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何国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5-20



何国强

人类学系 教授



电子邮件
frank_hgq@hotmail.com



人类学系 教授?
?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广州中山大学西北区526-402
邮政编码:510275?
电子邮箱:frank_hgq@hotmail.com; frank–hgq@21cn.com
?
基本介绍
何国强,又名坚赞才旦、Frank。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会员
教育背景
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中山大学读研究生,获哲学硕士
1995年2月—1998年6月,在中山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获民族学博士
1988年7月—2019年11月,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
?
?
研究方向
政治人类学、社会与文化理论与区域文化。少数民族区域的研究集中于青藏高原卫藏地区和川、青、滇、藏四省(自治区)的交界地带,主要研究当地的藏、怒、独龙、纳西、傈僳等民族的社会文化制度;汉族区域的研究集中于广东省和云南省昆明郊区,主要研究客家、福佬、广府、昆明等方言群的生计方式、村落文化等。
?
综合投入
(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
1.2019年,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由9册图书组成,资助额96万元,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2015年与2016年,艽野东南民族(系列一与系列二),分别于入选国家“十二五”与“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由11册图书组成,资助额为58万元,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获得出国基金
1. 美国弗里曼基金(1年:2006.7.-2007.6.)
2. 美国岭南基金(半年:2001.8.-2002.3.)
(三)主持研究课题
1.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1)2020-2024,政治人类学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理论创新研究
(2)2012-2014,川青滇藏交界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动力学研究?
(3)2007-2009,三江并流峡谷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1)2019-2022,澜沧江源头传统制盐技艺与盐村保护研究
(2)2007-2009,青藏高原东部三江并流地区民族文化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重大项目)
(3)2002-2004,政治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学科的本土化研究
3. 省市纵向课题
2014.9-2016.8 沧海明珠:淇澳岛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研究(珠海市社科联重大项目)
4. 中山大学校级课题
(1)香港中山大学高等研究基金
2004-2005,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研究:以卫藏和康的五个社区为例
2002-2003,华南自然保护区族群与生境研究
1999-2000,广东客家村社群生计模式研究
(2)其他校级研究项目
2014-2015,中山大学聘请外国专家校级重点项目
2001-2001,中山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改革研究
?
专项产出
(一)主要著作、编著与译著
1.著作
〔1〕《烟雨淇澳》(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
〔2〕《政治人类学通论(修订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3〕《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
〔4〕《整体稀缺与文化适应》(第二作者)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
〔5〕《政治人类学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6〕《粤东凤凰人》(第一作者),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
〔7〕《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8〕《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编著
(1)丛书“艽野东南民族”,共11册、405万字
《动力与桎梏:澜沧江峡谷的盐与税》(李何春)
《新龙“夹坝”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罗波)
《内生与外依:迪麻洛峡谷卷入现代世界体系的研究》(李亚锋)
《三江并流核心区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持机制研究》(王晓)
《妇女何在?三江并流诸峡谷区的性别政治》(王天玉)
《独龙江文化史纲 : 俅人及其邻族的社会变迁研究》(张劲夫、罗波)
《青藏高原东部的丧葬制度研究》(叶远飘)
《碧罗雪山两麓人民的生计模式》(李何春、李亚锋)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坚赞才旦、许韶明)
《整体稀缺与文化适应:三岩的帕措、红教和民俗》(许韶明、何国强)
《滇藏澜沧江谷地的教派冲突》(王晓、高微茗、魏乐平)
经厦门墨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代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2017年4月和2019年8月,《艽野东南民族》全套丛书在台湾昌明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繁体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2)丛书“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共9册、300万字
《拉萨河畔渔村生计研究》(张婧璞)
《记忆与整合——滇西北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研究》(魏乐平)
