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办学历史简述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41年10月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1950年11月改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3月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
2、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教学工作始终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实施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把学校建设成省内一流、部分优势学科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3、学校定位
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继续发挥贵州高等师范教育的龙头作用,以本科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将学校建成省内一流、部分优势学科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大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学校定位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培养规格定位。具体如下:
目标定位:继续发挥贵州高等师范教育的龙头作用,建成省内一流、部分优势学科在西部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类型定位: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层次定位:以本科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定位:多科性大学。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
培养规格定位:大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4、学校的办学思路
以教育创新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和优势,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以本科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更加适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5、学校校风
爱国、奉献、敬业、自强。
6、学校院、系、部和专业设置
我校校本部设有15个系(中文、历史与决策科学、教育、外语、政治经济、管理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物理与电子科学、化学、生物科学技术、资源与环境科学、音乐、美术、体育、教育技术信息)、2个教学部(大学外语、马列主义),1个二级学院(求是学院)。全校现有本科专业31个、专科专业12个,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5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
学校设有实验中心、电化教育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有教育部挂靠的“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贵州考试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授牌的“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授牌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省教育厅挂靠的“贵州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师资格认证中心”,省教育厅授牌的“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7、学校规模
截至2002年6月底,我校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7812名,硕士研究生161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6554名(其中成人脱产生1744名)。
8、师资队伍
2002年6月底,我校有在职教师703人,其中:教授84人,副教授223人,讲师216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43.67%;具有硕士学位的1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21.05%;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省管专家5人、省管专家后备人选8人、校级学科带头人38人、中青年骨干教师72人。
9、重点学科
我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自然地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植物学),校级重点学科10个。
10、学校基础设施
学校现有土地面积593.38亩,拥有固定资产2.1亿元。
学校校舍总面积32万余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2幢,67204平方米。建有实验室34个,2.2万平方米;运动场30018平方米(其中风雨操场4654平方米);学生公寓15幢,总面积63528平方米,床位11685个;教职工宿舍58幢,8.5万余平方米。
学校图书馆面积14786平方米(含各系资料室面积2260平方米),藏书144万余册,并建成有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系统、电子阅览室,师生可通过校园网检索和阅读馆藏电子文献、数字资源图书资料。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贵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同意我校在贵阳市金阳新区征地2000亩,用于建设新校区。学校已成立“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新校区建设即将开始。
三年后,新校区将初具规模,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将大大增加,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将大大改善。
11、科研状况
学校建有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地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健康研究所、蜡染艺术研究所等7个校级研究所、18个系级研究所。
“九五”以来,我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7项,横向科研项目5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6项、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72部、译著10部,编写教材32部,发表学术论文2379篇。
我校社会科学版学报连续两次名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学报被评为教育部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贵州省优秀科技期刊。
12、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学校分别与美国洞穴学会、美国德利华大学、韩国岭南大学、意大利洞穴学会、美国奥克兰大学等进行联合考察研究、联合办学。每年还与韩中文化院联合举办“中韩大学生文化交流营”活动。
二、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13、学校的奋斗目标
到2010年,将我校建成省内一流、部分优势学科在西部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14、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15、学校近年来召开了几次教学工作会议?
1995年以来,学校每2~3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至今已召开3次(1995年、1997年、2000年)。“以教学为中心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我校教学工作大会的主题。
16、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情况
1998年以来,学校两次组织“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工作,正式立项42项,其中国家级立项项目2项、省级立项项目12项、校级立项项目28项。
90年代以来,学校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保持师范优势,改革专业设置”,对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目前已办的31个本科专业中,有非师范专业14个。学校相应地加强了计算机、英语、普通话,以及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等基础课程,同时增开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设立学生科研基金,提倡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增加课外科技文化实践内容,扩大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
学校在1999、2002年先后两次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强调“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拓宽知识面、增加适应性”。
2002年,学校制订了《贵州师范大学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近期出台《贵州师范大学关于启动“3.4.5.15工程”的意见》,即在今后五年内,通过自然地理学、植物学、基础心理学等3个博士点的建设,促进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学生英语、计算机、教学、实践等4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论、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植物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每年重点建设15门优秀课程。
17、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质量管理规程、课程教学规程、教学实习规程、系级教学管理条例、教研室工作条例、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规定、考试质量全面管理规定,以及实行“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日志”、“教学督导制”,等等,形成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18、我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情况
在2000年学校开展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评出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8项。
2001年,我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19、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重点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对各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积极选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实施了《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试行办法》。近三年,学校引进了4名博士、28名硕士。
目前,学校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9.54%、36—45岁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9.45%,一支中青年教学骨干力量已经形成;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1.05%,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有56人,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学校现有38名学科带头人、7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梯队逐步形成。
