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文艺学重点学科介绍

暨南大学 /2011-07-25

一、文艺学学科发展简述

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根基。早在1981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点之一。1989年在全国率先招收港澳台及海外兼读研究生。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饶芃子、胡经之教授领衔创建了华南地区第一个文艺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同年,被国务院侨办确立为部级重点学科。此后,在饶芃子、胡经之和蒋述卓教授带领下,本学科在保持比较文艺学研究优势的同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95、1998、2003、2007年,由学科带头人饶芃子、蒋述卓教授先后带领四次被批准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1997、2002年两次被列为暨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2002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挂靠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当选为该会首任会长,并连任至今。2006年,“文学概论”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同年,申报获得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6月,以本学科学术梯队为主组建的“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被遴选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8月,文艺学学科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底,本学科申报的暨南大学“211工程”第三期“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建设项目获批立项。

二、学科方向及学术带头人简介
在长期发展基础上,本学科形成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1、“跨学科视野下的比较文艺学
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是国内最早进行比较文艺学研究的学术单位。本方向是本学科博士点的创点方向,也是该学科的核心和特色,在跨学科的视野下,着重对不同诗学体系、艺术类型以及人文领域的各种理论进行比较和整合,概括当代文艺发展的需要,丰富和拓展文艺学学科内涵,力图创建既有世界视野又具民族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在多维度的比较中拓展文艺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本学科的其他方向形成理论统摄与方向互动。
蒋述卓教授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蒋述卓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等。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及千百十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近10项。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200余篇,出版了《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诗词小札》等著作(含与人合著)17种,主编有“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儒道佛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丛书等。曾获首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等学术奖励10余项。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跨文化视野下的海外华人诗学
暨南大学作为全国华侨最高学府,在海外华文文学、华人诗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方向是在已有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海外华人诗学与批评理论研究,为中国现代文艺学学科知识的更新寻找新的学术资源。2006年,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通过论证被批准为“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本方向已形成海外华人诗学研究的团队优势,并以力量齐整、成果较多、影响较大而处在全国同类学科的前沿位置。
饶芃子教授
海外华人诗学研究是1994年由饶芃子教授最先提出。饶教授是本学科首席资深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会长和创导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在比较文艺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海内外深具影响。饶教授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1995至2001年广东省文艺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校“211工程”一期、二期建设项目负责人,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后为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等职。是国家教委高校人文、社科“八五”、“九五”规划项目中国文学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文学学科专家组成员。现为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思想文综》主编。学术兼职有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国际)副会长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300余篇;出版《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中西小说比较》、《本土以外——论边缘的现代汉语文学》、《比较诗学》、《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西比较文艺学》、《边缘的解读:澳门文学论稿》等著作(含与人合著)14部,并主编《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万叶文丛·学术书系”“比较文艺学”、“比较诗学”、“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丛书”等学术丛书。学术成果先后获国家级奖励1次,获省部级奖励8次;文艺学研究生教学三次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列耀教授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王列耀教授一直从事海外华人文学、诗学的研究,已取得多项相关成果。现任文学院党委书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中的“望”与“乡”》、《宗教情结与华人文学》、《困者之舞——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四十年》等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承担的主要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从华文文学到华人族裔文学的当代转型”、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国精神”、“东南亚华裔新生代文学与华文传媒的互动研究”、广东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及千百十项目“汉语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等。
3、“当代文艺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论
本方向侧重于古代文论的当代阐释与转换运用,以期寻求出传统文学观念与范畴通向现代的“古今结合”之途,探寻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艺学建构中的意义和作用,注重阐发中国古代文论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从文论与文化的关系切入进一步拓展比较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刘绍瑾教授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刘绍瑾教授,兼任广东省古代文论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庄子与中国美学》、《复古与复元古》等,是《儒道佛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丛书两主编之一,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近20家重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庄子与中国美学》是学界最早全面、集中探讨庄子对中国美学影响的专著之一,曾分别获得国家教委(教育部前身)、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授予的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复古文学思想研究”,承当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是本学科点教学单位“文学概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4、“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批评理论
