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三峡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概况

三峡大学 /2007-10-30

一、基本情况

1 、学科建设管理机制

2000 年 11 月,学校成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小组正副组长由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研究生处,研究生处处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由研究生处、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设备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我校重点学科建设采用了立项建设管理模式。既需要总体建设规划,又注重项目负责人的作用。项目负责人是学院行政一把手,各学科由学术带头人负责按建设规划执行并且落实。项目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共同对建设项目和学校负责。

2 、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学校关于学科建设的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在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学校先后制定了《三峡大学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意见》、《三峡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三峡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设备购置、验收和管理暂行办法》、《三峡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人员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发布了《关于第三批立项建设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经费的使用办法》等通知,规范建设经费的使用;按照学科建设的规划和要求,对各立项建设学科的建设进度进行了中期检查,开展了学科创新调研,并于 2005 年 4 月再次进行了中期抽查。

3 、学科建设基本格局

学校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关于“进一步确立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的精神,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需要,遴选了一批重点学科并且立项建设。目前,已建立起省(部)、校、院三级重点学科建设框架,形成了相互支撑、滚动发展的格局。

( 1 ) 2001 年学校遴选了水利水电工程等 19 个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并决定“十五”期间首批重点建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 12 个学科(实验室); 2002 年 5 月,将生物工程增列为校级重点学科;之后又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需求,将防灾减灾综合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实验室、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植物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实验室增列为学校首批重点建设行列。

( 2 ) 2001 年 7 月,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免疫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 5 个学科获准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学科; 12 月,防灾减灾综合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处被授予“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 3 ) 2003-2005 年,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实验中心、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 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实验室、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继获准立项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4 )验收: 1999 年 11 月,部级重点实验室水电站仿真实验室通过评估验收; 2001 年 5 月,省级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通过评估验收。尚有 1998 年原电力部重点立项建设项目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待验收。

( 5 )中期检查: 2003 年 11 月,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免疫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 5 个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中期检查。 2005 年 4 月, 5 个学科按省学位办统一要求,在自评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中期抽查。

( 6 )学科创新调研。 2004 年 5 月下旬,中国现当代文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免疫学接受省学位办组织的学科创新调研。 12 月中旬,水工结构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两个学科报送建设经验材料,参加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湖北省学科建设成就展。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被授予“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 研究生处被授予“湖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建成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各 1 个;在建省部级重点学科 5 个,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 7 个;在建校级重点学科 10 个,重点实验室 5 个,其中待投资建设项目 6 个;学校特色学科近 3 年相应建立了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大学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三峡大学库区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5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于 2005 年 9 月 26 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了专家组论证评审,获准立项建设。学校已初步形成水电能源工程、灾害与环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三峡文化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算机信息与控制五大学科群。

4 、学科建设经费投入

学校计划在“十五”规划期间,总投入 5000 万元专项经费,对每个理工医类重点学科(实验室)投入建设资金不低于 500 万元、文科类重点学科不低于 200 万元,分年度拨款实施建设。

截止 2004 年 12 月底,已投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 2585.1017 万元,另投入立项学位点建设经费 416.13 万元。以上总计投入 3001.2317 万元。

2005 年 9 月,又投入 23.7 万元。现在,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正在陆续上报计划,年内计划投入 1000 万元。

5 、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按照学校“十一五”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构建以特色优势学科为支撑、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应用学科为骨干,以学科群形成为标志的学科新体系。 5 年期间,建设好 10-12 个校重点学科,新增 8-10 个省(部)重点学科,使若干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有一定国际影响, 2-3 个重点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硕士点达到 40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 6 个,实现博士点 “ 零 ” 的突破,并达到 2-3 个。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使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 2800-3000 人。

二、“十五”规划期间的工作成效

1 、通过建立校院两级领导和管理体系,使重点学科建设组织落实,管理到位

学校成立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研究生处。研究生处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机构,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的具体管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领导小组对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从组织上保证有关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校学术委员会对各重点学科制订的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核,从学术上保障重点学科建设方向正确,规划科学合理。各有关学院成立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分别从组织上和学术上保障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学校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从人、财、物各方面大力支持,确保重点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

2 、凝练学科方向,创新学科建设内涵,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

重点学科建设的生命在于学科特色和优势;特色和优势的形成需要学科内涵创新;学科内涵的创新关键在于学科方向的创新。我校 5 个省级重点学科坚持不断凝练学科方向,逐渐形成了学科特色和优势。

水工结构工程重点学科针对三峡、隔河岩、高坝洲、二滩、小湾、溪洛渡与水布垭等大型水电工程,对高拱坝及高面板堆石坝工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高拱坝封拱温度场的优化研究、高拱坝坝踵开裂机理研究、水利水电施工过程计算机多媒体仿真研究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岩土工程学科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岩体各向异性卸荷非线性分析方法,创建了卸荷非线性岩石力学新学科,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推动了岩石力学学科的发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积极面向三峡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水电行业与区域经济,在金属结构连接技术、水利电力专用机械研制和新型切削刀具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两个已有硕士点的学科带动效应和辐射功能,在学院内部深入探索和研究,凝练学科方向,其中水资源优化、移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等在国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

3 、构筑学科基地,创新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

鲜明的水电特色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合并后的三峡大学秉持水电特色,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集中特色学科优势,促进学科联合、交融。目前我校重点建设的研究中心有 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实验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库区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及三峡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人文社科基地)等 6 个 。其中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由海外归国的杰出人才领衔,凝聚国内外优秀科研和管理人才组成团队,于 2003 年 8 月正式组建运行。中心主要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植物生物反应器表达药物蛋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及利用以及工程绿化植物抗性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组建跨学科、实体性的研究机构,有利于充分整合校内科研力量,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学校采取整体吸纳的方式,壮大科研实力,构造新的学科研究基地。应省科技厅所属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的要求,学校决定同意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整体并入三峡大学,这将有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别是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学科,整体提升我省地质灾害预防预报及防治水平。在此基础上,“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实验室正在申报教育部属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有望年内获准立项建设。

4 、汇集学科队伍,形成学科梯队

一流学科的创建,关键在于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倡导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稳定人才吸引人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宽松的环境。为此,学校专门制订并正在实施以“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程”,其核心是“ 151 人才工程”,到 2005 年,造就出 10 名左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 50 名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100 名左右有较大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并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群体。

三、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1 )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队伍数量需增加,结构需进一步优化,队伍稳定性要加强。

2 )硬件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和数量不足、图书资料少的现象亟待改变。

3 )教育观念尚需进一步更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需进一步探索。

2 、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 )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努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发展新兴学科。在这时,尤其是要使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浓厚的学科创新氛围和环境,切实在学科内涵上下功夫,努力探索制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 )进一步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建设,营造有利于引进优秀人才和使优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通过“ 151 人才工程”政策的不断完善,加大选拔和培养学术造诣深、合作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和领精神的优秀拔尖人才的力度,使学术梯队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3 )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改善学科工作条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扶持重点学科建设,改善重点学科硬件条件。

4 )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使科研上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重点学科要注重对学科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理论性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争取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努力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争取培养造就更多创新性人才。

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集中特色学科优势,结合学校“ 151 ”人才工程的实施,调整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班子,整合学术队伍。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