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队伍
院士专家
百人计划
杰出青年
研究员
副研究员
人才招聘
“百人计划”招聘
姓名:
苏培玺性别:
男
专家类别:
博士生导师学历:
研究生
电话:
**传真:
无
电子邮件:
supx@lzb.ac.cn个人主页:
无
邮政编码:
730000通讯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简历:
苏培玺,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甘肃会宁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9月-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系林业专业,获农业学士学位。
1996年9月-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9年9月-2003年5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8月-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出站。
1988年8月-199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93年12月-199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7年12月-199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年1月-200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年11月-2004年11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2004年1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
(1)自然地理学(流域水文学、流域水土资源学、流域恢复生态学)
(2)生态学(寒旱区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极端环境下植物基因工程、恢复生态学)
职称:
研究员
职务:
社会任职:
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
获奖及荣誉:
(1)2010年10月绿洲农林复合系统水分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2007年5月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型绿洲的系统节水技术和途径,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2004年4月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学生态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专利情况:
名称:旱区棉花集群栽培方法,专利号:ZL**2.X。
代表论著:
(1)PeixiSu.PhotosynthesisofC4desertplants.K.G.Ramawat(ed.)DesertPlants:BiologyandBiotechnology.Berlin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10:243-259.
(2)Pei-xiSu,Qiao-diYan,SongGao.PhotosyntheticcharacteristicsofdesertplantHedysarumscopariumanditsindicatingsignificancesonenvironment.In:MichaelTheophanides,TheophileTheophanides.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ndmanagement.Greece,AthensInstituteforEducationandResearch,2009:357-368.
(3)PeixiSu,HongbinChen,QiaodiYan.PlantcommunitycharacteristicsandtheirrelationshipswithclimateintheHexiCorridorregionofnorthwesternChina.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8,3(4):393-400.
(4)PeixiSu,GuodongCheng,QiaodiYan,XinminLiu.PhotosyntheticregulationofC4desertplantHaloxylonammodendronunderdroughtstress.PlantGrowthRegulation,2007,51:139-147.
(5)PeixiSu,XinminLiu.Photosyntheticcharacteristicsoflinzejujubeinconditionsofhightemperatureandirradiation.ScientiaHorticulturae,2005,104:339-350.
(6)PeixiSu,XinminLiu,LixinZhang,AifenZhao,WenruiLi,HuaishunChen.Comparisonofδ13CvaluesandgasexchangeofassimilatingshootsofdesertplantsHaloxylonammodendronandCalligonummongolicumwithotherplants.IsraelJournalofPlantSciences,2004,52:87-97.
(7)PeixiSu,HuaishunChen,LizheAn,XinminLiu.Carbonassimilationcharacteristicsofplantsinoasis-desertecotoneandtheirresponsetoCO2enrichment.ScienceinChina,2004,47(Supp.1):39-49.
(8)DanghuiXu,PeixiSu,RenyiZhang,HonglinLi,LiangZhao,GangWang.PhotosyntheticparametersandcarbonreservesofaresurrectionplantReaumuriasoongoricaduringdehydrationandrehydration.PlantGrowthRegulation,2010,60:183-190.
(9)GaoSong,SuPeixi,YanQiaodi,DingSongshuang.CanopyandleafgasexchangeofHaloxylonammodendronunderdifferentsoilmoistureregimes.ScienceChina:LifeSciences.2010,53(6):718-728.
(10)SongshuangDing,PeixiSu.EffectsoftreeshadingonmaizecropwithinaPoplar-maizecompoundsysteminHexiCorridoroasis,northwesternChina.AgroforestrySystems,2010,80:117-129.
(11)QiaodiYan,PeixiSu,SongGao.ComparisonofanatomicalstructureandphotosyntheticcharacteristicsbetweenthetwophotosyntheticorgansofthedesertplantHedysarumscoparium.SciencesinColdandAridRegions.2010,2(3):241-249.
(12)苏培玺,丁松爽,解婷婷.甘肃河西走廊临泽小枣冻害成因及防治对策.自然灾害学报,2009,18(6):1-8.
(13)苏培玺,解婷婷,丁松爽.河西走廊绿洲棉花集群高产栽培试验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6):108-113.
(14)苏培玺,严巧娣.内陆黑河流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指示意义.生态学报,2008,28(4):1616-1624.
(15)苏培玺,严巧娣.C4荒漠植物梭梭和沙拐枣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特征.生态学报.2006,26(1):75-82.
(16)苏培玺,陈怀顺.荒漠绿洲区花生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的产量变化及光合生理特性.作物学报,2005,31(12):1660-1664.
(17)苏培玺,严巧娣,陈怀顺.荒漠植物叶片或同化枝δ13C值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5,25(4):727-732.
(18)苏培玺,安黎哲,马瑞君,刘新民.荒漠植物梭梭和沙拐枣的花环结构及C4光合特征.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7.
(19)苏培玺,赵爱芬,杜明武.绿洲农业不同种植方式防止土壤风蚀和保持土壤水分的比较.应用生态学报,2004,15(9):1536-1540.
(20)苏培玺,张立新,杜明武,毕玉蓉,赵爱芬,刘新民.胡杨不同叶形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加富CO2的响应.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34-40.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荒漠植被不同尺度水分利用效率及调控机制。
(2)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3和C4荒漠植物种间结合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2008年1月-2010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黑河流域C4植物生态格局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4)2009年1月-2009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3和C4荒漠植物混生特征及种间助长机制。
(5)2005年1月-2007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西北荒漠区C4木本植物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6)2007年3月-2010年12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课题-森林水文及中游干旱区水文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7)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农业专题-绿洲农林复合系统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8)2000年1月-2004年12月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农业专题-绿洲农业系统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与管理技术试验示范。
(9)1996年3月-2000年8月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农业专题-沙地农业系统高效特效植物种引进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其他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