这一研究方向强调挖掘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生成的历史场景、思想语境与文化命题,从文学研究现代化与批评理论现代性角度赋予其以思辨意识与建设性意义,以期寻求对于新世纪文艺学建设的有益启示。
宋剑华教授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宋剑华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文化视角中的现代文学》、《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参与与承担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均已完成),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姚新勇教授
本方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姚新勇教授,从事包括少数族裔文学在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当代文化批评。曾在《二十一世纪》(香港)、《文学评论》、《读书》、《文艺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曾荣获“第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及第二、三届“广东文省学评论奖优秀论文奖”。
洪治纲教授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洪治纲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系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并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9部,编著12部,曾荣获第一届“中国当代批评家奖”、全国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等奖励10项。
以上四个研究方向各具特色,既体现了学科的优势与传统,也显示出拓展的空间与活力,同时,四个方向又彼此支撑,形成了密切的互补关系。在“比较文艺学”方向的引领下,其他三个方向分别侧重于海外华人诗学、中国古代文论及现代批评理论的研究,涵盖了文艺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总体上形成了以“比较”和“海外”为主要特色、强调“打通”与“实践”的学科发展内涵,与侨校办学特点紧密结合,又在国内同学科中具有鲜明的优势。
三、队伍建设
目前,本学科有成员37人,专职研究人员35人,兼职人员2人。各方向组成人员如下:
方向一:跨学科视野下的比较文艺学(9人)
方向带头人:蒋述卓
组成人员:苏桂宁、张世君、费勇(兼)、黄汉平、傅莹、王琢、赵君、吴燕
方向二:跨文化视野下的海外华人诗学(12人)
方向带头人:饶芃子、王列耀
组成人员:吴奕錡、蒲若茜、李凤亮(兼)、卫景宜、李亚萍、詹乔、朱巧云、陈玉珊、李志萍、戴薇
方向三:当代文艺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论(9人)
方向带头人:刘绍瑾
组成人员:程国赋、危磊、赵维江、张海沙、徐国荣、史小军、聂巧平、闫月珍
方向四: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批评理论(7人)
方向带头人:宋剑华、姚新勇、洪治纲
组成人员:莫海斌、李学武、赵静蓉、陈伟军
本学科研究队伍稳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等显著特色。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4人。33人具有博士学位,正高23人,副高10人,讲师4人。本学科队伍中,60岁以上1人,56-60岁1人,36-55岁30人,35岁以下5人。从年龄来看,中青年人比例较高,使得本学科具有了很大的研究潜质。
本学科着力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目前,已有程国赋教授、洪治纲教授、李凤亮教授三名突出中青年专家,他们3人均进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中,程国赋教授入选为国家级培养对象,李凤亮教授、洪治纲教授入选为省级培养对象,史小军教授、徐国荣、蒲若茜教授等六人遴选为校级培养对象。  李凤亮教授还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现已调至深圳大学任副校长。
四、科学研究
经过多年建设,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凝炼出了适合自身的优势学术方向,学科成员在四个方向的支撑下各展所长,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累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学术成果。
2001年以来,本学科共完成各级各类项目40多项,目前在研课题30多项。已完成和在研课题中,有国家社科基金(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7项,省部级课题36项。主要成员均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饶芃子“东南亚华文文学比较研究”(1998)、费勇“文学生产、传播与阅读市场”(2000)、蒋述卓“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性进程”(2001)、李凤亮“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2002)、刘绍瑾“中国复古文学思想研究”(2003)、王列耀“东南亚:从华人文学到华人族裔文学的当代转型”(2003)、姚新勇“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2004)、转型期“民族文学”与“文化民族主义”(2009)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2004)、赵静蓉“现代文化的转型与怀旧情结”(2004)、“后现代理论语境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2009)傅莹“中国当代视听文本的文艺文化研究”(2005)、吴奕锜“全球视野中的新移民文学研究”(2006)、李凤亮“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2006)、蒲若茜“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2009)、赵君“纳博科夫诗学问题考辨”(2009)等。本学科近年来承担的其他重大团队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 2005)、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现代文艺学建构中的中国古代文论”(2006)、“汉语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2007),深圳市人民政府重大委托课题“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2006)。此外本学科还先后承担暨南大学“211工程”一期、二期两个二级项目的建设,均已完成。
2001年以来,本学科成员共出版学术著作(含译著、编著)50多部,一些著作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如饶芃子教授的《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艺学》、《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蒋述卓教授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等。
本学科成员从2001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文学遗产》等较权威期刊及境外刊物发表论文55篇。获各类奖励近50次,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
五、人才培养
