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辛学刚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2019-05-05

更新日期:2018年7月5日
姓 名 辛学刚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1年7月 籍贯 辽宁庄河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系主任 Email xinxg@scut.edu.cn
工作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 邮政编码 510005
通讯地址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校区
单位电话 **


个人简介
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可全英文授课。
本科就读于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接受过完整的医学专业基础教育和电子工程专业基础教育。
2004年之前在部队单位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方面工作,2006年随部队单位集体转制后开始从事教学工作,2008年后开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3-2014年曾在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与Chris Collins教授合作开展访问研究一年。2017年4月入选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兴华学者“精英学者”。
曾指导在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索引论文、获得“国家级创新课题”多项、获得“广东省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多项,获得“挑战杯”省赛一等奖,获得“挑战杯”国赛金奖等。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医学影像科学与技术(磁共振新技术、动物活体成像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发育机制机理研究、肿瘤微环境(含微循环)检测、肿瘤早期发现检测)、生物电磁、医疗器械临床转化研究等。
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课题多项,包括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索引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发明多种整机原创性的医疗设备系统。
工作经历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按时间倒序排序):
2017/4 – 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科学技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2014/9 – 2017/4,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2013/8 - 2014/8,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访问学者,合作导师Christopher M. Collins教授
2010/12 – 2014/8,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2004/8 – 2010/12,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数学物理系,讲师
其它工作经历(按时间倒序排序):
2002/9 – 2004/8,第一军医大学分校,教保处,负责印刷厂经营
1997/1 – 1999/9,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保处,设备参谋,修理所所长
1993/9 – 1996/12,广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科研助理员
教育经历
教育经历(按时间倒序排序):
2008/9 - 2011/6,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1999/9 - 2002/7,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1989/9 - 1993/7,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电子工程,学士
获奖、荣誉称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一负责人(首席科学家)。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现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创新专委会发起专家,国家科技部医疗器械产业技术联盟创新子联盟发起专家。担任中国转化医学联盟理事,中国医疗卫生装备协会理事,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信息分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医工结合领域,研究能够在多尺度层面上动态地、无创地获取生物大分子、细胞、及活体个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形态、功能等信息的相关科学技术,为探索生命的奥秘和解决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具体包括:
MR新技术,具体涵盖核磁共振系统硬件设计、软件技术、成像算法、图像数据处理算法等;
细胞、分子层面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相关信息检测、生物序列和标志物信息检测、功能性成像等新技术研究;
新型生命科学和医学科研仪器研制开发,依托大学优势的工科基础,针对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需求,研发创新科研仪器设备系统;
医疗器械临床转化研究,发挥理工医结合优势,针对临床存在的疑难疾病诊治具体需求,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形成创新医疗器械装置或系统。
科研项目
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课题多项,其中包括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发表论文
1. Xuegang Xin, Jijun Han, Di Wang, Yanqiu Feng, Qianjin Feng, Wufan Chen, Development of a Calibration Phantom Set for MRI Temperature Imaging System Quality Assurance. Academic Radiology, 2012. 19(6): p. 740-745.
2. Xuegang Xin, Di Wang, Jijun Han, Yanqiu Feng, Qianjin Feng, Wufan Chen, Numerical optimization of a three-channel radiofrequency coil for open, vertical-field, MR-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 surgery using the hybrid method of moment/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NMR in Biomedicine, 2012. July. 25(7): p. 909-916.
3. Xuegang Xin, Jijun Han, Yanqiu Feng, Qianjin Feng, Wufan Chen, Inverse Design of an Organ-Oriented RF Coil for the Open Vertical-Field MR-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 Surge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012. November. 30(10): p. 1519-1526.
4. Sherman Xuegang Xin*, Qihua Huang, Yong Gao, Baige Li, Yikai Xu, Wufan Chen, Fetus MRI at 7 T:B1 Shimming Strategy and SAR Safety Im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2013, 61(5), p. 2146-2152.
5. Fanrui Fu, Sherman Xuegang Xin*, Wufan Chen, Temperature- and frequency-dependent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tissues within the temperature and frequency ranges typically used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 sur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perthermia, 2014, 30(1), p. 56-65.
6 Sherman Xuegang Xin*, Shiyong Gu, Giuseppe Carlucio, Christopher M. Collins,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intense tissue heating on the R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during MRI: simulations for MRgFUS in the hip.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15, 60, 301-307.
