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联系电话:**,Email:shishl@gsau.edu.cn
研究方向: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730070
师尚礼,男,博士,1962年10月出生于甘肃会宁,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从事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草业学院院长,国家现代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草地管理岗位科学家,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培养协作组成员,农业部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副会长,中国草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保护部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环境应急咨询专家组专家,农业部国家草原保护综合技术示范区科技咨询专家,《草原与草坪》期刊主编,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副理事长,甘肃省第七届教学名师。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厅级二、三等奖各1项,通过省级鉴定4项,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育成清水苜蓿、甘农3号紫花苜蓿、甘农9号紫花苜蓿、中兰2号紫花苜蓿和陆地中间偃麦草新品种5个,申请发明专利16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4个。在GenBank发表RSN19和LPq4等根瘤菌株5株,中国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菌种1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主编《草类植物种子学》研究生教材1部、主审《草地与牧场管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1部、主编《草坪技术手册·草坪草种子生产技术》、《优质苜蓿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和《草地工作技术指南》专著3部、副主编《优质苜蓿栽培利用》、《牧草种子生产》专著2部、参编《苜蓿科学》、《中国草原》画册、《退耕还草技术》等专著4部。副主编农业部草原现代畜牧业培训教材1部。世行环境基金.GEF系列培训教材编写总策划,编委会委员,组织编写《野生牧草种子采集和贮藏指南》、《草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评估技术》、《甘肃省GEF项目管理者必读》、《草地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参与式草地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草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地管理》系列培训教材和玛曲湿地草地监测方法、玛曲湿地草地有害生物防治、湿地保护指南系列丛书。
集中在寒区旱区牧草新品种创制、良种良法配套、饲草与种子高产、荒漠灌区苜蓿栽培、苜蓿旱作、寒作栽培技术、苜蓿内生根瘤菌种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成果丰富了西北牧草产业化的品种资源和良种良法配套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
研究提出的干旱区“垄沟覆盖集雨保墒苜蓿种植技术”和高寒区“苜蓿深开沟、浅覆土、秋后耙平压颈寒作技术”显著提高了牧草播种出苗率、成苗率和越冬率,解决了西北雨养农业区和高寒牧区苜蓿高产草地建植的技术瓶颈。
研究提出西北地区不论是旱作区的长期干旱,还是荒漠灌区的间隙性干旱,水分因子对根瘤菌结瘤造成较大影响,使得旱作区苜蓿根瘤少和荒漠灌区根瘤不能成熟,致苜蓿草地的干旱胁迫缺氮,为该地区苜蓿草地科学施用氮肥提供了依据。
研究发现西北地区苜蓿根系适宜生长温度与苜蓿根瘤菌适宜结瘤温度(15℃左右)相一致,且苜蓿结瘤主要发生于春季的现象。这一发现为苜蓿根瘤菌剂的施用时期提供了依据。
发现了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及其传代固氮现象,并系统证明了苜蓿植株生育期内内生根瘤菌从根系到成熟种子的运移路径及定植规律,并明确了内生根瘤菌在种子中的存在部位及其数量变化规律,为研制开发苜蓿种带目标根瘤菌种子奠定了基础。
研制的苜蓿多功能根瘤菌肥及其应用技术,可大幅度提高苜蓿产量和改善土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