《清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研究》(杨卫)
《卡瓦博格转经圈内外的家庭生计》(许韶明)
《事半功倍——西藏农区分工研究》(王霞)
《技艺与文明: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盐业与民族交融动力学研究》(李何春)
《清代以来川边藏区“夹坝”民风的演变研究》(罗波)
《康巴传统文化的流源与结构研究》(范河川)
《西藏东南田野工作纪实性再研究》(坚赞才旦)
(3)报告集和其它
《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
《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调查报告》(上下册)
《民国广州的疍民、人力车夫和村落:伍锐麟社会学调查报告集》
《盘江民族识略:贵州兴仁人类学调查报告集》(与陈华合编)
《粤海虞衡卌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
《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
《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与周大鸣合编)
3.译著
〔1〕《田野调查技术手册(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
〔2〕《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农村生活:对云南高峣的社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3〕《田野调查技术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4〕《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5〕《陈年老窖:法国西南葡萄酒业合作社的民族志》(第一译者)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6〕《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7〕《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项社会人类学调研》(第一译者)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8〕《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
〔9〕《高峣(上册)旧中国的农村生活:对云南高峣的社区研究》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
〔10〕《理解文化:从人类学与社会理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
?(二)调查报告、论文和译文
1.调查报告
〔1〕再探澜沧江源头盐村与环境的动力学因素,载《盐业史研究》2019年第3期,第70-87页
?〔2〕(第一作者)百味之首在澜沧江源头——青海囊谦泉盐产销调查,载《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第148-162页
?〔3〕淇澳岛的渔业状况调查,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第1期,第28–38页
?〔4〕(第一作者)凤凰山区的土地与生计,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8页
?〔5〕(第一作者)田中的祠堂,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10–260页
?〔6〕(第一作者)民以食为天——凤凰人民的吃谱,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93–333页
?〔7〕(第一作者)被拐卖妇女扎根异土的曲折过程,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90–420页
?〔8〕(第一作者)话说城乡差别的缩小,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61–484页
?〔9〕(第一作者)信仰民俗与拜神活动,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24–544页
?〔10〕(第一作者)枫树脚林氏宗族轶史,载《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45–615页
?〔11〕(第一作者)乡村政治,见《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调查报告》(第八章) ,第236–308页
?〔12〕(第二作者)宗教与民间信仰,见《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调查报告》(第九章) ,第309–373页
〔13〕(第一作者)明清与民国诗画中的高峣山水,见《滇池草海西岸八村调查报告》(第十九章) ,第807–838页
?〔14〕(第一作者)三岩藏族体质特征研究,载《人类学学报》,第28卷第4期,408–417页,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09年11月
?〔15〕(第一作者)贡山独龙族怒族体质特征研究,载《黔南民族医专学报》,贵州都匀:2009年第1期,第3–8页
?〔16〕宗族历史与族群互动:以丰顺县汤南镇罗氏宗族为例,载周大鸣等著:《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65–105页
?〔17〕宗族冲突与族群意识:以广东四个客家村社为例,载周大鸣等著:《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29–153页
?〔18〕“契哥”习俗与宗族原则的适应弹性:以丰顺县八乡为例,载周大鸣等著:《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283–307页
?〔19〕1950年八乡山区的情人风与改嫁潮,《客家研究辑刊》,广东梅州: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2000年第2期,第61–69页;并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所摘录
?〔20〕论兄弟型限制性一妻多夫家庭组织与生态动因:以西藏山南贡嘎县真曲河谷为案例的实证分析,《西藏研究》2000年第3期,第9–22页
?〔21〕从近世方志的重构看汤南诸族群的文化互动,《客家研究辑刊》,广东梅州: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1999年第2期
?〔22〕五华县文葵镇里江管理区万屋寨调查报告,载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47–412页
?〔23〕近廿年赤溪镇经济发展二三事/一曲海内外乡亲谱写演唱的教育赞歌,载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575–591页
