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导师简介袁国兴教授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 /2012-12-09

1、现代文学方向

袁国兴教授简介

男,1953年生,文学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理事。出版专著有:《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中国现代文学结构形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挤进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理和个案研究》(香港中和文化出版社,2004)。与别人合作出版著作5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余篇。

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基础课 周/3 05届编辑出版专业/60。
2、 现代作家专题,专业选修课 周/2 06届中文本科/297
3、中国现代文学型式批评,专业选修 周/2 05届中文本科/242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毕业论文22人
2、指导学生剧社活动3次

教学研究课题: 现代文学史教学与教材改革,自选课题,独立完成,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研究课题:文类误读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转型,省社科(04年7月),独立承担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省哲社三等奖,05年5月,独立完成
主要著作:
1、《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繁体字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7月(简体修订本)
2、《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构形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戏剧欣赏》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5、《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主要论文:
1、《“文明戏”的样态与话剧的发生》,《文学评论》,2007、3
2、《乡土文学?鲁迅风?——对中国现代文学初期一个小说群体创作倾向的再认识》,《文学评论》,2006、5
3、《家的解构》,《文学评论》,1999、6。
4、《文学的相关性极其文学史理论意义》,《文学评论》,2000、4。
5、《晚清戏剧变革与外来影响—兼谈近代戏剧变革模式的演变和早期话剧与改良戏曲的关系》,《文艺研究》,2002、3。
6、《现代中国悲剧观的转变和“五四”时代风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2。
7、《早期中国话剧与日本新派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
8、《曹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2
9、《京剧与电影文学研究对现代文学史学科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10、《异名剧作〈鸣不平〉与〈黄金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
11、《文体意识的建构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
12、《文类误读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
13、《现代文学教学中的“认知”和“能力”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
14、《论心理平衡》,《当代文艺思潮》,1985、1。
15、《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发生因素举证一隅——从“春柳”旧址探访谈起》,《艺术评论》,2007、4
16、《鲁迅小说的“小城镇”氛围——兼谈中国现代小城镇文学》,《鲁迅研究月刊》,2007、5
17、《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闻》,《文艺争鸣》,2000、2。
18、《文本中心与多元互补》,《文艺争鸣》,1999、1。
19、《学位论文与学术规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学术起点》,《文艺争鸣》,2000、6。
20、《我是谁?——当代文学批评的定位与价值实现》,《文艺争鸣》,2001、3。
2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质疑》,《文艺争鸣》,2002、4。
2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再思考》,《文艺争鸣》,2004、4
23、《早期中国话剧接受西方影响的日本因素》,(日本)《飘》64期,2007、2、1。
24、《中国现代新人文主义思潮及其话语导向》,(香港)《新亚论丛》,2004、1。
25、《现代文学视野中京剧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戏剧艺术》,2005、1
26、《〈不如归〉与早期中国话剧中的“家庭戏”》, 《戏剧》,1991、2。
27、《外来影响与中国近代戏剧变革模式的演进》,《戏剧艺术》,1993、1
28、《京剧文学的体式特征及其理论价值》,《戏剧艺术》,2006、
29、《外倾心态下的自我误读——中国古代文学资源进入现代文学的一种特殊渠道》,《江汉论坛》,2003、2。
30、《文类误读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戏剧体式嬗变》,《江海学刊》,2006、5
31、《早期话剧研究的态势和潜能》,《社会科学研究辑刊》,2001、1
32、《论“五四”文学中的西化倾向》,《学习与探索》,1989、2。
33、《〈小二黑结婚〉的性情节及其文化意蕴》,《学习与探索》,1993、4。
34、《文明人的窘境---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中留学生题材作品文化意象考察》,《学习与探索》,1998、3。
35、《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学术资料的考辨》,《学习与探索》,2004、1。
36、《〈华威先生〉的“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福建论坛》2005、8
37、《20世纪初期女性小说写作的视阈与作者的性别》,《广东社会科学》,2006、1
38、《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小说戏曲形制的同构及其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7、1。
39、《“时代艺术”的研究》,《中国文化报》,1991、7、31。
40、、《早期中国话剧与西方浪漫派戏剧的影响》,《中国话剧研究》,1991、3。
41、《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局限》,《文艺评论》,2004、6
42、《创始期中国话剧与日本的因缘》,《东北师大学报》,1991、2。
43、《谈话剧〈潘金莲〉的诞生》,《东北师大学报》,1989、6。
44、《早期中国话剧研究的学术定位及其理论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
45、《“潘金莲母题”发展及其当代命运》,《中山大学学报》,2004、2。
46、《中国现代文学初期女性作家“自叙传”小说的“少女情怀”和“病情叙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7、《鲁迅小说的“死亡”意蕴探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48、《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北方论丛》,1983、3。
49、《“阿Q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学术交流》,1987、1
50、《引发模式的文化变革与“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北方论丛》,1986、2。
51、《幽默探异》,《学术交流》,1987、1。
52、《谈“制反原理》,《文艺评论》,1987、3。
53、《老舍小说对新文学的贡献及其民族渊源》,《北方论丛》,1987、3。
54、《“何其芳现象”与现代文学研究的“思想”困扰》,《北方论丛》,1989、2。
55、《谈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的“例比效应”》, 《学术交流》,1990、1。
56、《外倾社会心态与早期中国话剧的演进》,《戏剧文学》,1990、4。
57、《深藏着的人生---谈穆木天〈写实文学论〉在现代文艺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1。
58、《“五四”时期的个性意识与文学风范》,《北方论丛》,1992、3。
59、《“五四”前后的话剧发展道路与文化变革》,《戏剧文学》1992、5
60、《“五四”时期的科学理想与文学意识》,《海南师院学报》,1993、1。
61、《传闻的生发、增殖与戏剧变革》,《戏剧文学》,1993、2。
62、《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喜剧创作》,《戏剧文学》,1993、7。
63、《论早期中国话剧的艺术形态演进》,《剧作家》,1995、6。
64、《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一面观》,《北方论丛》,1995、6。
65、《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话剧文学理论建设》,《戏剧文学》,1996、6。
66、《现代文学启蒙意识的缺憾》,《北方论丛》,1999、3。
67、《文学史:对文学演化关系的认识》,《北方论丛》,2002、6。
68、《反观“租界”》, 《粤海风》,2003、6。
69、《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北方论丛》,2003、6
70、《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叙事倾向》,《北方论丛》2005、1
71、《“影戏”意识的蜕变——中国早期电影脚本文体意义探询》,《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6、1
72、《重读鲁迅:从对“鲁迅语录”的认识谈起》,《广东社会科学》,2006、4
73、《曹禺悲剧作品的舞台面相》,《福建论坛》,2007、1
74、《解放区小说的民族文化底蕴及其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学习与探索》,2007
75、《〈母〉与〈雷雨〉的比较——早期中国话剧的影响和生命力探询》,《戏剧文学》,2005、 76、《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个人化特性》,《郭沫若学刊》,2005、3

相关话题/文学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