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ancegaint 时间: 2008-6-27 21:22 标题: 考研的个人经验谈
看到最近的新闻,发现研究生要统考的小道消息越来越多了。
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金融联考。
这半年看了不少书,又回忆起研究生考试的过程,感觉每个人都会走些弯路。所以,写些文字给后来人做参考吧。
兴许,以后的人也不知道金融联考为何物了,不知道数3和数4为何物了。
一,我个人的情况:
做为每年成万名参加金融联考的学生之一,我并不能算是佼佼者。尤其在今年分数普遍水涨船高的行情下,387分的成绩也是很普通,很普通的。
打算考金融联考的同学也知道,除了暨南大学以外,报考其他的学校,这并不是一个有把握的成绩。
而且,我每一门课考的都很平均,更是不具有眼球效应。
不过,想来金融联考的复习经验就那么几篇,我就算是滥竽充数了。给大家都些参考。
二,研究生考试的流程:
这是老生常谈了。大三下正式复习,大四开始大规模逃课,然后在过年的一个月痛苦等成绩。
为了大家的方便,我详细地写下,可能不准哦。
大三的时候,数学方面的很多参考书都出来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是打算考数3数4学生应该必备的。
陈文灯的书适合对数学痴迷的学生。
我是计算机的本科生,高数学的很好,而且我感觉理工科学生的优势就在高数上。概率和线数大家差不多,基本都忘光了。而且,题型很少,只要你有耐心,是能缩小和别人差距的。
陈的书的优势就是在高数上。所以高数不好的学生,可以练一练。但是,陈的有些太变态了,我后来复习的差不多了,再看也很受打击。
大三的时候,就要开始数学的复习了。这个阶段基础要打好。
大三,你什么都可以不干,就是数学不能没怎么看。
当然,英语和专业课差的同学也要抓紧。但是,数学在大三或大三暑假时没复习,你的研究生考试复习从开始可能就是比较失败的。
在大三时,英语书也出来了好多。
我的英语书籍的购买是比较失败的。
买了新东方的阅读,还有著名的220篇。
这两本从后来看,都很过时了。
当然,没过时的,我在前期做过。听说,几个英语出题组出来的人写的书很好。
七八月份,大纲出来了。可以开始看政治了。
政治八九月份可以不看,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你闲的无聊,可以早些复习。不过,意义决不会很大。(准确的说,我是9月中下旬开始看的,可以稍微再往后点。)
对于非文科出身的学生,10月是政治关键的月份。每天看1个小时左右吧。
当时,2000道题和一些类似的书都出来了,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把选择题给复习完是很好的。
政治第一遍要认真些。不用看大题,无聊时可以稍微看下,意义甚微。
这也是研究生复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无论复习哪一门课,第一遍一定要很认真,很细致。
即便是在第一轮,我也是用每天晚上10点左右那一个小时来复习的。
政治不必用太多的时间,主要用的是技巧。
夏天的时候,专业课的大纲也出来。大纲是不用买的,当然,它很薄很便宜,有钱的同学可以收藏下。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是用复旦的白皮书呢,还是用厦门的书呢?
