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819材料力学考试大纲2013

暨南大学 /2012-10-08

 

暨南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材料力学》考试大纲
 
 
目录
I. 考察目标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机构
III. 考察范围
IV. 试题示例
V.参考资料
 
 
 
I. 考察目标
材料力学考试内容涵盖杆件在四种基本变形(拉压、剪切、弯曲、扭转)下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应力分析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要求考生对材料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假设和结论有正确的理解,基本了解材料力学应用的工程背景,具有将一般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处理杆类构件或零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与设计能力。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轴向拉压变形   20
剪切变形       5
扭转变形       15
弯曲变形       30
组合变形       15
应力分析和强度理论 20分
压杆稳定       10
能量法         15
超静定结构     20
 
四、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60分(30小题,每题2分)
综合应用题90分
 
 
III. 考察范围
轴向拉伸与压缩
[考察目标]
掌握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轴向拉压杆件的内力和应力计算。了解金属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安全系数与许用应力。熟练掌握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及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纵向变形、线应变、横向变形计算。掌握简单拉 ( 压 ) 超静定问题的一般解法。了解应力集中概念。
 
[考察范围]
一、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直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计算。
二、斜截面上的应力情况。
三、金属(低碳钢与铸铁)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四、失效和安全系数,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
五、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纵向变形、横向变形计算,结构节点位移的计算。
 
 
   
[考察目标]
理解剪切和挤压概念;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考察范围]
一、剪切和挤压概念。
二、连接件的强度校核。
 
   
[考察目标]
理解扭转、纯剪切、切应变、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模量的概念。掌握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的作法。掌握圆轴扭转应力与扭转变形分析,圆轴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考察范围]
一、扭转的概念,功率、转速和外力偶的关系。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的作法。
二、纯剪切、切应变、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
三、圆轴扭转应力的计算。圆轴的强度计算。
四、圆轴扭转变形分析与刚度计算。
 
 
弯曲内力
[考察目标]
理解对称弯曲、剪力和弯矩的概念。了解静定梁的基本形式。掌握梁的剪力和弯矩方程的求法。掌握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刚架内力图的作法。掌握剪力、弯矩和分布载荷集度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了解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弯曲内力。
[考察范围]
一、对称弯曲的概念,静定梁的分类。
二、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三、用分布荷截、剪力、弯矩的关系作内力图。
四、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
 
 
弯曲应力
[考察目标]
掌握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公式,弯矩和挠度曲线曲率半径的关系。理解抗弯截面模量,抗弯刚度的概念。了解梁弯曲切应力的分布。了解非对称截面梁平面弯曲的条件。掌握梁的强度计算。理解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考察范围]
一、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公式的推导。
二、横力弯曲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
三、梁的切应力强度计算。
四、提高梁承载能力的措施。
 
弯曲变形
[考察目标]
掌握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掌握积分法、叠加法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了解提高梁刚度的措施。
[考察范围]
一、梁截面的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梁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二、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
三、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四、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弯曲刚度措施。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考察目标]
理解应力状态,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图解法。掌握三向应力圆的作法。理解最大切应力,广义虎克定律,体积应变,弹性比能,体积改变能密度和畸变能密度。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掌握材料破坏形式分析,掌握第一、二、三、四强度理论的观点、强度条件及其适用范围。了解莫尔强度理论。
 
[考察范围]
一、应力状态的概念。
二、平面应力的应力状态分析:数解法、图解法。
三、应力状态分类,空间应力分析,一点的最大应力。
四、广义虎克定律,复杂应力状态的应变能密度。
五、强度理论的概念,材料的两种破坏形式。
六、第一、二、三、四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组合变形
[考察目标]
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与实例。掌握拉(或压)弯组合变形、两个相互垂直平面的弯曲、弯扭组合变形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考察范围]
一、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二、两个相互垂直平面的弯曲。
三、扭转与弯曲的组合。
 
 
压杆稳定
[考察目标]
理解压杆弹性平衡稳定性的概念。掌握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欧拉公式、超过比例极限时压杆的临界力—经验公式,了解临界应力总图。掌握压杆稳定性设计的步骤,理解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考察范围]
一、压杆稳定的概念。
二、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三、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
四、压杆稳定的实用计算。
五、提高压杆稳定的措施。
 
