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1924年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创办之初,便设有中国文学部。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文学部也随之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先后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鲁迅、郭沫若、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晚近有王力、岑麒祥、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黄海章、楼栖等。
中国语言文学系曾设有文学、语言、民俗、新闻等专业,1953年院系调整时,语言学专业调整到北京大学;1959年新闻专业并入暨南大学;1992年汉语培训中心划归中山大学外语学院。
我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师60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8人。我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系为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现有8个博士点招生:民俗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硕士点招生: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以及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一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古代戏曲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方向学术传统深厚,学术梯队整齐,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以该学科为主体完成的《全元戏曲》(十二卷),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01年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诗文与诗文批评方向在文体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古文字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甲骨文、战国秦汉文字及相关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问题;二是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三是现代汉语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研究成果、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台港和海外华人文学、民间文学四个研究方向,该学科致力于打通现当代文学的时限、海内外文学的地限,文学和文化的界限,具有创新意义。我系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也有较强的实力,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我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宽广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毕业后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及各行各业的高级秘书、行政管理等工作。
1994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我系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2001年11月,经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本基地建设成果评为优秀。
我系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基础课教学。如加强对基础课教学的投入,改革基础课课程体系,认真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建设好一批省、校级重点课程;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等。并且,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选修课的重点放在有代表性的名家、名著和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上,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同时,又开设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应用性课程。我系一贯坚持倡三风(自觉地学习、刻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抓三文(作文、英文、古文),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系长期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强化写作训练”和“全程导师制”计划,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作百篇作文(五万字),二年级学生写作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学生写作学年论文和参加教学实习,四年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期间,其写作和学习活动,均有导师进行全面指导。这个计划从1986年起至今实施了十七年,颇有成效。我系的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分别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达500多人。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准逐年提高。目前在校博士生有120人,硕士生有173人。
近年来,我系已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大东文化大学、美国南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及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建立了定期学术交流制度。
70多年来,毕业于我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在不同领域表现卓越,为我系赢得了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