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是我国近几年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复合型、应用型学位,与我国现行各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专业学位具有较明显的职业背景,主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在职人员,使其通过在职学习综合水平能力有较大提高。专业学位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完成整个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为 3 年,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一、 招生对象及报考条件
( 1 )须是硕士学位获得者,具有 3 年以上兽医业务相关实践经验。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期为 2009 年 7 月 31 日;
( 2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招生不面向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系列人员;
( 3 )报考兽医博士人员必须具备兽医及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相关领域指医学、生物学(指动物学、微生物学等,不包括植物学)、水产(仅指鱼病方向,不包括捕捞、养殖等);若硕士学位为非兽医及相关领域,则学士学位应为兽医领域(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兽医公共卫生、中兽医、动物检疫等);养殖、渔业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毕业论文内容与兽医相关)也可报名。
二、 报名办法
报考者本人填写《 2009 年在职人员攻读兽医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 点击此处下载 )一式三份,获得本单位人事部门推荐盖章后,于 9 月 1 ~ 30 日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原件和三证的复印件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报名。
三、 考试时间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时间为 2009 年 10 月 31 日 、 11 月 1 日 , 初试结束后立即复试。考生于 10 月 31 日上午 8 点准时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报到、领取准考证。
华南农业大学 2009 年兽医博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安排表
时间 科目 | 10 月 31 日 | 11 月 1 日 |
上午 8 : 30 — 11 : 30 | 兽医专业课 | 兽医基础课 |
下午 14 : 30 — 17 : 30 | 英语 | 复试 |
四、 考试科目
( 1 )英语:由我校命题;
( 2 )兽医基础课考试由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命题,集中阅卷。考试范围分为五个部分: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临床诊断。考试采用“ 1+2 ”的模式,即兽医病理学为必考科目,剩下四个部分由考生任选其中两个部分作答。
( 3 )兽医专业课:由我校命题。高级家畜传染病学或高级兽医临床诊断学,由考生任选一门。
五、 报名费 150 元。
六、 培养费
每学年 12000 元,三年共计 36000 元。
七、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华南农业大学研招办 联系人:张阳武
电话: 020-85280066 邮编: 510640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483 号华南农业大学研招办
附 1: 考试参考书目
( 1 )兽医基础课:《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兽医基础知识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复习指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2 版);
( 2 )高级家畜传染病学:《家畜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 3 )高级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临床诊断学》 ( 第三版 ) ,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附 2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学科门类齐全、设有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 3 个二级学科。现有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兽医专业硕士学位、兽医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学微生物硕士、博士授权点。现有国家重点学科 1 个(预防兽医学),广东省重点学科 2 个(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1 个(农业部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2 个(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建成生物安全三级( BSL-3 )实验室、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在建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国家已立项)和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已立项)。
兽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 19 名(其中兼职 3 名),硕士生导师 41 名。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农学(生物学)组成员、农业部第四届《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第二届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兽医学院科研特色明显,研究方向持久稳定。近 5 年来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 863 、国家 973 、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171 项课题,总经费 4380 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7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其它省部级 3 项;发表学术论文 413 篇(其中 SCI 收录 53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