?〔24〕广东三个客家村社的宗族组织与发展现状,《民族学研究所资料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所)1999年,总字第14,第49–90页
2.论文
?〔1〕“态度决定成败”——小议黄淑娉先生的精神财富,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第5-9页
〔2〕(第一作者)清初淇澳岛民对国家政策的适应,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第149-154页
?〔3〕(第一作者)再论三岩的社会控制:从法人类学和民族学视角,载《青海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第158-165页
?〔4〕(通讯作者)Women’s Narratives of Marital and DivorceIssues and Impact on their Health(《妇女对结婚、离婚问题的叙述以及这些问题对她们健康的影响》)载《宗教与健康杂志》2018年11月,第1—14页
?〔5〕一本发人深省的新著——《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现代人类学简论》,载《青藏高原讨坛》2018年第2期,封二、封三
?〔6〕游荡的侠骨豪气:三岩峡谷的罪与法,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1-9页
?〔7〕(第一作者)论牛河梁遗址的社会性质和妇女地位,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8-35页
?〔8〕我给政治人类学画像,载《政治人类学评论》2015年第1期,第44–81页,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政治人类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
?〔9〕总体史与民族志的交响——读《白堠乡的故事: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载见《客家研究辑刊》2015年第1期,第1–13页
?〔10〕(第一作者)应对稀缺:作为手段的宗教信仰——以西南藏区为中心的阐释,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2014年第6期,第25–30页
?〔11〕(第一作者)论《寻乌调查》的社会人类学意义——从与同期三部作品相比较的视角,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32–41页
?〔12〕再论兄弟共妻制的成因和妇女的出路——来自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六个乡村的研究,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7–14页
?〔13〕(第一作者)人类情怀和阶级使命的又一结晶——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调查思想,载《思想战线》2013年第6期,第1–11页
?〔14〕(第一作者)自然、人文地理双重视野下的天主教在康区的早期传播及适应,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9–33页
?〔15〕人类学家的黑色大理石墓碑——记海门道夫的南亚研究,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1辑,第270–290页
?〔16〕费鹤立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研究,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1辑,第291–301页
?〔17〕民国广州的疍民、人力车夫和村落——记伍锐麟对华南城乡的田野研究,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9辑,第225–252页
?〔18〕疍民、人力车夫:他们曾经生活在广州,载《南方都市报》2011–3–13
〔19〕再论三岩藏族的居室葬,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93–102页
?〔20〕(第一作者)论多偶制和家庭文化特质的传递:兼谈婚姻效用的协商分配理论,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6辑,第30–48页,2009年5月
?(21)(第一作者)伍锐麟华南社会调查回顾,载《五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1-5页
?〔22〕回忆曾昭璇先生的人类学思想,载《岭南文史》2009年第1期,第17–20页
?〔23〕论戴裔煊的民族学研究,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110–116页
?〔24〕论奥斯古德对昆明高峣社区的人类学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11–16页
?〔25〕记一位安乐椅上的民族学家,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33–41页
?〔26〕社会人类学家伍锐麟先生逸事述略,载岭南大学《岭南学报》2006年9月新三期,236–248页
?〔27〕(第一作者)论青藏高原和南亚一妻多夫制的起源,载《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00–110页
?〔28〕20世纪下半叶的人类学轨迹:罗伯特·尤林和《理解文化》,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79–84页
?〔29〕(第一作者)析中国民族学北派和南派的学术倾向:以吴文藻、杨成志为例,载《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第132–140页
?〔30〕论客家“围”、“屋”组合村寨的功能,载台湾中央大学《客家文化研究通讯》,中国台北:2005年4月,总字第7期,第80–91页
?〔31〕我伴三人哲界行:析博厄斯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根基,载周大鸣、何国强主编:《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2月,第59–80页
?〔32〕(第一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视野中的理性法和实践法,载《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78–85页
?〔33〕The Lineage Societyin Weilong House: The Case of Wanwuzhai Village Along the Qingjiang RiverValley in North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 Spring 2002/Vol. 34.No.3, pp.49-68. M.E.Sharpe, Inc. NY.
