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13年中山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之初试经验总结

中山大学 考研论坛/2013-10-18

2013年中山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之初试经验总结
考研论坛 淡墨延龄2013-05-29


  【2013年中山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复试的经验感受】
  
  可能有人更愿意先知道一个人的考研分数,再来考虑这个人说的有没有参考价值,这乃人之常情,不过可能所谓的成功者未尝没有遗憾之处,所谓的失败者也能有不错的经验。我的初试总分是394,其中,英语61分,政治86分,文学基础112分,中国现当代文学135分,初试总分排名第二名,后来复试以及最后总排名也是第二名,顺利考取中山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并且获得奖助资格(即公费生)。

  (一)关于政治(86分,在网上对答案时选择题40分,由此估计,材料题46分)

  1.正确对待政治
  在考研整个过程中,对政治尽量不要有排斥心理。这也是我上政治暑期强化辅导班第一节课时老师所强调的,不少人认为政治是假大空,其实不然,哲学部分,尤其是辩证法,尤其是矛盾部分,其中的道理是十分深刻和深邃的,如果将其运用于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会很受用。个人建议用一种接纳乃至欣赏的眼光对待政治,或许这样你会发现政治学习其实别有洞天。

  2.辅导班
  报一个不错的政治考研辅导班还是挺有用的。以前我总是没有理由地认为辅导班只为了挣钱,那些老师只有挣钱的本事,但仔细想想,一个辅导班立足之本在哪里?它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和公信力怎么长期盈利?那些老师如果肚子里没有一定墨水怎么能挣钱?由此,稍微有点历史的辅导班其实还是以实力为依托的,否则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也难以生存。也有人会认为上辅导班是纯粹的浪费时间,愿意上12月份的暑期冲刺班,或者看看别人的讲义与笔记,那为什么不尝试把辅导班的上课机会当做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呢?跟着老师,入情入境地学习,有时会比自己看讲义的效果好得多,表面上老师三个小时所讲的知识自己一个小时就能看完,但其实对知识那种理解、消化与吸收可能与你自己复习的会很不一样,那些知识会变成你掌握的,而不是别人会的。

  3.复习方法
  政治复习安排可以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不少人认为政治是死记硬背的,或者在考试前两三个周狂背就行,或许这不能认为是错误的观念,只是从我个人的学习习惯出发,我觉得狂背是件高难度的活儿,另外,通过对十年政治真题的分析,我觉得政治考研题目的出题还是比较灵活、科学和巧妙的,政治考研也是可以厚积薄发的,或者说它源于死记硬背而高于死记硬背。狂背可以得分,但是高分不是狂背得来的。

  进入12月份,可以加大政治的复习力度,一天三小时的复习时间都不算过分,毕竟政治和英语都是一百分的满分,在这个时候,政治提分显然比英语要容易很多。我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一直是比较重视政治考研复习的,准备得也比较早,在暑期政治强化班之前,我就已经看过一遍任汝芬的序列一,并且同步做了张俊芳的2100题了,不过感觉没什么用,至少我个人没什么明显的印象了。

  8月份的政治暑期强化班上课时间差不多有一个星期,正是这次的上课让我知道了对政治复习最好不要有排斥心理,要对这些老师信任,也让我知道了有这样一批负责任的的老师存在。从这次上课到国庆“黄金周”之前,我几乎每天晚上会抽出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较为仔细地看一点讲义,主要是坚持,哪怕一次几分钟也好,同时,在快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基本会坚持做2002年到2011年的政治选择真题,是限时的,大概30分钟到50分钟之间,一般会做两遍的:第一遍限时训练,练完之后先看做错的部分的解析,再看做对的,再练一遍,第二遍非常快,33道选择题基本可以在5分钟之内做完,要是第二遍还有做错的,需要格外注意,实在弄不懂的就放弃了,安慰自己说反正它们都已经考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政治多项选择题非常头疼,难度太大了,多选少选都不行,2分一道题还真不便宜,其实多项选择题是要求你基础知识要扎实,考虑要周全严谨。国庆假期之后,除了坚持复习讲义之外,我把重心放在十年真题的材料题部分,我一般是先列一个答题思路,再看答案解析,这个过程也很痛苦,因为发现自己的答题思路永远不如参考答案那般缜密。
  不过,当我把十年真题分析下来后,无形之中会形成对真题答案的敏感,做选择题时,会慢慢有了做题感觉,再加上后来知道材料题是踩点给分,对政治没有那么恐惧了,甚至有时很享受做政治选择题的感觉。整个过程的复习,我个人基本是用辅导班发的讲义、十年真题,还有后来的“肖四”、“任四”和启航20天20题,最强烈推荐的还是高教版的十年政治真题。另外,限时模拟也不错,找到迎战感觉嘛,很受益的。政治当然是要背的,但如果背得愉快而又成就感,背得有重点才更好。

