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院校巡礼: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介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4-09-2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根据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等原则整合而成。

  几十年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寒旱所创建并发展了冰川学、冻土学、沙漠与沙漠化学、高原气候与环境动力学、对流风暴和雷电物理学、寒区旱区水文学、寒区旱区生态学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领域;并在山地冰川冰芯与寒区环境、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冻土理化特性与地下成冰理论、冰土工程与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环境变化、风沙物理、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寒区旱区水文水资源、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高原气象、高原与干旱气候形成机制、边界层物理、大气电学和寒区旱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目前,寒旱所已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科研项目一千余项,取得科研成果五百多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一百五十多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共计六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三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十四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十九项。几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西部、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于奉献,一个以西部国土资源环境为研究主体、以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为专业特色的研究和技术体系已经形成。

  寒旱所目前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七大研究室分别是: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水土资源研究室,生态与农业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分别是以实验分析研究为主的实验分析系统,以野外观测试验研究为主的试验观测系统,以信息共享和网络应用、图书编辑服务为主的信息平台系统。为使科研与支撑体系融合成为有机整体,实验室和野外台站均归入到相应研究室。对外,实验室和野外台站是相对独立机构;对内,以学科领域为核心,研究室、实验室、野外台站三位一体,形成整体;既可加强实验室的外围梯队力量,又可使研究领域形成研究、实验、试验相结合的有效组合,促进学科发展。

  截至2010年,寒旱所共有在职职工59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科研人员276人,科技支撑人员242人,正高级技术人员81人,副高级技术人员138人,进创新岗位人员384人,项目聘用人员103人,国家“****”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入选者63人。共有在读研究生443人,其中,博士生256人、硕士生187人,在站博士后57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战略定位为:以探索寒区旱区陆地表层系统的过程、尺度、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开展环境与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全体寒旱所人将继续秉承刻苦钻研、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为把寒旱所建设成为一个有特色、有优势、有实力、有影响、有贡献的科研机构研精毕智,奋斗终生!


  

相关话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