〔34〕族群依赖与冲突的共生模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三,《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第32–39页
?〔35〕居山农耕的基本生计方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二,《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32–38页
?〔36〕多样性的谋生技术——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12–17页
?〔37〕真曲河谷亲属称谓制探微,《西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10–18页
?〔38〕真曲河谷一妻多夫家庭组织探微,《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28–34页
?〔39〕古代西北游牧部落创建文明与国家的非依赖性,《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79–85页
?〔40〕(第一作者)计算机应用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第29–34页
?〔41〕(第一作者)从民族志和考古学资料看中国国家的起源,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104–111页;分别为上海《CUIA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6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所摘录
?〔42〕从民歌看川藏康巴人和粤东北客家人的族群性格,《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第135–146页
?〔43〕略论“房”概念的语义区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49–53页
?〔44〕试论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四个环节,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第36-38页
?(45)论东方国家的起源,《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45–51页
?(46)论行政组织人员的“搭便车”行为及其根治,载《创造》1995年第5期,第7-8页
?(47)论行政组织中“搭便车”行为者的经济选择及对其之制约,载《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第82-85页
?(48)试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机制培育,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7-11+34页
3.译文
〔1〕金萨人的村庄治理模式,载《青藏高原论坛》2018年04期,第12-20页
〔2〕作为专家证人的人类学家,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03期,第52-68页
〔3〕再谈婚姻的定义:尤以一妻多夫制、继承权及僧伽罗人的习惯法为例,载《西藏研究》2018年第2期,第82-89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民商法学》期刊第9期全文转载。
〔4〕西藏的兄弟共妻:社会生物学理论的试验,戴《西藏研究》2015年第6期
〔5〕(第一译者)民间革命的艺术:试析毛泽东1930年的《寻乌调查》,载《嘉应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24–28页
〔6〕保卫恩格斯(二)——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美国版导引》,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1–10页
〔7〕保卫恩格斯(一)——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美国版导引》,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6–26页
〔8〕(第一译者)妇女与权力,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93–105页
〔9〕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妻多夫制,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31–38页
〔10〕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人类学理论,载《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19–37页
〔11〕海拔高度与文化:何者与人类生育力有关?,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2〕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土著是否明显地存在因缺氧而造成的生育力下降的问题--对戈尔斯坦、查隆和比尔的回应,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3〕就埃贝尔森对戈尔斯坦、查隆和比尔批评的回应,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4〕对《〈高海拔缺氧、文化和人类生育力或生殖能力〉一文的评论》2009年第3期
〔15〕对布什和古朴塔的回应,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6〕论高海拔地区人类生殖能力的研究:回应霍夫,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7〕近同戈尔斯坦、查隆和比尔商榷,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8〕(第一译者)伦敦诺丁山狂欢节发展中的戏剧和政治,载《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2页
〔19〕伊朗的仪式与革命,载《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2页
〔20〕论利科对当代人类学的影响与贡献,载《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77–82页
〔21〕巴哈里与西藏的一妻多夫制度新探,《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07–119页
〔22〕利米半农半牧的藏语族群对喜马拉雅山区的适应策略,《西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113–120页
?
