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2-08-13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701生物医学综合

考试内容: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满分300分,各科目分别占75分)

考试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一、参考教材

陈誉华,陈志南主编.《医学细胞生物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二、考试内容大纲

第一篇  细胞生物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细胞和细胞生物学;

第二章  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2.细胞的化学与分子组成;核酸、蛋白质分子。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1.显微镜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

2.细胞组分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细胞化学和细胞内分子示踪技术;

4.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第二篇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穿膜运输

1.细胞膜;

2.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

3.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穿膜运输。

第五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

1.内质网;

2.高尔基复合体;

3.溶酶体;

4.过氧化物酶体;

5.囊泡及囊泡运输;

6.内膜系统与医学的关系。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1.线粒体、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

第七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1.细胞骨架的概念、基本组成、细胞骨架与疾病。

2.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的结构、化学组成、装配及其功能。

第八章  细胞核

1.核膜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2.染色质与染色体

3.核仁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4.核骨架的化学构成及功能。

第九章  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

1.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

2.蛋白质的合成。

第三篇  细胞的社会性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1.细胞连接;

2.细胞黏附及细胞黏附分子。

第十一章  细胞微环境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细胞微环境;

2.细胞外基质;

3.细胞微环境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4.细胞微环境异常与疾病。

第十二章  细胞间信息传递

1.细胞间信息传递;

2.第一、第二信使;受体;

3.G蛋白;蛋白激酶的主要类型及其与第二信使的关系。

4.信号转导及信号转导通路。

第四篇  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

第十三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1.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及各期特点。

4.细胞周期调控;Cdk和cyclin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

5.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物;

6.细胞周期与医学的关系。

第十五章  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机制、影响因素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第十六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特征、生物学意义、分子机制、信号转导通路;

2.细胞衰老的特点、表现、机制与学说、Hayflick界限;

3.细胞死亡的分类、特征;

4.细胞自噬;

第五篇  干细胞与细胞工程

第十七章  干细胞与组织的维持和再生

1.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组织干细胞;

2.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3.干细胞的医学应用。

第十八章  细胞工程

1.细胞融合、细胞核移植、基因转移;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大规模细胞培养的方法。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参考教材

周春燕,药立波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二、考试内容大纲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重要的生物活性肽。

2.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模体和结构域。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化学组成以及一级结构。

2.DNA的二级结构、高级结构和功能。

3.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和功能。

4.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三章  酶与酶促反应

1.酶的分子组成;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

2.酶促反应特点。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4.酶的别构调节、酶的化学修饰调节和酶原的激活。

5.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第五章  糖代谢

1.糖无氧氧化及糖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反应过程及催化的酶、调节和生理意义。

2.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部位、关键酶、调节和生理意义。

4.糖原合成与分解的概念、部位、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和生理意义;糖原累积症。

5.糖异生的概念、部位、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和生理意义。

6.糖醛酸途径、多元醇途径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7.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调节血糖的激素及其作用机制;糖代谢异常所致疾病。

第六章  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的概念;呼吸链的概念、组成及其排列顺序。

2.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概念;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机制;P/O比值;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呼吸链抑制剂、解偶联剂和ATP合酶抑制剂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4.不同组织细胞质中NAD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呼吸链。

第七章  脂质代谢

1.脂质的生物学功能;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及种类。

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主要步骤、关键酶以及β-氧化的全过程)。

3.酮体的概念、生成、利用及生理意义。

4.脂肪酸合成的原料、部位及关键酶;甘油三酯合成的原料、部位及基本过程。

5.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调节及胆固醇的转化。

6.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功能。

第八章  蛋白质消化吸收和氨基酸代谢

1.氮平衡;营养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2.氨基酸代谢库及体内氨基酸代谢概况;转氨基作用、体内重要的转氨酶及转氨酶的辅酶;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

3.血氨的来源;氨在血液中的转运形式;鸟氨酸循环(包括部位、过程、催化的酶和生理意义)。

4.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一碳单位的概念、种类、载体、来源及生理意义;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芳香族氨基酸代谢。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1.核苷酸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的概念;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特点;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痛风的机制。

3.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特点;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4.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作用机制与应用。

第十章  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关联;糖、脂、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饱食、空腹、饥饿状态下的整体调节。

