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 专业代码:0502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高校英语教师、研究人员和高级翻译工作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工作。
二、学习年限
2年(在职学习为3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但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英美文学
2、翻译理论与实践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分制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授课、研习、导读、论文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第三学期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第三学期结束前应完成教学或社会实践环节。课程学习(含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时间为一年。论文写作时间为一年。
本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可根据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选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课程。
五、学分要求
最低总学分要求:40学分。最低修课学分要求:27学分(其中公共必修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学位课程: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最低要求:12学分)。文献查阅和开题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研究生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统计源期刊及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可获得1学分,论文被CSSCI收录,可获得2学分。学分不重复累计。
六、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第4周前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之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学生必须在第四学期第四周之前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论文定稿必须按研究生院当年规定的最迟时间前送交校内外专家评审。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任课教师
|
考试方式
|
备注
|
公共必修学位课程
|
002001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36
|
1
|
第一学期
|
黄理稳等
|
笔试
|
|
002002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54
|
2
|
|
|
|
|
|
S0002005
|
第二外语(日)
|
72
|
3
|
第一学期
|
朱 林
|
笔试
|
任选一门
|
|
S0002007
|
第二外语(德)
|
戴 敏
|
||||||
专业必修学位课程
|
S0502008
|
文学导论
|
48
|
3
|
第一学期
|
刘洊波
|
笔试+论文
|
|
S0502010
|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
48
|
3
|
第二学期
|
周建新
|
论文
|
|
|
S0502007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48
|
3
|
第一学期
|
李静滢
|
笔试+论文
|
|
|
专业选修课程
|
S0502003
|
科研方法导论
|
32
|
2
|
第一学期
|
罗世平
|
论文
|
|
S0502017
|
英美作家作品研究
|
32
|
2
|
第一学期
|
颜学军
|
论文
|
|
|
S0502011
|
小说研究
|
32
|
2
|
第二学期
|
刘洊波
|
论文
|
|
|
|
戏剧研究
|
32
|
2
|
第二学期
|
颜学军
|
论文
|
|
|
|
诗歌研究
|
32
|
2
|
第二学期
|
周建新
|
论文
|
|
|
|
中西翻译思想
|
32
|
2
|
第二学期
|
李静滢
|
论文
|
|
|
|
文化理论
|
32
|
2
|
第二学期
|
罗世平
|
论文
|
|
|
S0502001
|
语言学导论
|
48
|
3
|
第一学期
|
吴 刚
|
笔试
|
|
|
S0502004
|
文体学概论
|
32
|
2
|
第一学期
|
秦秀白
武建国
|
论文
|
|
|
|
文学文体学
|
32
|
2
|
第二学期
|
秦秀白
刘洊波
|
论文
|
|
|
|
话语分析导论
|
48
|
3
|
第二学期
|
武建国
|
笔试
|
|
|
S0502012
|
第二语言习得
|
48
|
3
|
第二学期
|
蒋静仪
|
笔试
|
|
|
S0004021
|
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
|
32
|
2
|
|
魏卫
|
论文
|
|
|
必修环节
|
S0004016
|
参加学术会议10次
|
10次
|
2
|
|
|
|
|
|
文献查阅及开题报告
|
|
1
|
第三学期
|
|
|
|
|
|
学位论文
|
|
10
|
第三、四学期
|
|
|
|
本培养计划从2008年9月起执行。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专业代码:05021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高校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掌握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前沿理论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工作。
二.学习年限
学制为2年(在职学习为3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但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理论语言学
2. 应用语言学
3.第二语言习得和英语教学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分制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授课、研习、导读、论文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第三学期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第三学期结束前应完成教学或社会实践环节。课程学习(含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时间为一年。论文写作时间为一年。
本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可根据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选修“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
五.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40学分。其中最低修课学分要求为27学分(其中公共必修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学位课程: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最低要求:12学分);文献查阅和开题报告为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学位论文为10学分。
硕士生研究生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统计源期刊及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可获得1学分,论文被CSSCI收录,可获得2学分。学分不重复累计。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三学期第四周之前,开题报告通过之后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学生必须在第四学期第四周之前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初稿。论文定稿必须按研究生院当年规定的最迟时间前送交校内外专家评审。
论文答辩必须按研究生院当年规定的最迟时间前完成。
学位论文答辩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任课教师
|
考试方式
|
备注
|
公共必修学位课程
|
S0001001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36
|
1
|
第一学期
|
黄理稳等
|
笔试
|
|
S0002004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54
|
2
|
|
|
|
|
|
S0002005
|
第二外语(日)
|
72
|
3
|
第一学期
|
朱 林
|
笔试
|
任选一门
|
|
S0002007
|
第二外语(德)
|
戴 敏
|
||||||
专业必修学位课程
|
S0502001
|
语言学导论
|
48
|
3
|
第一学期
|
吴 刚
|
笔试
|
|
|
话语分析导论
|
48
|
3
|
第二学期
|
武建国
|
笔试
|
|
|
S0502012
|
第二语言习得
|
48
|
3
|
第二学期
|
蒋静仪
|
笔试
|
|
|
专业选修课程
|
S0502003
|
科研方法导论
|
32
|
2
|
第一学期
|
罗世平
|
论文
|
|
S0502014
|
句法学
|
32
|
2
|
第二学期
|
吴 刚
|
论文
|
|
|
|
语篇体裁研究
|
32
|
2
|
第二学期
|
韩金龙
|
论文
|
|
|
|
系统功能语法
|
32
|
2
|
第二学期
|
邓仁华
|
论文
|
|
|
S0502006
|
语用学概论
|
32
|
2
|
第二学期
|
武建国
|
论文
|
|
|
S0502016
|
统计与语言研究
|
32
|
2
|
第二学期
|
马 跃
|
论文
|
|
|
S0502002
|
文体学概论
|
32
|
2
|
第一学期
|
秦秀白
武建国
|
论文
|
|
|
S0502004
|
文学文体学
|
32
|
2
|
第二学期
|
秦秀白
刘洊波
|
论文
|
|
|
S0502008
|
文学导论
|
48
|
3
|
第一学期
|
刘洊波
|
笔试+论文
|
|
|
S0502010
|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
32
|
2
|
第二学期
|
周建新
|
论文
|
|
|
S0502007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48
|
3
|
第一学期
|
李静滢
|
笔试+论文
|
|
|
S0502017
|
英美作家作品研究
|
32
|
2
|
第一学期
|
颜学军
|
论文
|
|
|
|
S0004021
|
职业规划与素质培养
|
|
|
|
魏 卫
|
|
|
必修环节
|
|
参加学术会议10次
|
10次
|
2
|
|
|
|
|
|
文献查阅及开题报告
|
|
1
|
第三学期
|
|
|
|
|
|
学位论文
|
|
10
|
第三、四学期
|
|
|
|
本培养计划从2008年9月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