(三)特约栏目主持(基于率队调查、指导写作或组织稿源)
1.半山客地区文化研究专栏(参见《客家研究辑刊》2013年第2期,第1–72页)
(1)半山客地区文化研究略论(何国强)
(2)腾飞的凤凰:半山客地区的发展人类学解读(钟淑如)
(3)图说半山客地区的常用农器——以粤东凤凰、留隍为例(林跃文)
(4)潮客交融地带的养蜂状况——粤东留隍、凤凰调查札记(张婧璞)
(5)仪式与象征——凤凰山半山客春节民俗感怀(郑观蕾)
(6)半山客的收养——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赵琬)
(7)留隍妇女集体自杀事件调查研究(钟晋兰)
?2.关于“海外客家研究译丛”暨大陆客家研究若干书评的专栏(参见《客家研究辑刊》2014年第1期,第1–37页)
(1)海外客家研究译丛总序 (邱国锋)
(2)以铜为镜,自知其形——谈《陈年老窖》光环下的几本客家论著 (钟玲玉)
(3)客家人:建构的族群身份——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李琳)
(4)踩高跷:在族群性和族群边界之间——评《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书评(许韶明)
(5)一本客家研究的扎实作品——评《饮水思源:一个中国乡村的道德话语》(邹礼跃)
(6)一本关于香港客家人的佳作 ——评《基督徒心灵与华人精神——香港的一个客家社区》(韩彦)
(7)海外华人商业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评《血汗和麻将——一个海外华人社区的家庭和企业》(王天玉)
(8)《日本客家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百年的轨迹》书评(高荧)
3.专家点评: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参见《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04期,第75页;2018年10期,第229、231-232页);2019年7期,第53页)
(1)尽管实行者在减少,但兄弟共妻婚永远不会消逝(坚赞才旦)
(2)一妻多夫家庭中的夫妻如何协调房事(坚赞才旦)
(3)囊谦泉盐是青海盐业体系中的瑰宝,亟待保护和开发
4.评议钟晋兰在民间信仰中的调查与笔耕(相关评论发表在2018年的《嘉应学院学报》、《宜春学院学报》、《客家研究辑刊》等刊物)
(1)历史与乡土视域下的普庵教研究——评《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张婧璞)
(2)亮点、硬伤和遗憾——评《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许韶明)
(3)普庵教与地方社会——评钟晋兰《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周力行)
(4)乡间信仰中的女性政治 ——管窥《宁化县的普庵教与地方宗教仪式》(何国强)
教学情况
(一)授课
1.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原著选读
2.西方人类学原著选读
3.政治人类学
4.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5.中国人类学史
6.广东的民族、族群分布及其文化概貌
7.藏印文化解读
8.定性调查
9.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解读
10.中山大学迁滇返省途中的农村生活
(二)指导学生做论文
1.自2005年9月至2019年10月,指导学生写出博士论文20篇,其中留学生2名,均通过答辩。有18篇是基于青藏高原的田野研究。在这20位学生当中有9人毕业后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申请到国家或教育部项目,其中获得国家青年项目3项、获得国家一般项目4项、获得国家西部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项目3项(艺术类与人文类各1个)。
2.自2005年9月至2019年10月,指导出19篇硕士论文,其中有3篇是研究青藏高原,《上帝在藏族村庄中——西藏盐井天主教的本地化》一文被吸收进2013年出版的《滇藏澜沧江谷地的教派冲突》一书中;《怒族社会的生计模式——以怒江峡谷秋那桶为例》是导师亲自选点,提供经费,讨论框架,精心辅导,敦促完成的,2013年被纳入《民族与社会丛书》,以《家计与市场——滇西北怒族社会的生存选择》为名正式出版,该书的篇幅与结构与学位论文完全相同。
3.自1998年秋至2016年夏,指导本科生写出学年论文、学位论文各几十篇。在指导郁弘芳撰写学年论文和学士论文时,介绍该生到广州诗人黄礼孩的家乡雷州半岛南端的小苏村调查。她毕业后继续给予鼓励和指导,完成了18.6万字的田野民族志——《风吹稻浪 :百年小苏基督教会手记》,该书在黄礼孩、陈海明的帮助下,于2008年在西安的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学术造诣
(一)稔知青藏高原东部的民族文化(婚姻、家庭、社会组织、生计模式、生存动力、宗教信仰、妇女地位、丧葬制度等),对兄弟共妻制颇有研究,学界有专题介绍(如瞿明安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第789~792页)。
(二)稔熟广东客家文化、福佬文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1995年到2004年,广泛收集粤东北、粤东、粤中,客家人的传统生计模式写成专著和系列论文。至今《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已有8篇书评。有人说此书是对广东省各地客家农民谋生的重要方法、策略和技术的研究而得的成果,展示了占中国大陆客家总人数和总县数三成半强的客家文化适应的多样性,揭示了客家文化机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生命力(常建华:《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载《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第80~94页)。
