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方华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2019-05-05

更新日期:2018年8月31日
姓 名 王方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2年3月 籍贯 淄博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理学博士
技术职称 副研究员 导师类别 硕导
行政职务 副所长 Email wangfanghua@scut.edu.cn
工作单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510640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单位电话 **


个人简介
王方华,1982年03月出生,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并于2013年正式留校工作至今。目前担任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下属食品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酶工程,重点围绕油脂工业新型酶制剂的开发、结构功能关系及其在脂质催化转化中的应用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荣誉称号。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要参编著作2部。社会任职方面:担任“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 广东省食品学会”会员。
工作经历
2013/07-今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师,副研究员;
2011/03-2013/06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10/07-2011/03,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干细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教育经历
2007/09-2010/07,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
2005/09-2007/07,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学位;
2003/09-2005/07,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1. “酶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四
2. “刺激隐核虫生物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十
3. 入选2016年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担任学院食品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担任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委员;
担任“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理事;
担任“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
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久会员;
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永久会员;
担任“ 广东省食品学会”永久会员。
研究领域
目前研究领域为食品酶工程,重点围绕新型工业酶制剂的开发、结构功能关系及其在脂质催化转化中的应用开展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油水界面上酶蛋白与脂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
(2)酶蛋白底物选择性的结构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3)新型脂肪酶/磷脂酶发现、酶工程改造及其在脂质催化转化中的应用;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油水界面上酶蛋白与脂质分子间相互识别及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2017.01-2020.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表面氨基酸残基对脂肪酶SMG1耐受有机溶剂的影响及分子保护机制研究” 2015.01-2017.12。
3.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脂类科学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2013.01-2017.12。
4.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工业酶高效表达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14.08-2016.07。
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活性分子介导提高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稳定性的机制研究” 2012.10-2014.10。
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混合脂质水解体系下酶分子的催化选择行为研究” 2017.4.25-2018.12.31。
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小热激蛋白SsHSP14.1介导提高酶蛋白热稳定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4.01-2015.12。
8. 广州市科技计划珠江科技新星项目:“脂肪酶LP1识别不同底物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6.05-2019.04。
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活性因子介导下提高脂肪酶对有机溶剂耐受性的机制研究” 2012.05-2014.05。
发表论文
1. Wang FH, Zhang H, Czarna A, Chen WC, Yang B, Wang YH*. Function of C-terminal peptides on enzymatic and interfacial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lipase from Gibberella zeae.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General Subjects, 2018, 1862, 12, 2623-2631.
2. Wang FH, Wei RX, Abousalham A, Chen WC, Yang B, Wang YH*. Effect of N- and C-Terminal Amino Acids on the Interfacial Binding Properties of Phospholipase D from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t. J. Mol. Sci. 2018, 19, 2447.
3. Wang FH, Zhang H, Zhao ZX, Wei RX, Yang B, Wang YH*. Recombinant Lipase fromGibberella zeaeExhibits Broad Substrate Specific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ulsified and Monomolecular Substrate]. Int. J. Mol. Sci.2017, 18(7):1535.
4. Wang FH, Lai LH, Liu YH, Yang B, Wang YH*.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lycerophosphodiester Phosphodiesterase from Pyrococcus furiosus DSM 3638 That Possesses Lysophospholipase D Activity. Int. J. Mol. Sci. 2016, 17(6), 831; doi:10.3390/ijms**.
5. Wang FH, Zhang H, Liu YH, Khan FI, Yang B, Wang YH*., Profiling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Lecitase Ultra to different kinds of phospholipids using monolayer technology. Eur. J. Lipid Sci. Technol. 2016, doi:10.1002/ejlt.**.
6. An Q, Wang FH, Lan DM, Khan FI, Durrani R, Yang B., Wang YH*.Improving phospholipase activity of PLA1 by protein engineering and its effects on oil degumming. Eur. J. Lipid Sci. Technol.. 2016, doi:10.1002/ejlt.**.
7. Hou YP, Wang FH, Cheng LP, Luo T, Xu J, Wang HQ. Expression profiles of sirt1 and app genes in human neuroblastoma SK-N-SH cells treated with two epigenetic agents. Neurosci. Bull. 2016, 5, 1-8.
