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硕士点学位)

华南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2-12-09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设置的几个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初,除部分师范院校因应中学政治课教学开设政治教育专业以外,其他高校尤其是综合院校并无此专业的设置。即或是此时的政教专业,学科与专业的理论与课程框架并不统一、规范。随着新时期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广泛的要求,理论上也形成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成果,为适应社会需要,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首批批准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本科学制,进行试点,目的是“为高等院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摸索兴办这类专业的经验”。同年6月,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批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接着,全国众多高校陆续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确立了学科与专业的理论与课程框架。1987年12月21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科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0804)。1993年7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类,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法学门类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思政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也随后展开。1986年5月,国家教委做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包括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班,为正规化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走出一条新路”。1987年9月,国家教委又印发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从1988年开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9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院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独立名义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从而标志着学科和专业建设架构性的探索取得重要进展。在这个期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一些专家,一直在思考和酝酿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的博士学位点的问题。

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在其“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这是中国博士生教育层次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方向。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代号为030207,含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代号为030208)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这两个专业硕士点的设立和建设,虽然还没有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名称,也不是现在正在运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二级学科,但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先声,为后来创设规范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确立了大致的科学研究取向,形成了基本的学科建设力量,积累了学科建设的初步经验,奠定了学科建设前期的重要基础。
  
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整合,统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隶属于法学门类,为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当年10月,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后经过博士点申报,国务院“学位办”经过严格的学位授权审核,1996年4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并于1996年5月13日颁发[学位(1996)12号]文件予以正式公布。同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免于申请,直接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是年秋,清华大学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这三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属于国家第六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为我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上是一件从未有过的了不起的大事,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层次已经完备,其学科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我们多年来所讲的把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的愿望已经得到实现。1997年 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重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的整合,并且把整合后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加以规范,去掉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名称中的“教育”二字,正式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法学”门类中的政治学一级学科。

继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点建立之后,经过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的评审,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经国家严格评审,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开始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5年底,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通知》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通知》还指出:
  
1.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2.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3.调整增设后的相关学科代码:法学门类为0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0305,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03050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为0305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03050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030504,思想政治教育为030505。
  
4.自颁布之日起,学位授权审核、研究生培养及其他相关工作按照调整后的目录进行。
  
《通知》的附件二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30506。

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国务院学位办于2006年1月专门组织了对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的单位的评审。经此次评审和调整,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建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这样,从理论上推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有22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474个硕士点可以招生(以一级学科所含的6个二级学科都可以招生计算)。2007年,经过评审又建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置了20多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建立后迅速发展,速度惊人。若将其与最贴近的相关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中共党史党建——作个比较,可以看到博士点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81年第一批学位审核到现在,全国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只有11个,共29个学位点可以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政治经济学从1981年第一批学位审核到现在,全国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共35个学位点可以招收政治经济学博士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1984年第二批学位审核到现在,全国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共18个学位点可以招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生;中共党史党建从1981年第一批学位审核到现在,全国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中共党史党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5个,共18个博士学位点可以招收中共党史党建博士生。以上4个相关学科从1981年至今20多年来,可以招收博士生的学位点总和仅100个,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远低于刚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系(政治与行政学院前身)于1990年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开始招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向,隶属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1997年,根据国家要求将专业名称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仍隶属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并于2000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该专业更名并升格为一级学科后,获得博士与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07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先行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和硕士点,2009年开设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硕士点,2010年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硕士点并开始招生(部分高校已于2009年开始招生)。

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定位、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

关于专业定位,最早开始的5个二级学科,经过几年时间的学科建设之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学界对于它们各自的学科定位和建设思路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但是对于新增设的第6个二级学科,关于它的学科定位和建设思路——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它的科学内涵和体系,它的学术规范和话语系统,它在该一级学科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5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它与相对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成型意见。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定位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的学科性质、功能、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早在 2005年的“通知”附件二“学科简介”中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该“通知”还非常清晰而明确地梳理和阐释了该一级学科所属五个二级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社会功能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非常具体地说明了该一级学科这个大系统、总系统,是由五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五个小系统、子系统,有机统一和整合而成的具有内在科学逻辑性的科学体系。那为什么还要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呢?它有何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研究意义何在?

