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文学院创立于1929年。其后,迄1949年,全国院校调整,暨大停办之前,一直为全校五大学院之一。下设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社会学四个教学系。其间,历史社会学系改为历史地理学系,政治经济学系换为教育学系。1946年增设新闻学系。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办以后,设中文(含新闻专业)、历史、外语三系,直至1970年学校被迫停办。1978年复校以来,首先恢复了“文革”前的中文、历史、外语三系,又复办了新闻学系。1985年,文学院重建,下设中文、历史、外语、新闻四系以及社会科学理论基础部。由此到1988年,又增设对外汉语系、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中国语言文化教学中心。至1995年7月底,社科部与对外汉语系先后划出文学院。1996年3月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划入文学院。1997年东南亚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所划入文学院。2000年3月学校成立华侨华人研究院,华人华侨研究所和东南亚研究所划出文学院(后华侨华人研究院撤销,东南亚研究所重划入文学院)。近两年学校又进行机构调整,2001年4月相继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新闻学系、外语系划出文学院。文学院现有6个系级教学和科研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大学语文文化教学中心、艺术中心、古籍研究所、东南亚研究所。还设有方言研究中心、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港澳文化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文学唐宋文学研究室等专门研究机构。
建国以前,文学院在随学校二十年辗转迁徙中,先后有陈钟凡、郑振铎、许杰、刘大杰、吴文祺等十三位全国著名学者担任院长。相继有夏丏尊、许德衍、周谷城、梁实秋、沈从文、李健吾、钱钟书、许国璋、龙沐勋、方光焘、叶公超、洪深、郭绍虞、王统照、傅东华、李健吾、张天翼、陆侃如、冯沅君、周熙良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分别在文学院各系亲执教鞭,授业解惑。鸿彦硕学,流光溢彩,有云蒸霞蔚之盛。建国后,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院进行强化建设,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追踪学术发展,综合实力更进一步提高。
目前,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本科专业;在二级学科上建有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国际关系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建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基础上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建设基地1个;同时设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专门史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1个正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有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古典文献学3个部级重点建设学科。拥有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外关系史3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在全校211工程建设7个重点学科中,文学院承担其中的3项:文艺学与汉语文学、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汉语言文字与华文教育(中文系与华文学院共同承担)。早在19 95年,文学院已形成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各类文科人才的逐次深造,提供了有效机制。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教师71人、研究人员3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共72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和研究人员的71.28%。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占50.49%。现有在校的海内外学生970人。其中:本科生449人;硕士生407人;博士生114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达到了1:1.文学院师资队伍机构合理,人才培养经验丰富。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造就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具有个性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多年来,毕业于本院的学生遍布国内外,他们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在不同领域均表现卓越,业绩显著,受到当地社会普遍欢迎。
文学院不仅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素质高,科学研究方面也有较强的实力,研究领域广泛,学术业绩突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文艺学与比较诗学、现代汉语方言、语法修辞与文字学、中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史、国际关系学、华侨华人研究、东南亚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中国近现代史、海外华文文学、港澳历史与文化等。多年来,滚动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国务院侨办、广东省社科规划及横向合作等诸多课题;每年有大量成果出版;许多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省部等各种奖项。海内外学术交流广泛,连续主办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