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又获得美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直致力于文艺学、美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面向港澳,面向海外”培养高级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面向大学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文学概论”2006年入选广东省精品课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对中文系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省级名牌专业”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有力支撑。博士生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新闻媒体等单位,迅速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还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充分显示了本学科点对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本学科点1994年招收了首届博士生5人(含境外博士生2人)。16年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壮大,培养能力不断提高,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每届稳定在10人左右。自1994至2009年,共招收16届博士生共16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者99人,其中港澳生、留学生8人。毕业的博士生中,有24人晋升为教授,12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近10年来,招生文艺学硕士275人,毕业193人。目前本学科有在读博士生58人,在读的硕士生101人。
饶芃子教授、蒋述卓教授与学生合影
据统计,仅2001-2009年八年间,我校在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就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13部,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博士论文获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20人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3人获得 “《羊城晚报》优秀大学生奖学金”,每年都有多人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
本学科点培养的高素质博士生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余虹、王列生、邵宏、李凤亮、刘鹏、王琢、伍世昭、李健、闫月珍、欧阳文风、傅莹、何明星、王莹等13人毕业后分别被国内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招收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本学科点博士生毕业后,高校成为就业的主要去向,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成为所在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1994级博士生余虹、费勇、王列生、李观鼎,1995级博士生刘绍瑾、林岗,1996级博士生王列耀、张世君,2000级博士生林若熹,2001级博士生黄汉平、2002级博士生蒲若茜,已分别担任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央艺术研究院、澳门大学等校的博士生导师,有13人分别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海南大学、澳门大学等校的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及学科带头人。还有一部分博士生毕业后在政府机关、新闻机构任职,已成长为所在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和骨干力量,如1994级博士生费勇、1997级博士生黄斌,1998级博士生郭锦玲、李凤亮、陈志红、邹景阳,1999级博士生李丽、2000级博士生周建平、王义军毕业后分别被提拔为广州电视台副台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宣司副司长、深圳大学副校长、《南方日报出版社社长、四川儿童出版社社长、秘鲁孔子学院院长、《羊城晚报》副主编、广东电视台副台长。其他博士生毕业后,也已成为所在高校学术梯队的主要成员,或所在政府部门、新闻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本学科培养的境外研究生,目前活跃于众多学术单位和媒体机构。这一点,充分显示出本学科点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贡献作用。
六、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与国内外学术界交流活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
本学科倡议并连续主办了五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博士点建设研讨会”,该研讨会已成为全国文艺学界知名的高层学术盛会,受到教育部社科司等上级单位及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本学科还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举办了一系列海外华人诗学与华文文学方面的高级别研讨会,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2002)、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2005)、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2005)、海外华人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2006)、“曾敏之与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2007)、“北美新移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等。本学科每年主办学术会议2-3次,同时还参与协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等全国性会议。
与此同时,本学科成员也积极参加国内其他高校或机构举办的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领域的学术会议。
本学科还派出教师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作访问学者或博士后研究,接受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访问学者多人。
本学科成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五年来,共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人次,较重要的有第15届国际美学大会(日本千叶)、开花结果在海外:海外华人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伯克利)、菲律宾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菲律宾马尼拉)、远东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中国香港)等。
本学科近几年来派出青年教师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及国内一些名校进行学术研修,还接受了黄秀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错(美国南加州大学)、高利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林少阳(日本东京大学)、岩城见一(日本京都大学)、岛村辉(日本东京女子美术大学)、尹晓煌(洛杉矶西方学院美国研究系)、刘仕诚(美国《中外论坛》杂志社)、张翎(加拿大华人作家)、少君(新移民作家笔会)等国外知名学者和作家来校访问讲学。
七、条件建设
图书资料方面,暨南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中外文图书,其石景宜书库、华人华侨文献信息中心拥有近5万册华文文学图书及海外华人学者学术著作。在原中文系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资料室基础上扩建成的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文献信息中心,负责采购、管理海外华人诗学方面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建设中心学术网站及学术数据库。现已建立了“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学术研究网”,开设了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特色数据库、资料下载等栏目,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本网站的建立对国内外海外华文文学、诗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学科所办不定期刊物《思想文综》,发表校内外学者的论文,成为本学科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至2007年已出版了10期。本学科将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办好这一刊物。
期刊《思想文综》
办公与教学场所方面,文艺学博士点、教研室和省级重点学科、“文学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在文科楼拥有专门的办公室;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在文科二楼也都有较大的办公场所。中文系设有四个专门的研究生教学场所和一个容纳百人的中型会议室,可供教学与举行学术研讨之用。
学科成员中每位教授已由暨南大学配备工作室一间,添置了若干必备的办公用品。

相关话题/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