2.从2003年到2014年,坚持在一个山区调查,以两部书(《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粤东凤凰山区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续集》)、51篇报告,105万字的规模全景式地记录了福佬人和半山客交融地带的区域文化。
(三)把握政治人类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从1989年9月至今,在政治人类学的园地耕耘了28年,讲授此课23次,功到自然成——2011年出版《政治人类学通论》,描绘了这门学科的轮廓,勾勒其发展历程,提出了概念体系,2015年在《政治人类学论丛》创刊号上撰文,再次对该学科作了多维度的界定,2016年出版《政治人类学通论(修订版)》。
(四)践行人类学 “双语主义”的原则,知晓汉英文本的概念差别、理论模型、路径依赖及其在教学研究中的价值,擅长跨文化比较和结构分析,出版译著9部(2部为二人合译)、发表译文19篇,在填补资料空缺,提供分析工具和操作手段方面起到弥足珍贵的作用。
(五)擅长田野工作。从1987年夏至今,33年间,每年都有几月在青藏高原、粤、桂、琼的岛屿与山区、滇、黔汉族或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有时带领本科生实习,有时指导研究生调研,有时从事课题研究。独立翻译出版《田野调查技术手册·修订版》,在当当网的“社会科学新书榜”上稳居前一百名(保持在第70多名),这是根据图书综合情况排定的,作为一部学术性极强的著作,能够登上新书热卖榜,可谓客观地反映了读者的欢迎程度。
??
获奖情况
1.2015年9月,丛书《艽野东南的民族(7册)》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2.2015年9月,译著《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3.2013年1月,专著《政治人类学通论》获第十三届云南省优秀出版物一等奖
4.2012年1月,译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社会人类学调研》获云南省优秀出版物三等奖
5.2006年11月起,享受中山大学教师特别津贴(个人奖)
6.2005年3月,获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成果一等奖(集体奖)
7.2003年9月,获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成立20周年纪念奖(个人奖)
8.2001年12月,获中山大学蔡冠深奖金(个人奖)
9.1997年1月,获中山大学第三届教学成果奖(集体奖)
10.1996年11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获中山大学优秀教材奖(此二项均为集体奖)
11.1995年,获中山大学第三届优秀教材奖(集体奖)
?
学术交流
(一)国外学术交流?
2001.8.-2002.3.,美国密歇根州卡拉马祖市,西密歇根大学(WMU)科学与艺术学院人类学系,访问副教授
2006.7.-2007.6.,美国伊利诺州,伊利诺大学厄本勒―香萍校区(UIUC),东亚―太平洋研究中心(EAPS),访问教授
2006.11.,美国人类学第105届年会(加利福尼亚州,圣·荷塞市)
?(二)国内学术交流 ?
2009.4.-2009.5.,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座
2009.8.-2009.8.,成都四川大学藏学研究中心,任乃强纪念会
2013.12.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邀请,白天交流,夜晚讲座
2014.12.广西师范学院法政学院,白天交流,夜晚讲座
2015.1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白天讲学
2016.8.15 内蒙古阿拉善盟图书馆讲座
2017.7.10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讲座
2017.11.16重庆长江师范学院讲座
2018.4.19青海民族大学讲座
2018.6.12-14广西民族大学讲座1场、广西师范大学讲座1场
2018.10.19-20湘南学院,讲座2场、辅导1场
2019.5.7怀化学院,讲座1场
2019.5.9湘南学院,讲座1场
2019.5.13-15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讲座2场
2019.7.1云南民族大学,讲座1场
(三)主持受邀外国专家的讲座
嘉宾: Professor VictorCunrui Xiong,Western MichiganUniversity
题目:中西古代史学比较研究:史家、史书和写作风格(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ography: Historians,Histories, and Writings Styles)
时间:2014年5月7日(周三)15:00-17:00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逸夫楼301室
嘉宾:同上
题目:从玄奘的经历看初唐的出行(Travel in EarlySeventh-century China as Seen in the Story of Xuanzang)
时间:2015年5月12日(周二)15:00-17:00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逸夫楼303室




相关话题/中山大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