能量法
 [考察目标]
理解能量法,功、位移互等定理等概念。掌握杆件变形能的计算。掌握卡氏第二定理、单位载荷法(莫尔积分)。
[考察范围]
一、外力功与杆件应变能的计算,余能的概念及计算。
二、卡氏第一定理、余能定理、卡氏第二定理。
三、运用卡氏第二定理求解结构超静定问题。
四、单位荷载法(莫尔积分)。  
 
 
超静定问题
[考察目标]
掌握简单拉压、扭转以及弯曲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掌握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能利用对称及反对称性质来简化超静定结构的求解。
[考察范围]
一、超静定结构的有关概念。
二、拉压简单超静定问题。
三、扭转简单超静定问题。
四、简单超静定梁。
五、用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并利用结构对称及反对称性质。
 
 
附录A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考察目标]
熟练计算静矩,惯性矩和惯性积,形心主轴和主形心惯性矩。掌握平行移轴公式及转轴公式。
 
[考察范围]
一、平面图形的静矩、形心位置、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的概念。
二、平行移轴定理。
三、形心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矩的概念及计算。
 
 
 
 
 
 
 
IV.  试题示例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试题示例:
1. 从力学的角度出发,构件要安全可靠工作必须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以下哪个属于这些要求?(   
A. 强度要求    B. 小变形要求    C. 刚度要求      D. 稳定性要求
2. 关于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说法正确的是(    
A. 低碳钢拉伸破坏前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
B. 铸铁拉伸破坏时没有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
C. 屈服现象的特点是应变基本保持不变,而应力显著增加;
D. 在强化阶段卸载后重新加载,低碳钢的比例极限会提高。
3.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哪一类工程构件?    
A. 块体         B.           C.             D. 杆件
4. 对于受剪切杆件的强度计算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 仅需考虑剪切实用计算;
B. 仅需考虑挤压强度计算;
C. 既要进行剪切强度计算又要进行挤压强度计算。
5. 关于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应力正比于截面对中性轴的惯矩Iz,反比于弯矩M
B. 正应力随截面高度y呈线性分布;
C. 中性层处的正应力为零;
D. 截面凸出一侧受拉应力,凹入一侧受压应力。
二、综合应用题(共90分)
1、(15分)图示简单桁架,设AB和AC分别为直径是20mm和24mm的圆截面杆,E=200GPa,F=5kN。求A点的垂直位移。

题1图

 
                           

 

2、(10分)如图所示圆锥形扭杆,A、B两端面直径分别为,两端扭转力偶为,材料的剪切模量为G,试求杆内最大切应力与相对扭转角的表达式。

题2图

 
 

 

 
 

3、(15分)钢制外伸梁受力如图a)所示。截面尺寸如图b)所示(单位:mm)。已知。
1)画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要求:求出支座反力,并在图上标出关键点的内力数值;

A

 
C
B
D
(a)
(b)
100
200
题3图
2)对梁进行正应力强度校核。

 

 
 
 
 
 
 
 
 
 
 
 
 
 
4、(20分)图示低碳钢制成的悬臂梁受水平力及铅垂力。梁横截面为圆形,, MPa。试求:1)指出危险点位置并求梁内的最大正应力;2)选用合适的强度理论对梁进行强度校核。

题4图

 
 

 

 
 
 
 
 
 

题5图

 
5、(15分)图示刚架,A端受P作用,各段的抗弯刚度示于图中。忽略轴力影响,试计算A点的铅直位移和B点转角。

 

 
 
 
 
 
 
 
 
 

题6图

 
6、(15分)两端固支梁受力如图所示。其抗弯刚度为EI,试用力法(正则方程)求约束反力。

 

 
 
 
 
 
 
 
 
V.参考资料
[1]      孙训方,《材料力学》第四版(I,II),高教出版社,2002年。
[2]      刘鸿文,《材料力学》第四版(I,II),高教出版社,2004年。
[3]      单辉祖,《材料力学》(I,II),高教出版社,2004年。
[4]      顾志荣,吴永生,《材料力学》(上,下),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宋子康,《材料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相关话题/材料力学 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