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的分子预警研究。主持课题16项,主研课题7项,参加4项。已在SCI和EI收录刊物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了1部书的编写工作。申报发明专利3项。有1项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主要论文:
1、张其中等,2003。近江牡蛎HSC70蛋白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分析。动物学报,49(5):708-712。
2、Zhang Qizhong, Li Xue-Mei et al.,2004.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residue elimination of oxytetracycline in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L.).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Engineers' Convention 2004 (Vol. E), pp: 325-328.
3、Qizhong Zhang and Zhijian Wang,2005. Dermocystidium sp. infection in cultured juvenile southern catfish (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 in China.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65(3):245-250.
4、Qizhong Zhang, Xuemei Li,2007.Pharmacokinetics and residue elimination of oxytetracycline in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Aquaculture, 272: 140-145.
承担课题:
1、近江牡蛎大规模死亡原因及快速诊断技术研究,2004-2006年,(2004B2030100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对虾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与白斑综合症的应激发生和控制,2005-2006年,(04300664, 广东省基金)
3、近江牡蛎潜在污染预警分子HSP70对几种污染物及组合的反应,2006-2008年,(405760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保障罗非鱼质量安全的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sz-20),2006-2008年,(广州市白云区科技计划项目)
5、石斑鱼gamma干扰素基因型及与抗体水平和抗病力关系的研究,2007-2010年,(联合基金项目)。
简介:
主要研究成果:
系统研究了经济鲶类的寄生虫区系和生态,报道10个新种,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寄生鳋类和线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近江牡蛎中克隆了HSC70基因的全长cDNA,并证实该基因与牡蛎抗感染以及降低高温和高盐的损害作用密切相关,填补了国内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研究空白;系统研究了人工养殖南方鲶和长吻鮠的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病理、流行病学以及相应防治措施,首次在人工养殖的南方鲶幼鱼发现肤胞虫病,并对其病原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以及流行病学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水生动物病害领域的权威刊物“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上,初步解决了这两种鱼主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问题;首次建立从牡蛎中分离纯化类立克次体的方法,解决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材料纯化问题;采用人工感染方法,初步查明引起近江牡蛎大量死亡的生物病原是三种弧菌,并建立了快速检测技术;从南方鲶体表分离到了非特异免疫因子¬¬—— 抗菌肽,为防治水生动物疾病以及寻找人用抗菌新药开辟了新途径;弄清了土霉素、磺胺甲噁唑和诺氟沙星在草鱼和鲫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为生产质量安全的鱼产品奠定了基础。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分子预警的基础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应基础和应用成果。