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长冬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31

姓 名 李长冬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1年12月 籍贯 湖北云梦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导
行政职务 Email lichangdong2008@126.com
工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430074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单位电话
个人主页 https://gcxy.cug.edu.cn/info/1046/1021.htm


个人简介
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第一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青年工作委员会(YEGs)委员,第三届全国工程地质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第三届理事,《地质科技通报》副主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骨干成员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课题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E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地质灾害防治标准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3)、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R1)、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R7)、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R7)等。
主要研究方向:
(1)地质灾害演化机理与监测预测
(2)岩土体多场多尺度灾变机理
(3)工程结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及其优化设计。

工作经历
2009.7-2012.1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 助教、讲师
2012.1-2015.1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学院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 副教授
2014.9-2015.9加拿大Queen's University访问****(合作导师Ian Moore教授)
2015.12-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学院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 教授
2016.5-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学院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 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2000年9月~2004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本科,学士;
2004年9月~2009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工程专业,提前攻博,2009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
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7)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7)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首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青年工作委员会(YEGs)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国科协山地灾害学科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专家成员,《地质科技通报》副主编,《工程地质学报》《安全与环境工程》编委

研究领域
工程地质 岩土工程 岩石力学
地质灾害演化机理与监测预测、岩土体多场多尺度灾变机理、工程结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及其优化设计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面上和青年项目。作为骨干成员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课题等项目20余项。

发表论文
发表SCI论文50余篇、EI论文20余篇
代表性论文:
[1]Changdong Li, Robert E. Criss*, Zhiyong Fu, et 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placement forecasting model of landslides with stair-step sliding surface along the Xiangxi Rive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 2021, 283, 105961. (SCI/EI)
[2] Changdong Li, Zhiyong Fu, Ying Wang,Huiming Tang*,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reservoir-induced landslides an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the slope stabili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Zigui Basin as an example.Engineering Geology, 2019, 261, 105279. (SCI/EI)
[3]Changdong Li, Xiaoyi Wang, Huiming Tang*, et al.. 201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ocation of the stabilizing piles for colluvial landslides with interbedding hard and soft bedrocks. Engineering Geology, 2017, 224, 15-28. (SCI/EI)
[4]Changdong Li, Junjie Wu, Huiming Tang*, et al.. Model testing of the response of stabilizing piles in landslides with upper hard and lower weak bedrock. Engineering Geology, 2016, 204, 65–76. (SCI/EI)
[5]Changdong Li, Junjie Wu, Huiming Tang*, et al.. A novel optimal plane arrangementof stabilizing piles based on soil arching effect and stability limit for 3D colluvial landslides. Engineering Geology, 2015, 195,236–247. (SCI/EI)
[6]Changdong Li, Huiming Tang*, Yunfeng Ge, et al.. Application of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on Bank Destruction Forecasting for Accumulative Landslid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China.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014, 28(6), 1465-1477. (SCI/EI)
[7]ChangdongLi, Liangqing Wang*, Hongyuan Jing, et al.. Protection Control Scheme and Evaluation of Effects on Pipeline Crossing Beneath Landslide Area. Journal of Pipeline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Practice, 2013, 4(1):1-8. (SCI/EI)
[8]Changdong Li, Huiming Tang*, Xinli Hu,et al.. Numerical modelling study of the load sharing law of anti-sliding piles based on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for Erliban landslide, China.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3, 17(6):1251-1262. (SCI/EI)
[9]Changdong Li, Qingtao Liu, Xinli Hu, Liangqing Wang*,et al.. Influence of composite elastic modulus and lateral load pattern on deflection of anti-slide pile head.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6, 22(3): 382–390. (SCI/EI)
[10]Changdong Li*, Junjie Wu,Jiao Wang, et al..Layout and length optimization of anchor cables for reinforcing the rock wedges.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6, 75(4), 1399-1412. (SCI/EI)

出版专著和教材
[1]李长冬,唐辉明, 等著. 滑坡抗滑桩嵌固机理与优化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1.(30.8万字)
[2] 李长冬,唐辉明,胡新丽,王亮清,王姣 等著.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滑坡中抗滑桩布设和结构优化研究.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5.11. (25万字)


科研创新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代表性发明专利:
[1]一种滑坡演化过程物理模型多场信息监测方法,李长冬(1) ,专利号ZL 4.2,发明专利,2013.11.
[2] 一种测量预制桩倾斜的方法,李长冬(1),ZL 3.1,发明专利,2014.7.
[3]一种端部螺纹X形变截面预制管桩及其施工方法,李长冬(1) ,专利号ZL 6.9,发明专利,2013.8.
[4]一种基桩倾斜测量装置,李长冬(1),专利号ZL 2.9,发明专利,2014.7.
[5] 一种角度和尺寸可调的锯齿状结构面试样制作模具,李长冬(1) ,ZL 1.1,发明专利,2015.1.

教学活动
主讲课程:《工程地质学基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岩土工程数值模拟技术与应用》、《工程CAD基础》、《欧美科技文化与国际学术交流》、《数值模拟技术》等。

指导学生情况
指导8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2013届硕士生刘庆涛的硕士论文获得2014年度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

我的团队

申请人是973首席科学家唐辉明教授领导的“滑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负责的"地质体多场多尺度灾变机理与防控"团队是一个以青年科学家为主、具有长期良好合作基础、团结协作的研究团队,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科学问题,承担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白鹤滩水电站红层工程特性及高边坡防护、川藏廊道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等研究课题。



相关话题/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