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李岩
华南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2-12-13
个人简历返回
李岩教授
姓名:李岩
系别:计算机应用系
职称:教授
学位及授予单位:硕士,荷兰国际宇航学院
学术特长(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从事下一代网络空间信息与多媒体信息发布技术、智能空间位置服务、空间信息服务技术,以及城乡时空信息集成与应用等研究。
学术兼职:
曾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
中国理学会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现任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常务理事;
广州市智能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活动:(教学经历)
1977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遥感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此间,曾参加北京大学遥感高级研讨班的培训;曾赴荷兰国际宇航与地学学院(ITC)学习,获得应用GIS的理科硕士学位。1996年调入广州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中心,继续科研工作,曾任广州地理研究所资源环境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1年12月调入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任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主讲课程:
多媒体系统(本科生)、空间信息概论(研究生)、UML空间建模(研究生)
科研项目:
省政府委托“广东省沿海围垦遥感普查”项目,在两个月时间内,对广东省60年代、80年代直至近期沿海围垦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快速分析和评价,为省政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项目由有关副省长和科技厅领导为组长、副组长,本人作为遥感动态监测组子课题组长具体执行项目;广东省科委重点项目“广东省金科网环境资源信息系统与应用研究”,不仅为广东省实现信息化发展建立了基础专题空间信息数据库,而且在广东省率先实现空间数据网上发布,建立了实施技术流程与方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储备基础。本人作为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和项目总结等;该项目成果与项目4)和项目7)三项合并后,在2004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国家重大基金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中的“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分布格局研究”专题,作为子课题的负责人,完成了基于GIS的中国东部样带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初级生产力(NPP)分布图,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2005年,此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六)。广东省基金“珠江三角洲耕地持续利用决策模拟技术研究”,建立了珠江三角洲耕地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多目标、多因子评价模型,项目成果与2)和7)项合并,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广东省百项工程“广东省主要农情动态监测与快速预报研究”项目,利用NBSSAR数据进行大面积雷达水稻估产,提出大面积水稻估产的方法,并提交了2000年广东省全省早、晚两季水稻面积分布图和单产分布图,分三级(全省、地市、县市)做出水稻面积和估产的定量报告。与此同时,还采用雷达数据与陆地卫星TM数据进行特征级融合的方法,进行了全省农用土地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动态监测分析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此成果不仅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的评价。成果发表后,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国家科技部有关领导还专程前来考察项目成果,并对成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加拿大方已将项目作为世界上运用SNBSAR数据模式成功应用的范例,此项目得到广东省2003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广东省百项工程“雷州半岛干旱缺水问题解决途径的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项目,为了解决雷州半岛农业用水紧缺问题,在广东省首次基于GIS建立了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以雷州半岛为例展开地下水含水层三维空间分布摸拟、地下水储量摸拟、地下水动态转换摸拟等方面的研究。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对东江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已做出RS和GIS相结合的应用模型研究,该成果与2)和4)合并,已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1~2003年,广东省特定任务“广东省资源环境数据仓库研究”(批准号2001YKC662),承担数据仓库设计任务,2001~2003年。广东省特定任务“广东省农用土地动态监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2002~2003。广东省重点项目“基于GIS的雷达农用土地专家系统”,2001~2003等,参加部分工作。2002~2003年,国家863攻关项目“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原型系统”(批准号2001AA135050-2),子课题负责人,承担部分子模块开发,已完成,并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部优秀软件表彰奖。“广东省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勘察设计任务,2002~2003,完成空间信息应用和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广东省百项工程项目“广东省空间信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批准号2002B32101),2002~2004年,课题责责人,承担基于XML-SVG公益性软件平台开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已完成第一期的任务,已获得项目滚动。在完成此项任务中,通过对XML-SVG表示语言和数据模型的特性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分析研究了基于SVG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分析摸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此项目将结合项目14)、15)进一步探讨新数据模型在空间分析摸拟和决策分析中的实用价值,以及综合典型示范区研究。广东省重点引导项目“广东省空间信息集成技术与综合典型示范区研究”,(批准号2004B32501001),2004~2006,课题负责人。广东省重点引导项目“基于XML网上空间信息发布系统的研制”(批准号2005B30801006),2005~2007,课题负责人,已将13)、14)和15)三个项目整合,顺利通过验收,正在准备鉴定、报奖。国家基金项目“在线空间叠合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60842007),2009,课题负责人,正在执行中。
专著与教材:
《网络化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技术、方法与应用》,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发表论文:
期刊论文
