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莫永华研究生导师简介

广西师范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4-07-02

莫永华研究生导师简介

导师介绍
导师姓名
莫永华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年2月

所属系院或工作部门名称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级学科
教育学

二级学科
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研究、可视化技术(视觉、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等。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现任职务
计信学院副院长

现在职称
副教授

职称评定时间
2005年12月

导师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导师最后学位
硕士

获学位时间
2008年12月

获学位单位
西南大学

批硕导时间
2006年

是否留学


留学国别
 

留学时间
 

是否外聘导师


外聘年限



原工作单位名称
 

工作简历
1990.9—1994.6西南师范大学电教系学习,本科毕业,理学士
2000.9—2002.6广西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及网络技术"方向学习,研究生班毕业
2006.7—2008.12西南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教育技术学专业,师从涂涛教授,取得硕士学位
2008.09—2009.6获教育部资助(青年骨干项目)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访学,师从我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张际平教授,进行了"学习支持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
1994.7—至今广西师范学院从事教学、管理等工作
1994.7—2001.11广西师范学院电教中心从事教学工作(助教/讲师)
2001.12—2007.1广西师范学院信息技术系从事教学工作(讲师/副教授)
2007.2—2009.1广西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副主任
2009.2—至今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生、函授工作。
教学工作
先后承担《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计算机文化基础(一)(上机)》《计算机文化基础(二)(上机)》《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上机)》《win2000网站建设》《数字化教学设计与操作技能》《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专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设计与操作技能》《视频制作与处理(全院性公共选修课)》《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专业英语》《网络教育应用》《网络技术基础》等13门本科生课程,以及《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2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效果良好。
在研课题(项目来源、项目编号、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层次型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研究(主持人,项目编号:ECA030416,2003,3万元,2003.7---2006.3),已结题;
[2]2010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NVIVO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主持人,项目编号:2010JGB047,2010,1.5万元,2010.7---2012.12),在研;
[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研究课题:分层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主持人,项目编号:06FJY009,2006,0.4万元,2006.10---2009.10),已结题;
[4]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分层可视化方法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第二参与,项目编号:2009A049重点资助,2009,4.5万元,2009.7-2011.12),在研;
[5]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自治区教育厅资助的“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信息化时代分层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第二参与,1.5万元,2006,2006.01---2008.12),已结题;
[6]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三批立项项目: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推进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研究(第2参与,2007,1.5万元,2007.07---2009.12),已结题;
论文目录(论文名称、发表刊物(注明核刊)、发表时间、第几作者)[1]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北大/CSSCI核刊),2007(3):40-43;第一作者.
[2]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北大/CSSCI核刊),2010(1):33-36;第一作者.
[3]论教育技术的乌托邦.《教育评论》(北大核刊),2011(1):31-34;独著.
[4]加涅与迈耶的信息加工模型的隐喻剖析.《教育评论》(北大核刊),2010(6):166-168;独著.
[5]参与性设计:内涵、哲学基础及实践旨趣.《电化教育研究》(北大/CSSCI核刊),2010(12):9-12;第二作者(通讯作者).
[6]AFrameworkoftheLayeredGrammarforVisualization.《201115thGlobalChineseConferenceonComputersinEducation(GCCCE)》(ISBN:978-1-4244-9238-1),2010:P1381-1384;第一作者.
[7]多媒体课件制作从技术上升到艺术之"五步曲"---以PowerPoint为例.《现代教育技术》(CSSCI核刊),2008(3):101-103;第一作者.
[8]信息时代论教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现代教育技术》(CSSCI核刊),2008(10):15-17;第一作者.
[9]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视觉理论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CSSCI核刊),2008(11):13-16;第一作者.
[10]后现代视域中的媒体技术观探究.《现代教育技术》(CSSCI核刊),2009(10):28-30;第一作者.
[11]从建构主义角度探讨教学的不可设计性.《电化教育研究》(北大/CSSCI核刊),2009(6):10-12;第三作者.
[12]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及其新发展.《教学与管理》(北大核刊),2008(10):18-20;第三作者.
[13]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现代教育技术》(CSSCI核刊),2009(2):63-66;第二作者.
[14]理解性学习与倾听式教学——“二阶控制论”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CSSCI核刊),2010(9):12-14;第二作者.
[15]Moodle环境下的Web型课堂应答系统的实现.《远程教育杂志》(CSSCI核刊),2008(3):68-70,64;第二作者.
[16]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范式转换--加涅与梅耶的信息加工模式对比.《远程教育杂志》(CSSCI核刊),2008(2):49-51,64;第三作者.
[17]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电化教育研究》(北大/CSSCI核刊),2005(11):38-41,46;第一作者.
著作目录(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独著合著)莫永华等,《分层可视化方法原理与实践》(ISBN978-7-5487-0385-3),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8,合著第一作者;
莫永华等,《学科教学论.初中》(参编第三章教学设计技术,第85-152页,ISBN978-7-5633-9316-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编委参编。
科研成果
1.论文《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第一作者),2008年12月,获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信息化时代分层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第二参与),2009年3月,获200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
3.论文《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第一作者),2006年11月,获得2006年全国教育技术征文一等奖作分组报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4.论文《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第一作者),2009年11月,获得2009年全国教育技术征文一等奖并作分组报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5.教育技术的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第一作者),2010年7月,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CBE)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一等奖;
6.理解性学习与倾听式教学——论“二阶观察”与“二阶控制论”的启示,2009年8月,获第8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优秀论文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表彰和荣誉
2008年10月,《看见.看懂.看好——通过<视频制作与处理>课程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获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09年10月,获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优秀教师;
2008年10月,获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优秀工作者;
2007年11月,获广西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优秀教师。
主要兼职
 

办公室电话
 

通讯地址
南宁市燕子岭路4号,广西师范学院长岗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530023

电子邮件地址
moyonghua2005@163.com
个人简介
莫永华:男,汉族,1970年2月出生,四川省眉山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研究生班学历,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研究、可视化技术(视觉、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等。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层次型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研究》研究中,综合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把OSI七层网络参考模式理论移植到人类传播领域,首次提出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以此为起点和依托,后续研究沿两路发展: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一路,得益于易连云教授在哲学方面的指导,以及到华东师范大学张际平教授处访学开阔了视野。研究从宏观上梳理了哲学、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哲学层面,厘清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分析哲学VS现象学,客观主义VS建构主义)之争引发的“建构主义之惑”;学习理论层面,把握第一、二代认知科学的“离身/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之争”;由此引发对教育技术的思考——信息时代教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定位)、有效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媒体技术观、教学设计……发表了系列论文《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信息时代论教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论教育技术的乌托邦》《后现代视域中的媒体技术观探究》《参与性设计:内涵、哲学基础及实践旨趣》等。
其中,代表作论文1《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结合人类分层传播模式,对学习理论的整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解决长期困扰教育界的理论难题--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之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透明/分层,改变了人们对人类传播及学习的一些看法。建构主义近几年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建构主义的批评和误解也有增无减。代表作论文2《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从时代大背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切入探讨"建构主义之惑",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三个层面系统理清与反思建构主义。
形象思维一路,从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中获得教益,发表了系列论文《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视觉理论的整合》《人类分层视觉传播加工过程》《从一见钟情到心有灵犀:可视化分层语法框架》等,出版专著《分层可视化原理方法与实践》,首次提出了“分层可视化原理方法”并展开实践应用,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从而使“分层教学设计”理念落到实处,使分层教学设计更具实践性、应用性、可操作性。

相关话题/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