我当时是没研究的。厦门的书,我到现在也没看过。
我觉的复旦的白皮书就够用了。能基本覆盖所有的知识点。
跨专业的,我推荐用复旦那一本。因为确实让人感觉读了以后,金融很简单。
九月的时候,可以预报名了。十月是正式的报名。
到了10月的时候,我才感觉南开我是比较有把握的。之前,我都想着第二年再考的事了。
很多人都一样,报的时候才有点信心或者报的时候都没信心。人不是每步都看的很清的。
但是,大家的报考还是既要有勇气,又要有理性。
我是在9月和10月做的真题,真题我只做一遍。也没怎么用很多时间研究。
不过,你做真题至少要达到两点,一是,能够对现有的模拟题有自己的见解,哪些是和真题比较接近的,哪些是乱出的。
还一个,对标准答案的主观题的答题技巧进行分析和学习。
各科陆陆续续会从9月开始有不少模拟题。
专业课的红皮书也很不错。虽然,有些贵的说。大概是10月左右上市的吧。
11月份要报名了。报名前后,考试虫有本口袋书,是考研作文的,很好,很实用。建议买下。不过,不象上面那些很必备。
报名前后,可以先去预定考场附近的宾馆(我是说珠海)。耐心找找,有些靠马路的会比较吵,睡眠不好的同学应当留意。
主要的几本书的时候,我都写在上面了。还有些书的时间我不记得。
之所以要提这几本书,是因为,复习计划的主干都是这几本书。而且,这几本书,基本一上市就要买的。
--------------------------------------------------------------------------------
作者: hancegaint 时间: 2008-6-27 22:15
三,金融联考的复习。
金融联考是比较简单的专业课考试,相对于很多其他专业来说。
最大的难度就是知识范围广。但是,到了后期基本体现不出来了,只是前期看书,觉的麻烦些。
绿皮书中的微观最好是要全做的。尤其是四种市场模型和生产者模型那几章的计算题。
宏观可以选择性的做题。
在复习过程中,做的题主要是微观和证券投资方面的。
证券的书要看郑振龙的《金融市场学》,这个基本没有争议了。
一共要做三遍,考前一个月一定要做一次。
国金的选择和问题可能是另一个难点。
国际金融的复习比较麻烦。南开的那本国际金融是本很好的教材。复旦的那本就不用了,免的分散精力。
在复旦,厦门,翔高出的三本模拟题里。
最好的应该是复旦的。厦门的其次,翔高的辅导书的特点是错误很多。所以,对自己复习不太有信心的同学,不要购买,因为你自己要纠错的。
红皮书确实很贵。而且和其他几本书有些重叠。可以选择性购买。
--------------------------------------------------------------------------------
作者: hancegaint 时间: 2008-6-27 22:36
四,精力的分配。
我复习的时间算是比较少的。当然,在我们学校这个独特的环境里,每天平均六个小时左右,还不能算是少。但是,跟面试的诸兄弟比,我就很汗颜了。
不过,我每天都保证至少4个小时高效复习量。
我想大家都有制定个人计划。我想强调的是,千万不要自欺欺人。
比方你定的计划是每天7个小时。今天你复习的效率确实很低。虽然,你也复习了7个小时。但是,你应当明白今天没完成任务,明天争取补回来。
自己给自己打工,一定要算明白账。
一般的,最好有八个小时的平均复习量,虽然我个人没达到。
每天,我把精力最好的上午9点到10点半和下午2点到4点分配给数学和专业课。主要是数学。其他的时间分配给英语。晚上10点左右的时间分给政治。
在前期,专业课的复习很痛苦,尤其对跨专业的同学来说。所以,尽量用精力最好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精力的地方。这也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看书看一段时间,就看不下去,要换书的习惯。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讲,专业课最好一看,就看两个小时。
因为它是文科性的东西,看起来不累,而知识点比较琐碎。你一旦放下,以后再看,又要开始温故下。不象数学和英语,都是些拿起来,就记的起的东西。
除了英语外,数学和政治,每次最好也一看也看一个小时以上。
--------------------------------------------------------------------------------
作者: hancegaint 时间: 2008-6-27 23:07
五,复习过程中几个原则。
(1)学习不分时间。无论是假期还是周末,每天都要复习。
因为学习的惯性一旦停下来,再发动就很难了。
当然,这样坚持半年是很痛苦的。
但是,兴许,走走停停的更痛苦。
谁知道呢?
(2)了解你自己。
“人,啊。你要认清你自己。”
自己认清了自己,自己所制定的计划才能实行。一旦发生变化,也才能从容应对。
(3)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需要它的地方。
前面已经讲了些,后面还要讲。而最重要的,你要知道哪里是最需要它的地方。
(4)经常做总结。
每天晚上,对自己一天的复习进行客观的评估。
每周末,对自己一周的复习进行评估。
而评估后,根据自己的表现,来调整自己的计划。
比方,英语的复习一直没完成任务。那么就该考虑多给英语些时间,或者降低标准。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提醒,给自己反馈。而不是为了总结而总结。
(5)多和同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作者: hancegaint 时间: 2008-6-27 23:47
六,ALL FOR ONE-----谈最后两个月的复习。
最后两个月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极其重要的。
首先,想先讲一个问题。研究生考试是一个“long run ",还是一个"short run"?
