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 创建于l958年,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兰州交通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农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甘肃省属院校中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全、就业形势最好、成果转率最高、对外交流最活跃、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最多。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其中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环境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等学科在西北地区高校具有较强实力。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65亩,建有2个校区,1个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格局。校舍建筑面积为76.42万平方米,总资产21.77亿元,固定资产10.5亿元,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17亿元。图书馆藏书192万册,电子图书2596GB,有中外文期刊2900多种,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426人,研究生3062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20000余人。教职工2270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815人,博士生导师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77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2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6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2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另有10名两院院士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已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比较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涵盖了工、理、经、管、文、农、法等7大学科门类。目前设有自动化与电气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学与国际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铁道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位于武威市的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和1个体育教学部。有57个本科专业,24个博士点,94个硕士点,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86个各类研究所。学校还是铁道部继续教育西北基地、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培养国防生的高校之一。
学校以“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为纽带,先后与120多家企业单位、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学研产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学校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200名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近百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我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瑞典、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每年的第一志愿录取率都在96%以上。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学校独具特色的学科群以及所培养的“勤朴笃行、艰苦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党委提出了把兰州交通大学建成为在甘肃有突出地位、在全国有鲜明特色、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目前,全校上下正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兰州交通大学院系简介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 | 土木工程学院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 |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交通运输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艺术设计学院 | 体育部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 铁道技术学院 | 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