8. Liu L, Chen JY, Yang B, Wang FH, Wang YH*, Yun CH*. Active-State Structures of a Small Heat-Shock Protein Revealed a Molecular Switch for Chaperone Function. Structure. 2015, 23:2066-75.
9. Wang FH, Hou SL, Wang Q, Wang P, Liu, JS, Yang B, Wang YH*.Impact of leucine 278 residue on fatty acid length specificity of 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5, 5(7), 493-499.
10. He SL, Wang FH, Ning ZX, Yang B* , Wang YH*. Autolysis of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Protein: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Properties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Resulting Hydrolysates. J. Aquat. Food Prod. Tech. 2015, 24: 417-428.
11. He SL, Wang FH, Ning ZX, Yang B*, Wang YH*. Preparation of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protein hydrolysates with high free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using endogenous and commercial enzymes. Food Sci. Technol. Int. 2014, 20(8):567-578.
12. Qin XL, Zhong JF, Wang YH, Yang B,Lan DM, Wang FH. 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rich human milk fat substitutes: Production, pu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the formulation. Eur. J. Lipid Sci. Technol. 2014, 116, 282–290.
13. Wang FH, Guo SH, Liu YY, Lan DM, Yang B, Wang YH. Biochemical and conforma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leucine aminopeptidase from 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 NG80-2.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2, 28:3227-3237.
14. Wang FH, Ning ZX, Lan DM, Liu YY, Yang B, Wang YH.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ecombinant leucine aminopeptidase II from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hydrolysis of Chi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proteins. 2012, J. Agric. Food Chem. 60(1):165-172.
15. Yang CF, Wang FH, Lan DM, Whiteley C, Yang B, Wang YH. Effects of organic solvents on activity and conformation of recombinant 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A produced by Pichia pastoris. Process Biochem. 2012, 47(3): 533–537.
16. Lan DM, Tai Y, Shen YF, Wang FH, Yang B, Wang YH. Efficient purification of native recombinant proteins using proteases immobilized on cellulose. J. Biosci. Bioeng. 2012, 113(4): 542–544.
17. Wang FH, Li RJ, Xie MQ, Li AX. The serum of rabbitfish (Siganus oramin) ha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o some pathogenic organisms and a novel L-amino acid oxidase is isolated. Fish Shellfish Immun. 2011, 30(4-5): 1095-1108.
18. Shen YF, Wang FH, Lan DM, Liu YY, Yang B, Wang YH.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recombinant leucine aminopeptidase from Bacillus kaustophilus CCRC 11223. Int. J. Mol. Sci. 2011, 12:7609–7625.
19. Wang FH, Xie MQ, Li AX. A novel protein isolated from the serum of rabbitfish (Siganus oramin) is lethal to Cryptocaryon irritans. Fish Shellfish Immun.2010, 29: 32-41.
出版专著和教材
参编《食品分析》第三版
参编《食品酶工程》
科研创新
1. 一种禾谷镰胞菌脂肪酶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和工程菌。中国发明专利:**6.6。
2. 一种磷脂酶D突变体、重组基因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中国发明专利:**4.1。
3. T1脂肪酶突变体和应用。中国发明专利:**9.8。
4. 一种脂肪酶重组大肠杆菌表达菌株、重组脂肪酶和应用。中国发明专利:**2.6。
5. 一种海洋微生物来源的低温偏甘油酯脂肪酶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ZL**7.0。
6. 一种来源于海洋放线菌的热稳定脂肪酶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8.2。
7. 一种通用的分子重构型调和油及其生产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7。
8. 一种植物油水化油脚的高值化利用方法。中国发明专利:**6.6。
9. 一种抑制油脂中缩水甘油酯生成的脱臭方法。中国发明专利:**1.7。
10. 一种甘油二酯的生产方法。中国发明专利:**3.1。
11. 一种基于酶法脱胶技术的油脂精炼方法。中国发明专利:**0.1。
12. 一种黄斑蓝子鱼L-氨基酸氧化酶的基因全序列及其用途。中国发明专利:ZL **2.6。
13. 一种黄斑蓝子鱼L-氨基酸氧化酶重组蛋白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中国发明专利 **7.2
教学活动
讲授本科生课程《食品分析》,《食品调味与感官分析》;
讲授研究生课程《食品风味化学》。
相关话题/发明专利 食品 科技 工程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