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暨南大学 /2011-11-24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017

课程英文名: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课程类别:必修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学    分:2

总学时数:40

周学时数:2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外招生

开课单位:社会科学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暨南大学专为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为两大支柱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外招生深入地了解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外招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教学要求】

外招生教育毕竟与内地生教育有很大区别。需要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尽力积累外招生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形成跨文化教学体系,并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手段应包括:

1、互动式教学。主讲教师熟知外招生心理,与港澳台侨学生频繁互动,拉近师生距离,既为了帮助学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也利于主讲教师把握学生心态和学习进程。

2、将教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并逐步完善网络教学。

3、依照外招生的特征,拟定课堂教学的定位模式,设计合理的课堂情境和教学结构,以便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

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表现。
    【本课程的难点】

1、属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跨学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种类和技术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与现代社会的一致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行为、组织行为和教育行为的启示作用;等等。
     2、属于课时分配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大学问,如何在40学时里面将这样一门大学问全部讲完?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3、属于课程扩展方面的:由于本课程属公共课,学生来自各个院系,既要在40个课时里面讲完全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又要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而且很容易引起公共课与专业课在课时分配上的冲突和矛盾。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本课是基础理论课程,为照顾理论讲授的时限和公共课课堂较大的特点,加上经费限制,本课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课堂的随机性讨论、“热点”讨论等形式。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指定教材】

龚红月等著,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新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龚红月等著,中国传统文化新论,香港中华百科出版社,2005年。

【教学参考资料】

古籍文献类著作——

《诸子集成》(春秋战国至汉代各位学者的著作集成)、《黄帝内经》、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史记》、《周易》、孙膑《孙膑兵法》、刘邵《人物志》。

文化及中国文化类著作——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出版社。

刘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锦全、冯达文《中国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文初、蒋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冯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以上资料仅提供给学生按需选读。)

五、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本课考核形式】期末闭卷考试。

【成绩计算】见下图

 

 

学期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

(占40%)

 

 
 
考试成绩

(占60%)
 
作   业(20分)

 

 
 
考  勤(12分)

 

 
 
纪律加分*

(8分)

 

 
 
 

 

 

 

 

 

 

 

 

 

 

 

 

 

* 由于本课是专为外招生开设的课程,课堂中以港澳学生为最多。为奖励认真听课及积极参与课堂生师互动的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本课特设“纪律加分”一栏。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这种方法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并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成绩,课堂效果十分明显。

 

六、基本教学内容

本课程每周2学时,上课16-17周,复习答疑1-2周,共计36学时。

 

★导言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文化的含义、构成,以及传统的精神和对现实的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重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难点: 让学生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时分配:4学时

考核要求:

1、文化及文化的各个特性。

2、学习传统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基本内容:

问题一: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分期。

问题二:学习本课的意义;

       一、认识你自己

       二、学史使人智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1、文化、文化传统

         2、传统有优劣之分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问题三: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一讲(上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基础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对中国文明产生的源头和形成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能够正确地分析中国辽阔疆域形成的原因和多元文化融合及实质。通过上述认识,引导学生明白:“和”作为一种有序的系统,并非人类的主观愿望,在客观对象中,在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在民族文化生成中,“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找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到人类社会中。

重点: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

难点: 让学生理解“封闭性”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学时分配:4学时

考核要求:

1、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

2、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

3、中国多元文化形成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4、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性的表现。

基本内容: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二、多元文化融合

         ㈠ 华夏文化形成

         ㈡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㈢ 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㈣ 中西文化交流

       专题:环境与文化系统之间信息传播的几种途径(证明中国文化不是封闭型文化。

 

★第一讲(下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学会用整体辩证(“和”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古代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及其历史影响;从正确区分社会传统的精华和劣质成分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重点:

1、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中国古代家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

学时分配:6学时

考核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

2、比较欧洲与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

3、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

4、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5、“多子分继财产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基本内容:

      一、独特的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熟的官僚体制促进传统典籍文化的发展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和对自然的反思辅助雅文化成长。

            四、小生产者经济成为俗文化发展的土壤

            专题:为什么中国小农经济会长期存在,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何影响?(证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有其社会经济因素)

 

★第二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三大特征:直觉和悟性—经验思维、整体和辩证—管理思维以及运筹和博弈—兵法思维。本课从分析传统的思维方式入手,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特征产生的人文环境,为以“和”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提出,铺垫道路。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对文化特性的影响

难点: 让学生从认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而至推知中国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学时分配:12

考核要求: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在文化中的表现。

2、比较中欧传统思维方式。

3、中国和西方的结构主义各自的特点。

基本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思维?

    问题二:民族思维方式如何形成?

    问题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

          ㈠ 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方式

          专题: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三个结果

          ㈡ 注重空间关系的结构性思维方式

          专题:中欧文化差异的思维特点

          ㈢ 带有普遍联系特点的“月令图式”思维方式

          ㈣ 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三、比类和运筹——商战和兵战谋略

          ㈠ “取象比类”和“合理外推”

          ㈡ 运筹和博弈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主题,帮助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和”的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提高道德修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认识世界、解决宏观问题的方法;学会深入地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实质。这一主题的内容主要有: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在人文关系中的指导作用);道家的自然观(对“和”的认识);庄子的齐物论(对“和”的分析);古老的系统观及其现代意义(“和”的结构和方法)。

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精神及其实践意义。

难点: 让学生理解道家“自然观”的实际意义。

学时分配:8学时

考核要求:

1、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2、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内容和区别。

3、传统解决矛盾的方法。

4、道家对规律本质的认识。

5、自然观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

6、庄子的齐物论。

7、中国文化的美德。

8、中国古代系统观中的几种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基本内容:

        一、儒家的人文主义

          ㈠ 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专题:传统解决矛盾的方法(中印欧比较)

          ㈡ 人性论

          ㈢ 社会论

          ㈣ 道德观

             二、道家的自然观——对宇宙的认识

                ㈠ “道”(总规律)

                ㈡ 自然观(规律的本质)

                专题:自然观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

                ㈢ 天道观——中国古代本体论

             三、庄子的齐物论

             四、儒道互补的系统观

                ㈠ 古代现代系统论的异同

                ㈡ 中国古代系统观中的几种关系

                ㈢ 古代系统观的实践意义

            

★个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

教学目标与要求:艺术是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文化精神在艺术中的功能作用,了解文化精神的实践意义和途径,并以此推而广之,领悟中国文化诸要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价值,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内容和形式(善和美——“和”文化的突出表现)所抱持的辩证态度。

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

难点: 通过本个案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析其他文化要素特征的哲学方法。

学时分配:由于学时分配有限,该部分内容随机插入前面各讲中。

考核要求:中国艺术中的“狂狷”之道。

基本内容:

          一、虚实相生 异质同构

             ㈠ 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㈡ 传统艺术的心物对应

          二、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材

             ㈠ 意境和气韵

             ㈡ 追求变化

             ㈢ 飞动之美

          三、学悟一体 不滞于耳目
 

相关话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