7. Duan S, Xu C, Deng G, Wang J, Liu F, Xin Sx*.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construction errors of the currently popular algorithm of MREPT at the interface of adjacent tissues. NMR in Biomedicine. 2016, Jun;29(6):744-50. doi: 10.1002/nbm.3522.
8. Luo M, Hu C, Zhuang Y, Chen W, Liu F, Xin SX. Numerical assessment of the reduction of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by adding high dielectric materials for fetus MRI at 3 T. Biomed Tech (Berl). 2016, 61(4): 455-461.
9. Zhou Li#,, Guanhua Deng#, Zhe Li#, Sherman Xuegang Xin*, Song Duan, Maoying Lan, Sa Zhang, Yixin Gao, Jun He, Songtao Zhang, Hongming Tang, Weiwei Wang, Shuai Han, Qing X Yang, Ling Zhuang, Jiani Hu, Feng Liu, A large-scale measurement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normal and malignant colorectal tissues obtained from cancer surgeries at Larmor frequencies. Med. Phys. 2016 Nov;43(11):5991-7.
10. Jijun Hana, Deqiang Yangb, Houjun Sunc, Sherman Xuegang Xin*, Obtaining source current density related to irregularly structured electromagnetic target field inside human body using hybrid inverse/FDTD method. Electromagnetic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7, 37(2): 169-176.
11. Zidan Yu, Xuegang Xin*, Christopher M Collins. Potential for high-permittivity materials to reduce local SAR at a pacemaker lead tip during MRI of the head with a body transmit coil at 3T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ISSN: 1522-2594). 2017 Jul; 78( 1):383-386 Volume 78, Issue 1, July 2017, Pages 383–386. DOI: 10.1002/mrm.26344 2016.
12. Li Z, Wang W, Cai Z, Han S, Lin S, He L, Chen M, Pan D, Deng G, Duan S, Xin SX, Variation in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freshly excised colorectal cancerous tissues at different tumor stages. Bioelectromagnetics. 2017 Oct; 38(7):522-532. doi: 10.1002/bem.22066
出版专著和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物理学》第九版。
科研创新
[1] 辛学刚,“高场磁共振扫描安全性测试体模系统、测试方法及磁共振系统”,中国,专利号ZL 2013 1 **.1。授权日期:2015年4月8日。
[2] 辛学刚,陈武凡,“一种用于引导超声聚焦系统的射频线圈及其设计方法”,中国,专利号:ZL**7.X。授权日期:2015年1月28日。
[3] 辛学刚,陈武凡,“一种射频线圈的混合设计方法”,中国,专利号:ZL**1.9。授权日期:2014年1月29日。
[4] 辛学刚, “非电离电磁场激发人体自主代谢的肿瘤治疗设备及其应用”,中国,专利号:ZL **5.8。授权日期:2015年9月9日。
[5] 辛学刚,“磁共振断层成像方式获得人体组织电特性参数分布的方法”,中国,专利号:
ZL **2.9。授权日期:2016年3月9日
[6]辛学刚,“一种磁共振人体组织电特性断层成像方法”,中国,专利号:ZL**4.6。授权日期:2016年8月24日。
[7] 辛学刚, “实时监测人体组织介电特性的设备及获得人体组织介电特性参数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号:ZL**.5 。授权日期:2017年7月18日。
[8] 辛学刚,一种人体组织介电特性模拟材料的配置方法,中国,ZL**4.0,授权日期:2017年10月20日。
教学活动
主讲的课程:
本科生课程:《医用物理学》、《放射物理学》、《高等数学》、《医用高等数学》、《组合数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工结合” 探究医学分子影像和显微影像前沿技术--华南理工大学新生研讨课》;
研究生课程:《数值分析》、《电磁场在磁共振中的应用原理》、《电磁场分析中的数学》;
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Medical Physics》等。
指导学生情况
1、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
2、工程博士(在职博士)研究生;
3、曾指导在校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创新课题”多项;
4、曾指导在校本科生发表SCI索引科研论文;
5、曾指导在校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国赛金奖(2016年)。
我的团队
坚持医工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科研团队成员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工程系、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等。团队成员教育背景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等多个学科。
相关话题/医学 授权 科研 创新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