  4.政治复习经验教训
  我的政治考研遗憾之处——首先是“肖四”这本资料我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其实好好体会,还是直接收益的,而且它比“任四”和“2100题”的确更接近真题的风格。其次,政治考试时,我弄错时间了,我之前模拟时间是8点到11点,而政治考研时间是8点30到11点30,当我做完选择题,涂卡之后,我看到的时间是9点15,可能是惯性的原因吧,我以为自己花了75分钟做选择题(其实还是和平常一样,花了45分钟),这时我有点着急了,以为时间不够了,直到做完35题之后,我才反应过来,但当时显然有些乱了方寸。另外,政治考试的答题纸比自己平常模拟的B5纸要大很多,所以需要写很多,我答题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二)英语(61分
  考完研对网上的参考答案,发现自己的阅读错了9个,当时就对英语几乎不抱太大希望了,甚至都不敢奢望自己能过初试,只是中大的英语一般是50分过线(不过2013年要求55分过线),所以还抱有一丝丝的希望,61分实在不算一个很高的分数,但对我而言实在是惊喜了。关于英语,我可能没有太多成功之处,但是希望我的教训能帮助大家少走错路和弯路。

  1.我的整个复习过程中,还是很重视英语的
  一般情况下,每天下午的2点到4点半都是用来复习英语的,遗憾的是40分的阅读耗了我大量的精力,虽然也是以限时阅读为主,但更多的时候只是练(用来练的教材还是题目出得不好的,推荐张剑版的150篇),而很少对自己做错的进行总结和反思,而且我还没有透彻地分析十年真题,可以说对出题规律完全没有感觉。等到十二月中旬的时候,我才明白了真题的重要性,但为时已晚,于是最后半个月的英语复习我几乎是手忙脚乱。所以,原本是可以帮助我提分的阅读反而拉了我的后腿,所幸在最后半个月我把重点放在作文上了,对10年的作文真题做了分析,总结了类型(我总结的是批判类,赞扬类,利弊类,含蓄类),并且弄了适合自己的模板,不求多只求精求记,可能这次作文的分应该还不错。

  2.全真模拟还是很有用的
  一套完整的英语题真做下来,其实是件大伤元气的事情,消灭了好多脑细胞。我总共模拟了3次,每次做题的顺序是不一样的,总是做到末尾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精力和心思再写了。3小时的英语考试也需要松弛结合,个人觉得一开始写作文或者做40分阅读是有合理之处的,总之,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做题顺序是最好的。

  3.我强烈建议大家要把英语真题弄透
  除了近三年的英语真题放到一边之外,其它7年的真题要反复做,弄清楚真题中的词汇(重现率真不低)和出题规律,这非常受用。在复习后期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作文模板,哪怕几句也行。另外,多进行限时模拟,探索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135分)

