, Yang Chuan, Wu Li-Guang. 2020. Early Neoproterozoic assembly of the Yangtze Block decoded from meta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Miaowan Complex. Precambrian Research, 346: 105787.
2. 蒋幸福,彭松柏,韩庆森. 2020. 扬子克拉通黄陵背斜南部~860 Ma岩墙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 :1-18.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874.P.**.1148.002.html
3. 林木森, 彭松柏, 吴长锋, 王新宇, 吴祥珂. 2019. 桂北融水地区钾镁煌斑岩Ar-Ar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 93(08):1985-1997.
4. Jiang X. F., Peng S. B., Kusky T. M., Wang L., Deng H. 2018. Petrogenesis and Geo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Early-Neoproterzoic Olivine-Gabbro within the Yangtze Craton: Constrains from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U-Pb Age and Hf Isotopes of Zircon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9(1): 93-102.
5. Huang Y., Wang L.*, Timothy T. M., Robinson P., Peng S. B., Polat, A., Deng H. 2017. High-Cr chromites from the Late Proterozoic Miaowan Ophiolite Complex,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its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Lithos, 288–289: 35-54.
6. Li X. Y., Zhu P. M., Kusky T. M., Gu Y. A., Peng S. B., Yuan Y. Y., Fu J. M. 2015. Has the Yangtze craton lost its root?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cratons. Tectonophysics, 655: 1-14.
7. 焦淑娟,郭敬辉,彭松柏. 2013. 华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体中石榴石成因以及麻粒岩包体变质作用研究. 岩石学报,29(5):1740-1758.
8. Wei Y. X.*, Peng S. B., Jiang X. F., Peng Z. Q., Peng L. H., et al. 2012. SHRIMP zircon U-Pb age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in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and its tectonic setti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3(5):659-675.
9. Deng H., Kusky T. M*., Wang L., Peng S. B., Jiang X. F., Wang J. P., Wang S. J. 2012. Discovery of a sheeted dike complex in the northern Yangtze crat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aton evolutio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3(5): 676-695.
10. Wang J. P., Kusky T. M*., Polat A., Wang L., Peng S. B., Jiang X. F., Deng H., Wang S. J. 2012. Sea-floor metamorphism recorded in epidosites from the ca. 1.0 Ga Miaowan ophiolite, Huangling anticline,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3(5):696-704.
11. Kusky T. M., Wang L., Dilek Y., Robinson P., Peng S. B., Huang X. Y. 2011.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 ophiolite concep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ecambrian ophiolites. Science in China Bulletin, 54(3): 1-27.
(三)第一作者论文
1.彭松柏,李昌年,Kusky Timothy M,王璐,张先进等. 2010. 鄂西黄陵背斜南部元古宙庙湾蛇绿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通报, 29(1):8 -20.
2.彭松柏,金振民,付建明等. 2006. 云开地区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80(6) : 814-825.
3.彭松柏,金振民,付建明等. 2006. 两广云开隆起区基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通报, 25(4) :434-441.
4.彭松柏,金振民,刘云华等. 2006. 云开造山带强过铝深熔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地球科学,31(1) : 110-120.
5.彭松柏,金振民. 2005. 造山带麻粒岩和混合岩退变质作用及其显微结构的地质意义. 地学前缘,12(1):28.
6. 彭松柏,朱家平,李志昌等. 2004. 国外电子探针铀-钍-铅定年方法及其在地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岩矿测试,23(1): 44-51.
7.彭松柏,金振民,付建明等. 2004. 紫苏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 华南地质与矿产,(4):63-70.
8.彭松柏,付建明,刘云华等. 2004.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中A型紫苏花岗岩、麻粒岩包体的发现及意义. 科学技术与工程,(10).
9.彭松柏,金振民,付建明等. 2004. 云开地区新元古宙蛇绿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科学技术与工程,(12).
10.彭松柏, 战明国, 张业明等. 1999. 云开前加里东花岗质岩石Sm-Nd、Pb-Pb同位素定年及其意义. 地球学报, 20(4):52-57.
11.彭松柏,张业明. 1999. 云开中元古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学报, 20 (增刊):125-129.
12.彭松柏, 张业明, 邱瑞照,黄惠兰. 2000. 粤西云开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发现及意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
13.彭松柏, 刘观亮, 战明国. 1999. 金刚石及其相关矿物岩石—大陆深部地幔成矿及其动力学信息的重要示踪体. 华南地质与矿产,(4):23-29.
14.彭松柏. 1998. 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时-空结构及意义. 华南地质与矿产, (2):32-38.
15.彭松柏, 彭少梅, 邵建国. 1995. 云开地块周边断裂构造演化的岩石组构特征. 广东地质, 10(2):25-33.
16.彭松柏, 彭少梅, 邵建国. 1995. 云开地区不同变形期次岩石的显微—超星微变形分析及其意义. 广东地质, 10(2):17-24.
17.彭松柏. 1992. 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组构与稀土配分之间的关系.地质科技情报, 11(2):37-43.
18.彭松柏. 1991. 岩石塑性流变中亚晶粒和动态重结晶颗粒大小与流动应力关系的稳态判别. 地学探索,(4):41-44.
19.彭松柏,金振民,郑伯让. 1990.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显微构造及上地幔流变学意义. 中国上地幔特征与动力学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12-123.
