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MPH教师队伍)
李丽萍
汕头大学医学院MPH教育中心主任。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学士,北京大学公卫学院医学硕士,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伤害流行病学;职业医学。
社会兼职: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伤害医学(电子版)》主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伤害监测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作用的预测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应急管理项目:大学生多发性体能活动伤害与执行功能及其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参编伤害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预防医学,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童伤害的预防措施(VCD),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预防医学学习指导,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汕头大学医学院新教学模式教学参考资料“健康与社会”;参加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医学模式转变与医疗体系完善”(灾害医学)与“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伤害部分”;《儿童伤害预防与急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Mu Li,Yang Feng Wu.Urbanization and public health in China.Imperial College Press,[2015] .Li Ping Li,Chapter Four Urbanization and Road Traffic Injury in China,pp87-102;《新型国家预防医学体系建立》,2020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曾获2018年度广东省优秀科技成果,第九届潮汕星河国瑞科技奖(原称潮汕星河张章笋科技发明创新奖),第二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公共卫生领域)。
苏敏
汕大司法鉴定中心机构负责人,病理教研室负责人,汕大医学院病理与病生国家重点学科病理教研室主任,省高校食管癌癌分子遗传国际合作平台负责人。汕头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机构负责人,担任数十例重大或疑难病理或涉外尸检主检,MPH博硕士生导师,西安医科大学病理硕士,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曾留学日本京都俯立医科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短期访问学习,瑞典隆德大学短期访问学习。研究方向:食管癌遗传易感与早期诊断分子标记,尘肺病理。
社会兼职:中国病理医师协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与环境病理学组负责人;卫健委尘肺诊治专家组成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毒性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司法鉴定协会法医病理专业委员会主委;第一、二届教育部基础医学教指委委员;第二、第一、二届广东病理医师协会副主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其中国际合作重大一项(并列主持)、NFS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一项);主编专著1部、教材6部;2014年曾获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006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2005年获广东省首届教学名师;2004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张铭志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任主任医师、博导、教授、常务副院长,内蒙古医学院医学系学士,内蒙古医学院眼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白内障、青光眼、眼视光。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课题智慧医疗在眼病防治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网胆固醇外排中的CAV1-ABCA1相互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窝蛋白脂筏通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参与《眼病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副主编编制。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三项;汕头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四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参与)一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其他国家、省级项目十一项;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9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2019年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9年APAO(亚太眼科学会)学术成就奖;2019年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 年上榜《中国名医百强榜》眼科榜单;2018年被评选为岭南名医;2018年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7年获APAO(亚太眼科学会)防盲突出贡献奖;2017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医学奖”;2015年获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南粤巾帼好医师”;2015年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医务(卫生)管理科研创新奖”。
黄庆军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山东医学院医学学士,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硕士,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神经免疫与精神心理活动的双向调节(神经免疫学)。
社会兼职: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精神分会委员;中国医院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委员;广东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汕头市心理学会理事长。主持完成课题广东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精神分裂症脑白质损伤的神经免疫学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抑郁症研究:白细胞介素-1与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再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炎性细胞因子在抑郁症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范冠华
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师。南开大学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博士。
近5年共计主持并完成10项纵向科研项目,主持并完成“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等省部级项目4项,以及“广东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等科研项目。
彭琳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汕头大学临床医学学士,汕头大学医学硕士,汕头大学医学博士。研究方向:肿瘤环境病因学。
社会兼职: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汕头市青年博士联合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镉暴露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射抗拒相关机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慢性镉暴露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干性促进肿瘤演进及放化疗耐受的机制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抑制素3’-UTR 基因多态性与粤东汉族女性乳腺癌的关系研究3万元。曾获2018年第34届国际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学会(SEGH)学术年会最佳口头报告奖;2018年汕头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汕头市第14批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第23届ISCOMS国际医学研讨会口头报告奖;2016年汕头大学医学院优秀研究生;2015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届Research Day壁报三等奖;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2009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科研先进个人。
曾德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副主任,广东省乳腺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学士,汕头大学医学硕士,汕头大学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乳腺癌耐药及转移机制研究;乳腺癌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乳腺癌分子标记物及流行病学研究。
社会兼职: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兼聘教师、全英班讲师,PBL认证导师;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乳腺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结合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汕头市抗癌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汕头市青年博士联合会理事。主持完成2019“李嘉诚基金会交叉学科重点项目”立项资助,CD146靶向的光热免疫纳米药物在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019“汕头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课题,Sox11通过上调Slug促进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研究;201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tch1通过上调MCAM促进三阴性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和顺铂耐药的机制研究。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乳腺癌》翻译版编委,主译《淋巴水肿》编制。曾获2018年度及2019年度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规培优秀教师”;2018年度“汕头市城市医院支援基层卫生院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度汕头大学医学院Research Day,英语口头演讲(研究成果展示)一等奖;2012年度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教学优秀奖;2009至2010年度汕头大学医学院中青年教师全英授课竞赛三等奖。
陈业群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汕头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汕头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汕头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