  1.我个人一直是比较喜欢现当代文学
  平常读的很多作品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所以几乎是还没有在确定学校之前,我就已经把现当代作为自己的考研方向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倾向于广东的高校。一开始我打算考华南师范大学,它是考大综合,一门是文学史(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一门是考语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等等),它们的难度是基本持平的,而题目比较注重基础,不偏不倚。我一直对语言部分不是很有兴趣,总感觉自己学不好,而且古代文学不是我的强项,我很喜欢的现代文学也只是占70多分而已。
  虽然一开始我硬着头皮复习了《现代汉语通论》,但是越复习越痛苦越纠结,越发感觉我不符合这所学校的口味。大概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开始接触广东的其它院校,当时我是不敢考虑中山大学的,首先是招的人太少,保送名额多,其次是我一开始觉得它的现当代文学太难,自己驾驭不了。但后来在一个师姐无意而好心的鼓励之下,我开始认真地看了它的真题,了解这个大学。中山大学的现当代文学除了政治和英语,还考两门,一门叫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还是考小说,开放性大,综合性强,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虽然不太做,毕竟那时还没怎么复习),还有一门叫文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我发现这其中,现当代文学部分占了200多分。
  另外,我对古代文学是不排斥的,还比较喜欢外国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部分,我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和这个学校有一种契合之感(虽然当时觉得自己考上的希望不大),后来有一股力量催促着我选择中山大学(中间的纠结选择当然是异常痛苦的)。当整个考研过后,我有一种感觉:有时候,一个人对于一件事太过自信或者太过自卑不见得是件好事,反而是那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催促你全力以赴,甚至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哲学中所讲的矛盾,绝望的背后生出无限希望。大概是在暑假前,我决定考中山大学的现当代文学,虽然不被很多人看好,但还是感动地看到一些人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下定决心,就不要摇摆了,那就好好准备复习吧!

  2.中山大学的现当代文学考研是没有参考书目的
  其实这不一定是件坏事,有的学校就算开了参考书目,也有“超纲”的可能,不开参考书目只是不想局限你的思维,就算没有参考书目,考的知识不会非常离谱,只是题目更加开放罢了。其实,离谱更多是和你的知识面以及专业素质成反比关系的。我复习的教材主要是这两套:一套是中山大学出版社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还有一套是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写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及洪子诚编写的《当代文学史》,它们的编写思路不一样,可以对比复习。

  3.关于教材及基本知识的复习
  文学史的复习还是扎实点为好,中大的简答和论述题虽然开放,但是填空题以及名词解释还是注重基础的,尤其是填空题,基本上都能在中大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找到答案,而且重现率还不低。文学史脉络的梳理很重要,这也是中大格外注重的,以宏观的眼光把握文学史,你会发现很多作家以及作品的出现有其可以解释的原因。
  我个人觉得,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五四”前的近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第二个十年(1927年—1937年)、第三个十年(1937年—1949年)、“十七年文学”(1949年—1966年)、“文革文学”(1966年—1976年)、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以及新世纪文学。当然,这种分法并不十分科学,这样区分,也是为了复习方便而已,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没有那么明显和绝对,只是可能这几个时期的文学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因素,比如个性解放思潮、社会革命、战争、政治运动、市场经济、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等等。对于每一个时期的文学,应该从宏观上有一个把握,再可以细分为“大家”、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等,这样,教材的那些所谓的“导论”部分比较重要,而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更重要。一般而言,弄清楚文学史的脉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我个人感觉中山大学的现当代文学是比较注重考查文学史、小说和“大家”的,因此我花了不少心血在这上面,相对而言,我对诗歌、散文、戏剧的复习力度不算很大。当然,教材的复习不是要把它们背下来,理清思路才是关键,复习几遍后,可以自己尝试回忆一下以检验复习效果(记住的浏览一下,记不清的强化,没有印象的重新关注,再用自己的话复述),你会发现你大脑里所想的所记住的与你所看的教材所写的还是不一样的。其实,复习几遍不重要,复习花了多少时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理解了多少,你能在考场上发挥出多少,你能让老师知道多少关于你的知识与能力。还有,对教材不要排斥,试想,如果现在是你,你能编写好一本教材吗?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不乏文采,看钱、温、吴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很容易拍案叫绝的。

2014考研政治英语全程辅导 想不过都难![试听]



本文共2页12下一页

相关话题/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