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介绍

广西师范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4-07-02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科,1978年正式建制为中文系并招收第一届普通本科生,2004年更名为文学与传播学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08年3月更名为文学院。招收第一届普通本科生至今,文学院走过了30年光辉的历程。30年来,在历代文学院人的辛勤耕耘下,文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文学院现有语言学、民间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法、写作、文艺理论、比较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8个教研室,有语言研究所、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华文文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有汉语言文学和文化产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又分为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广西师范学院的优势专业,2003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专业,在2004年广西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排行评估中名列第二,2006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普通本科教育优质专业。《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自治区重点课程;《语文课程教学论》、《文艺理论》为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

  1994年我院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民俗学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学位点和中国古代文学学位点被列入广西教育厅“十一·五”博士点建设规划。

  截至2008年10月,我院有在编教师5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7人,在读博士4人,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曾宪梓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人评为广西优秀教师。他们学有专长,治学严谨,认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903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2人(其中中国学生185人;留学生7人),函授本专科学员近2000人。1978年以来,共为区内外培养输送了上万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和其它战线的建设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自国家公布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以来,文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居广西各高校同类专业前列。

  本院设有图书资料室、报刊阅览室和中文电子阅览室,藏书42395册,常年订阅报刊172种,学术查询计算机33台。

  乘教育大发展的东风,面对新世纪,文学院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中文品牌;坚持本科教育为本、师范教育为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普通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争取近年内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争取早日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更好更多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建设发展中,文学院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并积淀为“厚德、絜行、传薪、探赜”的文学院院训,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开发特色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依托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专攻方向为基础,将导师已经完成或在研的科研课题及其学术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向本科学生开设出覆盖本专业不同学科的选修课,形成了一系列学科交叉、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为本科学生的学习研究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术生态网,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思维方法。如江业国教授开设的《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毛水清教授开设的《佛教与唐代文化》、杨东甫研究员开设的《元明清戏曲研究》、张再林教授、博士开设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梁德林教授开设的《古代诗歌意象研究》、卢斯飞教授开设的《新诗研究》、吴隐林教授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王光荣研究员开设的《歌谣学》、覃可霖教授开设的《写作思维学》、顾凤威教授开设的《文艺批评方法概论》、何颖教授开设的《文化人类学》、《民俗文化与经济开发》、宾恩海教授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问题与方法》、龙文玲教授、博士开设的《诗经》研究等等,向哲学与艺术、文学与文化、宗教与文化、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美学、写作与语言思维、民俗学与经济学等学科间沟通渗透,拓宽了本科生的知识面,强化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打造学术品牌,彰显国学文化精微。本院的华文诗歌研究在广西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学者一脉相承的研究团队,具有诗学研究比较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比较明确的学术方向。他们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众多的史论著述,已经显现了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理内涵。当代著名诗人、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韦其麟教授,中国新诗研究著名学者林焕标教授、卢斯飞教授,李白诗歌研究的著名学者毛水清教授等长期耕耘于中国现当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论著,如中国当代诗歌的名作《百鸟衣》及《徐志摩:人和诗》、《论殷夫及其创作》、《闻一多作品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的流变与建构》、《中国现代派诗人钩沉》、《简论九叶诗派》、《从李金发到戴望舒》、《冯至戴望舒诗歌欣赏》、《洛夫、余光中诗歌欣赏》、《徐志摩诗歌评析》、《李白大辞典》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团队的中青年教师延续华文诗歌研究的学术传统,勇于开拓.宾恩海教授的中国现代诗歌的文化特征研究,陈祖君副教授(在读博士)的两岸诗人研究,李志元副教授、博士的中国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陈敢副教授的当代诗歌流派研究也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主攻方向,他们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先后在《诗刊》、《台湾诗学季刊》、《北方论丛》、《思想战线》、《香港文学》、《创世纪》、《当代文坛》、《中国诗人研究》、《中外诗歌比较》、《诗潮》、《葡萄园》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为学界所瞩目;梁德林教授长期从事古代诗歌意象研究,张再林教授、博士长期从事唐宋诗、词的研究,龙文玲教授、博士亦已在《诗经》研究领域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教师已出版《两岸诗人论》、《古代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汉武帝与西汉文学》、《中国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等学术专著。

  (三)立足民族地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本院的民俗学学科2007年8月被评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早期有王弋丁、韦其麟、过伟、胡仲实、姚正康等专家教授耕耘,历经3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南方习俗与现代化研究、民俗学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等三个比较稳定且颇具影响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对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具有推动作用。该学科汇聚有校内外的一批专家学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84篇,曾获广西“铜鼓奖”4项,省部级奖5项。目前,广西师范学院院长于瑮教授是该学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广西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专家,她对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独到的探索,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黄桂秋研究员是该学科广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广西壮族文化研究专家,他的“壮族麽文化研究”及其成果,填补了壮族宗教专题研究的空白。王光荣研究员是广西彝族文化研究专家,申报成功了广西第一个国家级试点保护项目,组织评选了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项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何颖教授是会展文化研究专家,一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工作,他借助博览会的平台,开辟了“博览会文化研究”领域,为博览会的举办和理论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此外,该学科成员还参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等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

相关话题/广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