社会兼职: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电生理与起博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电生理与起博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主持课题DNA甲基化调控单核细胞基因表达参与糖尿病“代谢记忆”发病机制研究;母胎免疫平衡失调致妊娠期高血压免疫基因组及转化的合作研究;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花生四烯酸P450通路代谢产物表达的影响。参与《心电图学》第三版中第十篇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心脏电生理心电图中第110章有创电生理检查及电生理心电图编制。曾获2009年 汕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汕头市优秀拔尖人才;2018年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洪文旭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学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重大慢病风险标志物多组学筛查与应用。
主持课题HLA-E基因多态性表达调控机制及其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研究;深圳地区献血人群红细胞稀有血型筛选和应用研究。曾获2019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社会公益类一等奖. “中国人重要血型基因分子遗传背景及在临床输血中应用的系统研究”;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几类化学污染物毒性关键分子鉴别与功能分析及应用研究”;201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几类化学污染物毒性机制、生物标志物鉴别及应用研究”;201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代表性化学污染物毒性机制及应用研究”。
蔡于茂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性病防治科主任医师,科副主任。同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硕士。研究方向: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
社会兼职: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信息交流与数字化防控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2008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8年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雷林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肿瘤防控科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预防医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硕士。研究方向:慢性非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伤害预防与控制。
社会兼职: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血液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卫生经济学会卫生统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预防医学会慢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主持课题非小细胞肺癌风险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和鉴定,;环境污染物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糖尿病“五癌”风险和筛查策略评估。《2001-2015年深圳市肿瘤登记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曾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肖冰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副科长,主任医师。吉林大学医学学士,吉林大学医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重点慢病防控策略及关键措施研究。
社会兼职:广东省医学会卫生学分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第四届艾滋病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女医师协会妇女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健康教育科普专家团专家。主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Toll样受体调节Th17细胞致梅毒血清固定作用的队列研究;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神经梅毒在血清固定患者中的发生规律及其疾病负担估计;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金自由探索项目,妊娠梅毒患者及其婴儿治疗随访的脱失情况、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曾获2018年度深圳市科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梅毒母婴传播综合防控策略及实施效果研究,第二完成人;2017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梅毒母婴传播综合防控策略及技术措施研究,第四完成人。
吴永胜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汕头大学公共卫生硕士教育中心现场指导导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信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命统计。
社会兼职:深圳市卫生健康信息协会公共卫生信息专委会主任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公共卫生信息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预防医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空间统计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持课题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传染病智能预测预警与防控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类管理系统研发及传播链研究;面向区域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健康大数据处理分析研究及示范应用。参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指南》;《现场流行病学》第二、三版;《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编制。曾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徐峰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浙江大学医学博士。研究方向:呼吸系统肿瘤发病机制,PM引起气道损伤发病机制。
主持课题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靶向上皮细胞pyroptosis保护PM2.5所致COPD急性加重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基于TP53相关的免疫基因预测肺鳞状细胞癌预后和疗效研究;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支撑项目科研专项计划(博士后重点支撑项目),S1PR2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对吸烟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和COPD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大气细颗粒物引发呼吸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干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ATM信号通路介导的DNA损伤应答对慢性气道炎症的调控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炎症小体IL-1通路调控PM2.5所致COPD急性加重模型中ILC3的机制研究;2019年李嘉诚基金会交叉研究项目,环境重金属污染物致乳腺癌相关机制研究。
徐健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老年健康管理科科长,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博士。研究方向:营养与老年健康、营养与慢性病。
社会兼职: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营养学会理事长;深圳市卒中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华预防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通讯编委。主持完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过量碘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验证和易感基因筛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碘化钠;深圳市卫生系统科研项目,基于区域信息平台的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参编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慢性病防治工作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公共卫生导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深圳市居民膳食与营养状况调查报告(201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国内外慢性病防治重要政策概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编制。曾获2011年深圳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称号;2018年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
赵锦
深圳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生物化学理学学士,中山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理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哲学博士。研究方向:艾滋病预防控制。
社会兼职: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妇女身心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女医师协会心理保健分会常委;深圳市预防医学会艾滋病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课题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HIV-1新型重组CRF55_01B快速传播机制及对疾病进展影响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男男性接触人群HIV-1传播动力学及新型重组病毒传播的分子机制研究;参与课题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精准导向的艾滋病高危人群综合干预技术研究。参编教材与论著:《HIV感染女性临床医护指南》冯铁建,赵锦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及验证》.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曾获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一批);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
崔玉坤
广东省乳腺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学科方向带头人,主任。南开大学化学学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研究院生物化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美国贝勒医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肿瘤耐药。
社会兼职: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芳香化酶与PI3K/AKT通路的串话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敏感性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蛋白质异构化酶PIMT1在乳腺癌三苯氧胺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细胞核定位缺失相关的乳腺癌三苯氧胺耐药的机制研究。曾获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年汕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