关注历史,重视历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素来讲求“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历史教育,可以树立共产党形象,增强全国人民的向心力;通过历史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前进。不仅如此,凭借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思辨性,通过历史教育,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成效。我们看到,在已经初步学术规范化、学科体系化的该一级学科中,没有一门专门、系统地梳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历史脉络、历史规律、历史经验,以国史、国情研究和国史、国情教育直接凸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感和实践性的“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类型的二级学科,不能不说是一个比较大的缺憾。有人提出在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五个二级学科中,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可以担当或兼顾梳理历史背景、历史脉络、历史经验的工作,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仍然是一门偏重理论研究的学科,实难承担以历史研究历史教育为重要任务的学科要求。也有人提出将政治学之下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因为“中共党史”偏重历史研究并且主要是以历史教育的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教育功能、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特殊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但“中共党史”研究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全方位、全过程的涵盖中国近现代历史,且若列入“中共党史”后,如何处理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困扰学界的头疼问题。近几年学界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该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科学体系的过程中,一直都在苦苦思索如何正确处理“中共党史”与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问题。现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是比较好地解决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这一难题。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8年增设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目的,就是考虑到了如何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术支撑和学科支撑问题,该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是直接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建设服务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构性调整和改革之“2005年方案”的“新四门”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课,毕竟是可以直接而明确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或间接而明确地在其他一级学科中相关二级学科中找到相对应的学术支撑和学科支撑的,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共党史”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学”、“法学理论”等,唯一例外的情况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在增设该二级学科以前,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一定的交融性和关联度,可以为其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一定的学术支撑和学科支撑的是历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和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但是,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内容和功能方面有比较大的落差和失衡。正是这一重大需求催生了新专业的诞生。

由此可见,该学科增设的初衷和直接目的有二个,其一,是“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其二,是“为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增设该二级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这一定义,是对“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性质和功能所做出的科学定位,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研究,全面论述“三个选择”,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直接有力的学科支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要在广泛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在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较中阐明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要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研究,深入开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增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相比,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更丰富。

“中共党史”二级学科,是“非典型”的历史类学科,也就是说,它是一门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历史类学科,是以中共党史(包括党的革命史和执政史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史)为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的专题史、专门史。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学术规范和话语系统,它的学科性质和社会功能定位,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之间是存在有比较大的交融性和关联度,但是并不能完全重合。而且,两者所涉及的历史时限也是不同的:下限是一致的,都是“开放”的,需要一直延续到当下的,但是,上限是不一致的。“中共党史”的上限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前后近90年的历史;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上限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后近170年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都重视历史的启示和理论的收获,可谓相互交融、高度重叠。近些年,随着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研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确已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反过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能够且必将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推动该学科的发展。但必须看到的是,从学术支撑和学科支撑来说,目前二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仍无法直接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全面、系统的学术支撑和学科支撑。主要理由:一是内容上两者的对象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的。二是两者的任务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规律、基本经验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研究,通过运用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形成新的创新成果提供思想材料。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三是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时限,是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前后90多年的历史,不能全面涵盖时间跨度前后近170年的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有哪些区别呢?从学科属性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属性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则是典型的历史类学科。也就是说,“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定位和学科体系在总体上、主体上而言,仍然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的社会功能定位,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的社会功能定位。从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理论和方法、基本学术规范和话语系统、学科性质和社会功能定位等方面来看,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其将理论研究同解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研究,进一步增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就是说,“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侧重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之宏观性梳理和阐释,直接承载的社会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理论性乃至一定的实用性,强调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而“中国近现代史”则是中国通史近现代部分的“断代史”研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面性、系统性的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还原性、求真性,强调对历史现象的细致分析。另外,从所涉及的历史时限来看,两者也有非常大的不同:两者历史时限的上限是一致的,都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是下限是不一致的。“中国近现代史”的下限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前后近110年的历史;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下限是“开放”的,需要一直延续到当下,前后近170年的历史。仅仅就历史时限的划定,“中国近现代史”也不能全面涵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说“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确实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以此推定该学科的历史学属性,突出强调它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突出强调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脱”现实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色彩的“纯学术”的唯一例外性,显然是一种“误读”。

关于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研究范围。2008年“通知”附件二“学科简介”中,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具体“学科研究范围”规定是:“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规律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规律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 与历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是以“求真”为直接目的,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诸方面的“全程、全景”式的学术研究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是以“求真”为基础和前提,以“求善”为直接目的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一定要注意:“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来实现其特定的历史教育的功用;它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科学体系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个大系统、总系统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和话语系统,来构筑其具有内在科学逻辑性的科学体系,来构筑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五个二级学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五个小系统、子系统,来厘定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

基于这一学科性质定位,该学科并不要求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具体历史细节、事件、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要求弄清楚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与“三个选择”紧密相关的基本历史规律和主要历史经验;强调要将理论分析与历史进程的研究、历史经验的总结结合起来,要从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视角,深入开展对中国人民做出“三个选择”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深入开展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研究,深入开展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的研究,深刻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体而言,就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进行宏观性的梳理和阐释。它是以中国近现代史这一中华文明史上非常特殊的发展阶段为大的历史背景,以“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之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规律,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历史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方面的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研究主题和主线。

