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0
学科名称:结构工程
学科代码:081402
一、学科简介:
结构工程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且具有博士授予权。学科的各研究方向均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新兴学科,极富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又兼具学术性和工程性。结构健康检测与监测系统方向,体现了IT时代土木工程的新特点,主要研究:基于无线智能传感网络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智能材料和智能结构的增强、增韧、自监测及自诊断的集成化系统;混凝土的非破损检测方法研究。结构现代维修加固理论和方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新老混凝土粘结机理和测试方法;碳纤维布及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的理论及方法;钢丝网钢筋加固混凝土的理论及方法。
本硕士点目前拥有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来,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近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8项。公开发表论文约240篇,其中SCI和EI收录50多篇。本学科具有一流的科研试验设施,建有结构、建材等6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1200万元,包括20余种具国际先进水平的非破损检测仪器及MTS液压伺服加载系统。
二、硕士复试方式:
口试,复试科目:结构工程专业知识综合考试及英语能力
三、硕士复试科目参考书目:
考生本科学习期间所用教材 。
四、博士复试方式:
①笔试
②口试
五、博士复试科目参考书目:
081402101|专业英语:导师选取其研究方向某学术论文片段,考生英译汉。
081402102|工程塑性力学:应用弹塑性力学,徐秉业、刘信声,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5)
081402103|工程随机振动:张景绘、王超,工程随机振动理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
庄表中等,结构随机振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
081402104|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现代随机信号与系统分析》,沈民奋,科学出版社, 1998年。
六、博士生导师简介
赵晓华教授:曾先后就读于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2000年至2001年期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先进检测与监测方法、智能材料与结构、混凝土损伤与断裂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十七项,在《中国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3篇。
熊光晶教授: 1982年1月获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士, 84年11月获硕士;后留校任助教,87年任讲师;93年获英国LEEDS大学博士学位。95年任汕大副教授,98年任教授;96年起任系主任。2000年起兼任汕头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维修加固理论和方法研究,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承担过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0多项。目前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 其中在国际期刊和国内一级学会会刊《ASCE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ACI Structural Journal》、《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Journal of Ferrocement》、《材料研究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硅酸盐学报》、《水利学报》和《建筑结构学报》发表32篇,已有20篇被SCI收录。
谢壮宁教授: 1984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长期从事流体诱发振动和结构风工程教学及研究。目前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测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核心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建筑抗风技术与示范”子课题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大项目5项。另主持和参加广州珠江新城西塔(432米)和深圳京基金融中心(439米)等70余项大型土木工程的结构抗风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