3.体内重要组织和器官的代谢特点。

第三篇  遗传信息的传递

第十一章  真核基因与基因组

1.真核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

2.真核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和单拷贝序列;多基因家族与假基因。

第十二章  DNA的合成

1. DNA的半保留复制、双向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及DNA复制的高保真性。

2.参与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因子及其作用。

3.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4.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真核生物端粒和端粒酶。

5.逆转录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过程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  DNA损伤和损伤修复

1.导致DNA损伤的因素;DNA损伤的类型。

2. DNA损伤修复的概念;DNA损伤的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跨越损伤修复。

3.DNA损伤修复障碍与疾病。

第十四章  RNA的合成

1.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

2.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原核生物转录的过程。

3.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

4.真核生物前体RNA的转录后加工。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合成

1.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概念及其特点;三种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2.氨基酸的活化;肽链的合成过程。

3.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

4.抗生素和毒素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表达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2.原核生物操纵子的概念和结构;乳糖操纵子的负性调节、正性调节及协同调节;色氨酸操纵子的调控机制;原核基因表达在翻译水平的调控。

3.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各个水平;染色质结构与真核基因表达的关系;真核基因转录起始、转录后、翻译及翻译后的调控。

第十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外信号分子和受体。

2.第二信使;信号转导蛋白。

3.细胞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4.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

5.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第四篇  医学生化专题

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1.血浆蛋白质;

2.血红素合成的原料、关键酶、基本过程及其调节。

3.红细胞和白细胞代谢特点;2,3-BPG支路。

第十九章  肝的生物化学

1.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2.生物转化的概念、特点、反应类型及其生理意义。

3.胆汁酸的分类和主要生理功能;胆汁酸的代谢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4.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第二十章  维生素

1.维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2.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生物学功能和缺乏症。

3.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物学功能和缺乏症。

第二十二章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癌基因和原癌基因概念;常见的癌基因家族(SRC、RAS、MYC)及其功能;原癌基因活化的机制;生长因子的分类和功能。

2.抑癌基因的概念;抑癌基因失活的机制;常见抑癌基因RB和TP53的功能。

第二十三章  DNA重组与重组DNA技术

1.自然界的DNA重组和基因转移。

2.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及其功能;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载体。

3.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目的DNA的分离获取;载体的选择与准备;目的DNA与载体的连接;重组DNA转入受体细胞;重组体的筛选及鉴定;克隆基因的表达。

4.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十四章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1.印迹技术的概念、原理、类别及应用。

2.PCR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几种重要的PCR衍生技术。

3.双脱氧法和化学降解法测序的基本原理;DNA测序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4.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技术。

5.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6.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

第二十五章  基因结构功能分析和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克隆

1.确定基因编码序列、启动子和转录起始点的技术及其原理;检测基因拷贝数的技术及其原理;分析表达产物的主要技术及其原理。

2.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基因敲入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基因沉默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原理。

3.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克隆原则;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克隆的策略和方法。

第二十六章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基因诊断的概念及特点;基因诊断的方法及其原理;基因诊断的医学应用。

2.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和基本程序;基因治疗的医学应用。

医学免疫学

一、参考教材

曹雪涛主编.《医学免疫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二、考试内容大纲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1.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和功能。

3.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  抗原

1.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3.胸腺依赖性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的特性。

4.抗原依据与机体亲缘关系的分类及医学意义。

5.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及作用机制。

第四章  抗体

1.抗体的基本结构、辅助成分、水解片段、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2.抗体的免疫原性。

3.抗体的功能。

4.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及功能。

5.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及特点。

第五章  补体系统

1.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生物学特性。

2.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激活过程及特点。

3.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4.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章  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点。

2.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免疫学功能。

3.细胞因子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功能。

2.黏附分子的概念、种类及功能。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MHC的概念及基因类型。

2.HLA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

3.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1.B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

2.B细胞的分类、亚群组成及功能。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1.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及意义。

2.T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

3.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1.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

2.树突状细胞的类型及功能。

3.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和提成抗原的途径。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1.T细胞活化所需要的两个信号及激活过程。

2.Th、Treg和CTL的免疫效应及机制。

3.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B细胞对TD抗原和TI的免疫应答及异同。

2.体液免疫应答中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应答

1.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2.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的相关配体。