20、我校教学手段改革的情况
学校提倡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从2002年上半年开始,对55岁以下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技术,并将培训成绩作为聘任教师上岗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还多方筹集资金,于今年建成多媒体教室17间,并更新了原有8间语音室的设备,同时新建了7间语音室。目前,我校使用多媒体授课时数超过15%的课程已有109门。
21、我校教育教学实习及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2002年,贵州省教育厅将贵阳六中、贵州师大附中、安顺二中等11所高中确定为我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明确这些基地由列为基地的中学与我校共同建设,同时决定将“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办公室”设在我校教务处。我校已确定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学校达32所。
我校的专业实习基地有:四川化工集团、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南尖峰岭热带林保护区、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花江喀斯特峡谷等,共计25个。
2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我校素质教育的举措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与科学素质,专业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推进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特别是由“学生科研基金”资助的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特色已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包括80年代末的《校园文化论》、90年代末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目前正在编写并已陆续出版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计划编写35种,已出版3种)。
这一特色的内容包括:“学生科研基金”12年来不间断地资助了500多项学生科研项目;部分教师积极吸收学生参与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的工作,包括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一系列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20门)的开设;每年一个主题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2000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3、我校学生参加国内、省内重大比赛获奖情况
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1999年(第六届)获三等奖1项,2001年(第七届)获三等奖2项。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01年获二等奖1项。
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节(1999年):获作曲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优秀奖2项。
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2001年):获三等奖1项。
1999~2001年,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
参加西南地区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2002年):获二等奖1项。
参加全省大学生艺术节声乐比赛(1999年):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
参加全省“电信杯”高校学生演讲比赛(2000年):获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参加“贵州省高校闪亮DJ挑战赛”:获第二名。
参加贵州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赛(2001年):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参加全省大学生“庆祝建党80周年”演讲比赛: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
参加全省大学生“庆祝建党80周年”诗歌朗诵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参加贵州省大学生中长跑、竞走比赛(2000年):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及3项第一名、5项第二名、7项第三名参加贵州省大学生“菲利浦”杯足球赛(2001年):获第二名。
参加第三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2002年):获1项第一名、1项第四名、2项第五名、2项第六名、1项第八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24、我校学生党建工作情况
我校从80年代开始,在学生中组织“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双学”小组,这一活动一直坚持下来,到达002年6月止,全校共有“双学”小组185个,参加小组活动的学生达5564人。1999—2002年6月,共有937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至2002年6月,全校本专科学生中共有党员483人,占本专科生总数的6.18%.1998年,学校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
25、我校的社会声誉如何?
我校在六十一年的办学历程中,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以良好的整体形象、优秀的毕业生群体和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因此,我校近四年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均为100%,在全省高校中位居前列。我校近四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也稳定在95%以上,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经多次对我校毕业生的社会评价调查表明:我校90%以上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我校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并且成为教育骨干,很多人担任了中学校长等基层教育部门的领导职务。
许多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的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艺术家、作家,有的成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还有的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或担任省级领导干部。我校师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扶贫助残帮困活动、大型救灾捐献活动、“爱心义务家教”活动,等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26、我校迎评工作的成效
1、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通过全校师生员工参加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学校定位,理清了办学思路,更加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主体地位,强化了质量意识,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2、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制订实施了《关于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规定》(校党发[2002]10号),进一步明确了校、系(教学部、二级学院)两级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及其职责。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加强和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3、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一是加大了对新专业的投入,每个新专业的开办费从2万元增加到10万元;二是对今年申报的新专业,组织了严格、科学的论证;三是对布局不合理的专业进行调整:将管理科学系及所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马列主义教学部调整出来,单独建系,并将“经济学”和“图书馆学”两个专业划归管理科学系;四是开始实施“3.4.5.15工程”,即在今后五年内,通过自然地理学、植物学、基础心理学等3个博士点的建设,促进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学生英语、计算机、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等4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自然地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植物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每年重点建设15门优秀课程。
4、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学校已获省政府批准,使用政府贴息,向银行贷款8000万元,其中5000万元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含已动工的15834平方米美术大楼和即将兴建的7000平方米阶梯教室、8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扩建工程),另3000万元主要用于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和新建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获得“西部高校信息化(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央预算内西部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省计委已批复我校使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改善校园道路、水、电、采暖等基础设施;省委、省政府为支持我校评建工作,又专项投入800万元,用于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包括新建体育场地5800平方米,图书馆加层、维修,教学楼维修改造,以及图书资料购置等)。由财政部批准拨付给我校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建设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系统及设备购置项目300万元、基础课教学设备购置项目200万元。学校还获得高等师范教育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250万元。上述各项专款投入共计1.135亿元,全部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5、新校区建设开始启动。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贵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同意我校在贵阳市金阳新区征地2000亩。目前,我校已成立了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积极开展新校区的筹建工作。三年后,新校区将初具规模,我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必将大大改善。
学校网址:www.gz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