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黄寿松
职称:讲师、硕士生导师
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兼职:
学术交流:
2008年9月7日-9日参加湘潭大学毛泽东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12月参加由中山大学马哲所、中央文献研究室、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举办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注意:下面的论文专著教材科研项目获奖等均是自2005年以来的信息,并按时间先后排序;当然,2005年以前的内容自己愿意写上也可以。
论文(刊物以社科处的分类为准):
一类刊物
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哲学研究》,2006、2,第二。
二类刊物
中国式民主如何可能,《现代哲学》,2007,1,独立。
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和策略,《现代哲学》,2008、5,独立。
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奠基性意义,《现代哲学》,2009、4,第二。
三类刊物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社会科学家》,2008、7,第一。
保守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独立。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三重向度,《福建论坛》,2010、6,独立。
其他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世界人权运动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独立。
科研项目:
主持的课题
1、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历史和经验”;
2、2008年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九十年学术史研究”;
3、2009年中山大学211三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重构”子项目“转型期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4、2006年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理论研究 ”;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课题:
1、2007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谐社会视域的价值共识问题研究”第三承担人;
2、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2006广东“十一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及其实践的历史进程”;
4、中山大学985项目二期“当代中国价值冲突与重建”及“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新论”;
获奖情况:
1、“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哲学研究》(2006、2)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2008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3、中山大学教育学院2009年度优秀。
联系方式:
电话:020-84114325(办)13535535603
E-mail:shousong-zsu@163.com
更新时间:2010年6月10日
姓名:黄寿松
职称:讲师、硕士生导师
简介:女,湖南人。1996年获兰州大学经济学学士,1999年进入中山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2001年获准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教育学院社科系任教。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交流:2000年11月到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交流;2008年9月7日-9日参加湘潭大学毛泽东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12月参加由中山大学马哲所、中央文献研究室、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举办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论文(刊物以社科处的分类为准):一类刊物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哲学研究》,2006、2, 第二
二类刊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境界”,《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第二“中国式民主如何可能”,《现代哲学》,2007,1, 独立“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和策略”,《现代哲学》,2008、5,独立“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奠基性意义”,《现代哲学》,2009、4,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五四后期国民性改造思潮的转向”,《现代哲学》2010年第6期,独立
三类刊物“马克思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人权观的祛魅”,《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9期,独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社会科学家》,2008、7,第一“保守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以梁漱凕为中心的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独立“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三重向度”,《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独立
其他“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4期,独立“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世界人权运动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独立。
科研项目:主持的课题1、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历史和经验”;2、2008年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九十年学术史研究”;3、2009年中山大学211三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重构”子项目“转型期中国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4、2006年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理论研究 ”;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课题:1、2007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谐社会视域的价值共识问题研究”第三承担人;2、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2006广东“十一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及其实践的历史进程”;4、中山大学985项目二期“当代中国价值冲突与重建”及“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新论”;5、200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和方式研究》6、2009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九十年学术史撮要”子课题负责人。
获奖情况:1、“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哲学研究》(2006、2)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2、2008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3、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2009年度优秀
联系方式:电话:020-84114325(办)E-mail:shousong-zsu@163.com更新时间:201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