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杨永华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2-12-09

姓名:杨永华教授
电话:
办公室:职称:教授
邮箱:yangyh@scnu.edu.cn
个人主页: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一)个人简介
杨永华(1947.05- ),经济学教授,博导.上海市崇明县人。1961-1967年上海市崇明中学读书。1967.08-1978.10,上海市崇明县回乡务农,担任过新建副业场贫下中农协会专职副主任等。1978.10-1982.0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系读书,获经济学士。1982.09-1984.10。湖南省衡阳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任教师。1984.10-1985.07,江苏省南通市政府工作。1985.07- 华南师范大学,先后在政治系、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作。1987.01,任讲师。1991.10,任副教授。1995.12,任教授。1996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突出贡献科技奖三等奖(文科最高奖),授予“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开始招收政治经济学“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兼任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非公有制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

(二)工作学习经历
近年来主要承接的科研项目及完成情况(1)广东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广东省七五社科规划办。成果为系列论文,其中公开发表的论文如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广东粮食经济》1987年第6期。广东粮食问题的困境和出路,《广州日报》1989-3-27。广东如何跨越粮食陷阱,《南方农村》,1989年第2期。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刍议,《岭南学刊》1991年第5期。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广东高教厅九五课题。成果为专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从非商品经济论到商品经济论的发展史》(1992.12,广东人民出版社)。 (3)从广东实践看外商直接投资和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目标调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97BJB005),成果为专著《利用外资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1999.01,中国发展出版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广东九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编号351)之子项目《市场经济与经济增长》,成果为专著《市场导向型经济增长理论》(2003,广东人民出版社)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7@JL001*)之子项目.成果为专著《市场经济学原理》(2003,广东经济出版社)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广州市九五社科规划(编号第16)。成果为系列论文。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如:论中国市场经济学,载于光远董辅 主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经济人、自由人与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7)澳门回归前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98JAZDGAT001)之经济子项目之一部分。成果为系列论文,公开发表的有:保持澳门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些看法,《广东经济》1997年第3期。90年代中国大陆与澳门的对外合作,《华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90年代澳门国际贸易通道作用的冷静分析,《南方经济》,1999年第11、12期。(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提纲设计及论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协调小组委托项目,广东省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批准号03/04T06),公开发表的论文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演变及启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关于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问题。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协调小组委托项目,广东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批准号03/04T06)。(10)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批准号为06D04).

(三)主讲课程
中国经济专题研究(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发展经济学(博士生、硕士生)。 投资经济学(硕士生)。

(四)研究方向
理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独撰的专著:(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35万字,1992)、(2)《中国市场经济学通论》[A](50万字,1996)、(3)《市场经济学原理》(59万字,2003)、(4)《中国经济腾飞的楷模-广东工业化模式》(20万字,1996)、(5)《路径转换:中国经济发展新视野》(30万字,2000)、(6)《市场导向型经济增长理论》(30万字、2003)、(7)《卓炯传: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48万字,2003)、(8)《发展经济学流派研究》(49万字,2007),(9)《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主编、40万字、1993)、(10)《两个转变与中国经济发展》(主编,30万字,1997)、(11)《利用外资与维护经济安全》(第一作者,23万字,1999)、(12)《卓炯商品经济思想研究》(34万字,2010)。另有与人合作著作10余部。论文(400多篇,代表性论文如下)(1)NewFeatureofurbanandruralEconomicRelationsinGuangdongProvince《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5年第2期。(2)关于私营经济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经济研究》,1993年第11期。(3)广东城乡经济关系的新特点,《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4期。(4)试论教育部门的经济体制改革,《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5)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史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1989年第4期。(6)第一次全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1989年第8期。(7)中国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的概括和总结,《经济学动态》,1991年第4期。(8)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会在哈尔滨召开,《经济学动态》,1991年第11期。(9)评《中国经济大论战》,《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2期。(10)评《现代经济理论实用读本》,《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10期。(11)论中国市场经济学,载于光远董辅主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12)外商投资企业对于中国工业化的作用,《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5期。(13)劳动价值论讨论会综述,《人民日报》,2001-11-13。(14)研究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的力作,《光明日报》,2003-1-22。(15)新发展经济学的开拓性研究,《经济学家》[B],1995年第1期。(16)中国工业部门的扩张可能已经近极限,《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17)崭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读书》,1986年第5期。(18)探索和争鸣:读四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读书》,1987年第4期。(1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学术研究》,1986年第1期。(20)略论卓炯的商品经济理论,《学术研究》,1987年第5期。(21)中国进入WTO与企业所有制结构改革,《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22)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学术研究》,2001年第11期。(23)论柏拉图-孟子定理和卓炯定理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24)从计划经济学到市场经济学,《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25)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立的成熟条件,《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5期。(26)关于坚持和发展《资本论》基本原理的争鸣,《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27)论共性和特性的辩证法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科学》1986年第12期。(28)试论古代经济思想家的分工理论,《经济科学》1986年第5期。(29)发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一次科学革命,《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30)中国体制改革面临着新的选择,《中国工商导报》(香港),1989年5月号.(31)中国所有制改革大趋势,《中国外贸》(香港)1988年10月号。(32)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抗拒的,《中国工商导报》(香港),1989年第12期。(33)中国从命令经济走向自由经济不可逆转,《中国工商导报》(香港)1989年第13期。(34)论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工商导报》(香港)1989年第14期。(35)可持续发展与马尔萨斯均衡,《中国可持续发展》(香港)2001年第4期。(36)按照马克思的原意理解资本主义,《资本论与当代经济》,1992年第3期。(37)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当代经济研究》1993年增刊。(38)论马克思的市场经济均衡模型,《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39)把计划工资理论转换成市场工资理论,《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40)马克思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41)马克思与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42)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43)马克思列宁的分工理论与斯密定理.<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44)论房价和房价收入比,<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45)论住宅商品房市场的边界,《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46)试论舒尔茨乐观的经济增长理论,《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47)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48)卓炯舒尔茨杨小凯:斯密定理研究比较,《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49)改革经济学:新时代的选择,《学术月刊》2008年第10期。(50)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经济学家》2009年第4期。(51)软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52)与剥削泛化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相关话题/经济 管理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