3.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4. NK细胞的表面重要标志及作用。

第十五章  黏膜免疫

1.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2.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1.免疫耐受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3.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十七章  免疫调节

1.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

1.四种类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常见疾病。

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

1.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检测抗原和抗体的常用体外试验技术及原理。

3.常用免疫细胞功能检查的试验及原理

第二十五章  免疫学防治

1.疫苗的种类和应用。

2.免疫治疗的制剂和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

一、参考教材

李凡,徐志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二、考试内容大纲

绪 论

1.微生物的概念及按照大小、结构、组成的分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基本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和意义。

3.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的特征及意义。

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意义。

5.革兰染色的程序、结果判断及意义。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2.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及摄取机制、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3.细菌的个体生长繁殖和群体生长繁殖。

4.细菌的分解代谢与生化反应;细菌产生的有重要医学意义的合成代谢产物。

5.细菌培养基的种类、用途及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6.消毒和灭菌的相关术语;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及用途;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原理、种类、不同类别的效力及主要用途;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与灭菌要求;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三章  噬菌体

1.噬菌体的概念、组成及结构。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及增殖周期。

3.噬菌体的应用。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位因子、整合子。

2.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3.细菌遗传和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2.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2.细菌毒力、侵袭力、生物被膜、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的概念。

3.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内毒素和外毒素的特性及区别。

4.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感染的类型;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及特点;带菌状态及带菌者。

5.机体抗感染免疫的组成及作用;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杀菌的过程及后果;机体抗胞外菌和胞内菌的免疫机制。

6.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微生态特征及危险因素。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1.细菌标本采集运送的原则;病原菌检测的程序与方法;药敏试验的方法。

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和制剂。

第八章  球菌

1.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特点。

2.链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3.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鉴别。

4.肠球菌属的致病性与耐药性。

5.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九章  肠杆菌科

1.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引起胃肠炎大肠埃希菌的种类及致病机制。

3.志贺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4.沙门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5.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第十章  弧菌属

1.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2.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

1.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1.破伤风梭菌的形态与抵抗力、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3.肉毒梭菌的形态与抵抗力、致病性。

4.艰难梭菌的形态与抵抗力、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5.无芽胞厌氧菌的常见类别、致病性和和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1.分枝杆菌属的共同特性、抗酸染色法。

2.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

1.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1.布鲁菌的形态、抗原构造与分型及抵抗力;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2.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的致病性。

3.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蜡状芽胞杆菌的致病性。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1.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百日咳胞特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嗜肺军团菌的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

4.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

5.空肠弯曲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

6.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

第十七章  放线菌

1.放线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第十八章  支原体

1.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常见给人类致病支原体的种类。

2.肺炎支原体、脲原体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1.立克次体的共同特性、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常见给人类致病立克次体的种类。

2.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致病性。

第二十章  衣原体

1.衣原体的共同特性、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常见给人类致病衣原体的种类。

2.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1.螺旋体的特点;给人类致病螺旋体的主要类别。

2.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性。

3.梅毒螺旋体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4.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的致病性。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病毒、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及功能。

3.病毒的复制周期、异常增殖、干扰现象。

4.病毒变异的机制。

5.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病毒感染的方式及感染类型。

3.病毒与肿瘤。

4.机体抗病毒免疫的机制;干扰素的概念、种类、及活性。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病毒标本采集与运送;病毒感染的诊断;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病毒感染特异性预防的常用生物制品。

3.病毒感染治疗的策略。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1.主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

2.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3.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4.冠状病毒的种类、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5.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

1.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征。

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1.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1.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

2.各类型肝炎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1.重要的虫媒病毒及所致疾病。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1.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2.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性。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1.人类疱疹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种类。

2.单纯疱疹病毒的型别、致病性与免疫性。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4.人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5.EB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1.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特性;对人致病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种类。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

1.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2.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第三十四章  朊粒

1.朊粒的概念、抵抗力及致病性。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五章  真菌学总论

1.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三十六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1.皮肤癣菌的种类和致病性。

2.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3.曲霉、镰刀菌、毛霉、卡氏肺孢子菌的致病性。

相关话题/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