很难说,不是吗?有看了本白皮书,两个月就考进上财的。
也有考了两年,考进复旦的。
到了研究生考试这个阶段,和高考一样,波动依旧是很大的。上下有个二三十分的波动是很正常的。很多人也因此就觉的就是看谁发挥好,谁就牛。
这样的说法,是可以解释很多客观事实的。
但是,我个人感觉,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解读更好。
在《生活中的经济学》里,弗雷德曼讲了那个故事,两个家庭主妇每周去超市购物。她们每次购买的商品相同。
A主妇去甲超市,B主妇去乙超市。两周以后,她们发现第一周A花的钱,第二周时B花的钱多。
这是为什么呢?
到底是哪家超市便宜呢?
当然是都便宜了。两周,虽然A,B买的东西相同。但是,她们第一周买的东西和第二周买的东西不同。
也就是“评价标准不同”。
从问题上,来讲和考试是很相似的。
既然,问题讲明白了。考试的事情也很好解释了。
研究生考试还是一个“long run ".但是,它是一个受随机事件干扰的"long run".
所谓的能力高低,只是具体到某几个评价体系的能力高低。
而我们要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在"long run"中,尽可能在更多的评价体系中,实现自己对别人的优势。
而辅助目标就是,通过真题的练习和网上的搜索来分析哪个评价体系更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
写的够累的了,只把主要的三点写上去吧。
一,大三的时候,我把高数,线数(人大版的)的课后题全部给做了。当然,是数4考纲内的。
后来,南开考数3了。我又数3的那部分给做了。
此外,英语做了200篇阅读。
为什么做这些,因为在大三这个时间阶段。能够做些有效的复习确实很难。不如夯实些基础了。这也是符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需要它的地方”这一原则的。
二,在数学和金融的复习过程中,我按照章节,把每章容易错的和容易遗忘的的知识点给记下来。
金融主要是记知识点。数学不同,你记了知识点,再看也还是知识点,看不出来东西的。
你要把你常犯的错误和做题的思路记下来。
三,all for one
我发现有很多很聪明的人,他们可以装一本书在自己的脑子里.但是,没有几个人能轻而易举把几本书装自己脑子里 .
最后两个月,因为前面复习的很好,所以,我每次看全书用的时间都很少,而且效率很高.
为了形成这种结果,必须在每轮复习的时候,把自己的记忆的弱点给记录下来.
只要你做的题多,当你最后看到你总结的东西的时候,你马上就会发现每一章你是怎么做那些难题的。
我前面的复习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
只要这样,最后两个月采用题海战术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最后两个月,我是每天一套数学或者金融的模拟题。
当然,金融的模拟题,我是留了一部分,拖到最后才做的。数学想找模拟题很容易。
我的记性比较差,是典型的理科生的脑子。
我早就设想好,要把可以不在最后两个月做的事提前给做了.
最后我是很从容的 .天天背背政治,英语。 政治的选择和英语的阅读最后都没再怎么做。
当时,最后一个月,为了保持英语的能力,阅读还是要上些量的。
其实做什么事情,经验和能力的不足都不是致命性的。慌乱才是最致命的 .
--------------------------------------------------------------------------------
作者: hancegaint 时间: 2008-6-27 23:54
最后的话
我记得有那么个故事。
以前,有种化学制品很昂贵。
它的秘技是“最后的时候,使劲用铁棒敲打制化学制品的筒,让它铛铛作响。
多年来,英国人一直使用这种方法。
德国人好不容易把它的制法从外国人那里弄来。
当德国的一位负责科学家知道了以后,便对工人说“最后制成的时候,放些铁进去, 就是了。”
很多别人的经验,我们要广泛的收集。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要这样,才能真正从别人获得自己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