“公众化的网络地图信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论文专辑,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特刊,2001。网络资源环境信息数据集成于管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特刊,2001。广东省海岸带系统与对地观测高新技术,广州大学学报,Vol.2,No.5,2003。?“雷达图像水稻估产运行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地球科学进展,Vol.24,No.12003。“Towardsanoperationalsystemforregional-scalericeyieldestimationusingatime-seriesofRADARSATScanSARimages”,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Vol.24,No.6,2003(SCI收录)。TheTemporal-SpatialDistributionofNDVIanditsInfluencetotheNPPofForestandCultivatedLand,ChineseBullen,Vol.49,No.6,2004(SCI收录).基于DEM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农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科学通报,Vol.49,No.7,2004。基于平滑渐进图像镶嵌的新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Vol.40,No.36,2004。中值滤波编码算法的设计原理与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Vol.16,No.9。基于XML-SVG的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Vol.41,No.18,2005,169-175。基于XML-SVG的空间规划工具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Vol.41,No.34,2005,224-228。基于GML空间数据存储方法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应用,Vol.26,No.10,P2408~2412,2006。基于GML-SVG的空间信息发布方法研究,计算机与数字工程,Vol.34,、No.1,2006,72-76。基于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的空间对象模型设计及其存储策略的探讨[J].微计算机应用,2006,27(01):67-72.一种鲁棒性的2D矢量图形水印算法,中国图像图形学报,VOL.12No.2,2007,200~205。基于SVG搜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应用,2007,Vol.27,No.7,1669-1704。基于网络的空间矢量信息渐进传输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Vol.41,No.34,2007,224-228。SpatialFunctionalityBasedonSVG,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onMapsandtheInternet,Press:SpringerVerlag,2008.(SCI收录)。基于空间特征的图像检索,计算机应用,Vol.28,No.9,2008,P2292~2296。一种基于频度的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仲凯农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1,No.1,2008,P38~41。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零树分形混合编码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009,已接受。基于曲线分割的矢量图形水印算法研究,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9,已接受。ARCE00向GML数据格式转换无损性的研究,测绘科学,2009,2009,已接受。基于SVG的动态颜色填充算法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009,已接受。基于SVG的中间定位技术.计算机工程,2009,已接受。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Aspatialinformationpublishingapproachandapplicationsforregionlevel“ClearingHouse””,DiscandNetworkVersionProceedingsof3rdAnnualConferenceonScalableVectorGraphics,2004,Tokyo,Japan.A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spatialdatabasebasedonXML-SVG,DiscandNetworkVersionProceedingsof3rdAnnualConferenceonScalableVectorGraphics,2004,Tokyo,Japan.ThespatialinformationsystemdatabaseintegrationbasedonXML-SVG,DiscandNetworkVersionProceedingsof3rdAnnualConferenceonScalableVectorGraphics,2004,Tokyo,Japan.ForestrestoringandplanningtoolsbasedonXML-SVG,proceedingsofUPIMap(Ubiquitous,PervasiveandInternetMapping)2004,Tokyo,Japan.DevelopmentofSpatial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inAsia,2004,the25thAsianConferenceonRemoteSensing.RemoteSensingImageFusiononGradientField,Proceedingsof1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atternRecognition,2006,HongKong,ISTP收录。Towardsa2DVectorMapwithaFeaturenodesBasedWatermarkingmethod,proceedingsofGeoInformatics2008,andJointConferenceonGIS&BuiltEnvironment,2008,(EI收录).AStoringApproachofSpatialVisualizingDatabaseBasedonXML-SVG,proceedingsofGeoInformatics2008,andJointConferenceonGIS&BuiltEnvironment,2008,(EI收录).ASpatialIndexingSystemforVisualizingDatabase,proceedingsofGeoInformatics2008,andJointConferenceonGIS&BuiltEnvironment,2008,(EI收录).MultilingualmappingbasedonXML-SVG,proceedingsofGeoInformatics2008,andJointConferenceonGIS&BuiltEnvironment,2008,(EI收录).AnExtensionofSpatialFunctionalityforSVGSpecification,Proceedingsof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calableVectorGraphics,2008,Nuremberg,Germany.UsingdatareductiontoimprovethetransmissionandrenderingperformanceofSVGmapsovertheInternet,Proceedingsof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calableVectorGraphics,2008,Nuremberg,Germany.AnSVG-BasedMethodtoSupportSpatialAnalysisintheWebEnvironment,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cienceandSoftwareEngineering(CSSE2008,Wuhan),(EI收录).Shape-adaptiveneighborhoodapproachforRemoteSensingImageclassification,proceedingsofICEOPDA2008,(EI收录).Anovelfeatureextractionapproachforremotesensingimagebasedontheshape-adaptiveneighborhood,proceedingsofGeoInformatics2008,andJointConferenceonGIS&BuiltEnvironment,2008,(EI收录).SVG-BasedSpatialInformationRepresentationandAnalysis,Theproceedingsofthe8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WebandWireles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s,2008(Shanghai),lecturenotesofcomputerscience,Springer.(EI收录)
获奖情况: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多项;分别在2003、2004和2005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2006年获得第八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电子邮箱:yanli@scnu.edu.cn;yanli301@gmail.com
办公电话:020-85213600;020-85210817;020-85211350(FAX)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