当然,这一界定和要求并不是要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固步自封、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我们不赞成“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同于“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也不赞成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为学科属性的“求善”性而削弱它的“求真”性。它毕竟是一门学科,当然要高度重视其学术研究的创新性、探索性、前沿性,强调它“仁智互见”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另外,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既要强调学科研究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支撑服务,又要强调学科研究对该教学的引领作用,注意避免简单、机械地将“课程学科化”或将“学科课程化”,削弱学科研究是深度、广度,更不能削弱学科的客观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规范性。

我们还要注意从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交融性和关联度的相关二级学科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乃至其他学科,寻找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学术支撑和学科支撑,从其他学科吸取学术营养和思想营养、政治理论营养的辅助性支撑学科知识、理论。

关于培养目标。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来看,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校和科研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和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等。

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阅读文献和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列宁选集(1—4卷)

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

4.毛泽东选集(1—4卷)

5.毛泽东文集(1—8卷)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

7.邓小平文选(1—3卷)

8.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政治报告

9.《哲学通论》,孙正聿著

10.《认识的反思》,田心铭著

11.《反映论新论》,孙中立等著

12.《“危机”中的重建》,杨耕著

13.《意识形态论》,俞吾金著

14.《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宋惠昌著

15.《复兴中国》,赵剑英主编

16.《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王霁主编

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钟家栋等主编

18.《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李文成等著

19.《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俞可平主编

20.《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许征帆著

21.《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张允熠著

22.《科学社会主义》,赵明义主编

23.《走向理想的精神家园——毛泽东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周向军著

24.《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周向军等著

25.《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周向军等著

26.《制度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刘陆鹏著

27.《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樊瑞平等著

  28.《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徐艳玲著

  29.《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徐艳玲等著
  
  30.《毛泽东邓小平经济理论比较研究》,费利群著

  31.《中国史学史》,白寿彝主编

  32.《中国史学》,金毓黻著

  33.《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张岂之主编

  34.《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吴怀祺主编

  35.《中国史学批评纵横》,瞿林东著

  36.《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著

  37.《20世纪的中国学术和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

  38.《中国通史》,白寿彝著

  39.《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著

  40.《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

  41.《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著

  42.《中华民国史》,李新著

  43.《辛亥革命史》,章开沅、林增平著

  44.《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研究》,茅海建著

  45.《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著

  46.《中国现代史》,王桧林著

  47.《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著

  48.《中国现代化史》,许纪霖著

  49.《中国抗日战争史稿》

  50.《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著

  51.《世界史•古代部分》,吴于廑、齐世荣著

  52.《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53.《近代世界重大问题理论探讨》,杨云、刘书林著

  54.《世界近代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黄镇等著

  55.《社会主义流派史》, 徐觉哉著

  56.《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石元康著

  57.《理性精神的呼唤》,吴增基等著

  58.《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英)著

  59.《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余建华著

  60.《西方文化概论》,启良著

  本专业重要期刊目录

  (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7)江汉论坛

  (8)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人文杂志

  (12)社会科学

  (13)社会科学战线

  (14)思想战线

  (1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文史哲

  (17)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8)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新华文摘

  (22)学术月刊

  (23)学习与探索

  (2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5)中国社会科学

  (26)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7)理论前沿

  (28)社会主义研究

  (29)马克思主义研究

  (30)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

  (31)哲学研究

  (32)哲学动态

  (33)自然辩证法研究

  (34)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3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3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37)求是

  (38)党的文献

  (3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40)理论导刊

  (41)政治学研究

  (42)经济研究

  (43)经济学动态

  (44)经济评论

  (45)发展研究

  (46)教学与研究

  (47)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相关专题)

  参考文献:

  1.沙健孙《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8期。

  2.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规划》http://cz.nankai.edu.cn/History/tdjs/13002.pdf

  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介绍
http://pgs.ruc.edu.cn/PAGES/zyjs/zyjs/224_030506.htm

  4.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http://www.mlb.sdu.edu.cn/uploadfile/2009913232120777.doc

  5.齐鹏飞、张晓京《浅析“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逻辑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

  6. 梅荣政《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回顾》,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sx/2008/19/sx081905.htm

  7. 齐鹏飞《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研究队伍:

专业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傅玉能教授台湾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霍新宾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肖际唐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冯夏根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文化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孙诗锦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农村问题

相关话题/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