(四)非第一作者论文
1. 蒋幸福,彭松柏,Kusky Timothy,王璐,邓浩,王军鹏. 2017. 江南造山带东段赣东北蛇绿岩的形成时代:来自辉长岩LA-ICP-MS 锆石U-Pb 年龄的证据. 现在地质,31(4):697-704.
2.李辉,彭松柏,乔卫涛,林木森, 王振胜,田礼乔. 2011. 根据夜间MODIS LST地温异常推断的腾冲岩浆囊分布与活动性分析. 岩石学报,27(10);
3.蔡明海,战明国,彭松柏等. 2002. 云开地区中生代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动力学机制研究, 矿床地质, 21(3).
4. 蔡明海,彭松柏,孟祥金. 2001. 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成矿规律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华南地质与矿产,(2).
5.张业明,彭松柏. 2000. 云开地区基底年代格架并论华南前震旦纪构造演化, 华南地质与矿产,(1).
6.Zhang Yeming, Peng Songbai. 1999.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breakup or the South China block during Precambrian, Gondwana Reasearch, 2(3).
7.彭少梅,彭松柏,邵建国. 1994. 云开地区海西—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广东地质, 9(4).
8.彭少梅,彭松柏,邵建国. 1995. 云开地块及其周边断裂构造演化的有限应变分析, 广东地质,10(2).
9.彭少梅,彭松柏,邵建国. 1995. 云开地区周边断裂带地质特征与构造演化, 广东地质, 10(2).
10.邱瑞照,彭松柏,刘观亮,1998. 花岗岩类源岩与深部地质作用关系若干进展, 湖南地质,(4).
11.付建明,谢才富,彭松柏等. 2006. 湖南骑田岭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的地球化学与壳幔岩浆的混合作用. 地球学报,27(6):557-569.
12.邱瑞照,杜绍华,彭松柏. 1997. 超临界流体在花岗岩成岩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6(4).
13.邱瑞照,杜绍华,彭松柏,1997. 香花岭花岗岩型铌钽矿床的成因—兼论超临界流体在成岩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湖南地质,(2).
14.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等,2005. 湖南金鸡岭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及构造环境分析. 地球化学,34 (3):215~226.
15.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等,2004. 湖南九嶷山复式花岗岩体SHRIMP锆石定年及其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4): 370-378.
16.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等. 2004. 湘南西山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时代的确定. 地球学报,25(3): 303-308.
17.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 2004. 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菜岭岩体的SHRIMP锆石定年及其意义. 中国地质,31(1):96-100.
18.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刘云华. 2003. 湘南西山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中发现超镁铁岩包体. 矿物岩石,23(3): 13-15.
19. 付建明,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 2003. 湘南西山两江口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成因分析. 华南地质与矿产,(2):16-22.
20.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 2004. 湘南西山铝质A型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6(4):15-23.
(五)教学科研论文
1.彭松柏. 2008. 三峡秭归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52-55.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彭松柏,张先进,边秋娟,李辉. 2014. 《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教程-基础地质分册》.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战明国,彭松柏,蔡明海等. 2006.《云开地区重要成矿区带金、银、铜、铅、锌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靶区优选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
3.袁正新、黄富强、彭松柏等. 1995.《粤西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对金(银)成矿作用的控制》,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彭少梅等,1996.《云开地块构造演化及片麻状花岗质岩石的剪切深熔成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 谭忠福等,1989.《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彭松柏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31
相关话题/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苏玉平
姓名苏玉平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年10月籍贯民族汉族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最后学历最后学位技术职称教授导师类别博导行政职务Emailsuyuping99@126.com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单位电话个人主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闭向阳
姓名闭向阳性别男出生年月1979年1月籍贯广西壮族桂林市民族汉族政治面貌群众最后学历最后学位技术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别硕导行政职务Emailbixy@cug.edu.cn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单位电话个人主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袁爱华
姓名袁爱华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4月籍贯河北南宫市民族汉族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最后学位技术职称讲师导师类别硕导行政职务系副主任Emailaihuay@qq.com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邮政编码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388号单位电话个人主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岸
姓名王岸性别男出生年月1980年5月籍贯江苏江都市民族汉族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最后学位理学博士技术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别硕导行政职务系副主任Emailanwang@hotmail.com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单位电话个人主页工作经历20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汤华云
姓名汤华云性别男出生年月1980年10月籍贯洪湖市民族汉族政治面貌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最后学位理学博士技术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别博导行政职务系主任Emailhytang2005@163.com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邮政编码430074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单位电话个人主页http: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江海水
姓名江海水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年1月籍贯民族汉族政治面貌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最后学位技术职称教授导师类别博导行政职务Emailjiangliuis@163.com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单位电话个人主页个人简介199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8年分获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军红
姓名赵军红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年8月籍贯民族汉族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最后学历最后学位技术职称教授导师类别博导行政职务Emailjhzhao@cug.edu.cn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单位电话个人主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徐海军
姓名徐海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年2月籍贯湖北老河口市民族汉族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最后学位理学博士技术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别硕导行政职务Emailhj_xu@sina.com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邮政编码430074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单位电话个人主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志勇
姓名李志勇性别男出生年月1979年5月籍贯民族汉族政治面貌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最后学位理学博士技术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别硕导行政职务Emailzhiyong.li@cug.edu.cn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单位电话个人主页http://grzy.cug.edu.cn/l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蒂姆科斯基
姓名蒂姆科斯基性别男出生年月1961年9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最后学历最后学位技术职称教授导师类别博导行政职务Emailtkusky@gmail.com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单位电话个人主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